遼寧東港的孤山鎮,可能是最早把給考生送考活動辦成節日的地方,始於1996年,還是完全自發。因為沒有確切的橫向比較信息,所以說是「可能」。當地人也比較慎重,僅僅說是東北「最古老」或「東北第一」送考。我是從2014年開始拍攝大孤山送考,直至今年,從未間斷。(本文圖片均拍攝於2014年6月5日)
孤山鎮是個建制鎮,名字源於遼東名山大孤山。當地人在口語上更習慣稱孤山鎮為「大孤山」,這也是叫大孤山送考而不是孤山送考的原因。作為建制鎮,孤山很小,鎮內居民2萬多點;但因為東港一中設立於此,孤山就顯得大了不少。大到什麼程度呢?在鎮上居民心目中,東港一中是最高學府,學校所在路段名為學府路。
學府路,多麼有高校雲集之感覺,但大孤山僅有一所「高校」,東港一中。鎮上人家的孩子上高中,如果不是統一按名額分,首選東港一中。一直以來的慣例,東港市西片鄉鎮的高中生基本上就近在東港一中就讀。於是,東港一中不但是孤山鎮居民的「掌上明珠」,也是周邊鄉鎮普通人家最為看重的讀書「聖地」。毋庸置疑,從1996年開始,由民間自發形成的聲勢浩大的送考活動演變成送考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
送考節能夠形成也有客觀原因。東港一中不設高考考場,孤山鎮距離考場所在地東港市區有將近60公裡,每年高考前2天,考生必須要統一乘坐大巴到東港市內準備高考。想想看,多則百十輛少則五六十輛的車隊浩蕩出發,鎮上的居民也好,周邊鄉鎮的百姓也罷,怎能不為此動容?車上坐著的就是自家兒女!
不管外界怎麼喊「減壓」,但高考對於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都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尤其是考生,考場就是他們進入成年後第一個最為重要的「戰場」。於是,壯行這個稍稍有點悲愴色彩的詞,跟考生的出發孿生了起來。這樣的孿生,不是東港一中或大孤山一鎮的「獨家發明」,放眼全國,類似的情形相當普遍。
2014年6月5日,東港一中應屆高三生在操場上列隊待發,青春的誓言聲聲迴蕩在大孤山腳下。輿論場上,有人將這樣的情形貶斥為「打雞血」——換個角度看,不能熱血澎湃的青春還叫青春嗎?
2014年6月5日,圖片中的男生高一男生在操場上商量怎麼為學哥學姐送考。東港一中慣例:送考當天,高一高二學生要為學哥學姐壯行助威,儀式結束後,才能放假離校。其流程規範成熟,多年來一直延續,只是2020年例外——沒有壯行儀式,高一高二提前一天放假,這是東港一中自1996年以來,唯一的一次。
這樣的場景,每年高考前的2天,都會在孤山鎮被複製。下午1點17分,車隊駛出校門,沿學府路向北,然後在鎮內主要路段繞行,考生接受全鎮居民和家長親友的加油和祝福。車隊在孤山鎮內大約緩行30分鐘後,進入201國道,向東,往東港市區方向行駛。
警車為考生車隊開道。但為了拍攝方便,高考攝像專用車則行駛在警車的前面。我站在車上,第一次感受這樣的場面,直至今天,我都難以描述當時是怎樣的心情。2020年7月5日,高考前的2天,東港一中考生出發的日子,我在這個位置——僅僅能在這個位置,還有考生車隊經過的路段拍了很多圖片——整個孤山鎮,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安靜」的送考。
最後這張圖,屬於2014年送考的學生。當時,他們讀高一或高二,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那個,今年也是大學畢業了。加上今年,我連續7次拍攝「大孤山送考」。想想往年送考日,東港一中至少是百八十位省內外專業和業餘攝影人的共同取景地,今年,攝影人也突然「安靜」了下來——熱鬧的送考是送考,「安靜」的送考就不是送考?(棋簿紫/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