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德統一之前,魯爾工業區對於德國經濟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年產值一度佔到了德國的40%。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與魯爾工業區強大的工業基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今,魯爾工業區已經華麗轉型,回望其發展史,依然能夠從中窺探這個世界著名工業區的輝煌歲月。
以煤炭起家的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南部山地與北部平原的過渡地帶內,全區面積約4500平方公裡。它是以魯爾煤田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已探明可採儲量為200億噸以上,是世界最大煤田之一。這裡的煤種,從底部向上,有半無煙煤、半煙煤、焦煤、氣煤、長焰煤等,其中大部分可以用於煉焦。
煤田南部,沿東西向的魯爾河谷,浮露的礦床延約達64公裡,其南北寬度在魯爾河北約有16公裡。魯爾煤田的開發最初就是從這代開始的。當時是淺坑採煤,18世紀70年代最盛時採煤點曾多達300餘處。
自從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魯爾得法國洛林的大量鐵礦石供應以後,到19紀末期,焦炭年產量便躍增到6000萬噸。與此同時,德國開建了三條運河,都有力地促進了魯爾煤炭工業的發展以及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水等資源來發展鋼鐵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和機械製造等工業部門。
這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進入魯爾區,仿佛走入了工廠的海洋一樣,公路兩旁煤礦林立,煉焦廠、鋼鐵廠、電廠、化工廠和其它說不清的工廠一個接一個,簡直是目不暇給。當時魯爾區工業年產量便達到了煤1億噸、焦炭100萬噸、鋼1000萬噸和發電量1億度的水平。躋身為世界知名大工業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堪與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媲美。
完善的布局
從工業布局的角度來看,當年魯爾區搞的相當不錯,大部份工礦產品基本上就地加工和消費,從而減免了不必要的外運量。到了20世紀70年代,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依然高達1.2億噸,佔到德國總產量的八成。全區鋼年產量2000多萬噸,佔總量的7成,焦爐氣近100億立方米,焦油約100萬噸。
全區擁有的採礦設備製造能力佔全國的70%,發電裝機容量佔全國的20%。全區製造採礦設備所需要的鋼材全部由區內鋼鐵工業提供,區內各廠礦之間距離都很近,互有管道圓相連接,運輸很方便。
充分利用水運
魯爾工業區的發展固然依靠其豐富的煤炭源,然而優越的水運條件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許多廠礦就沿河設置,充分利用水運。在魯爾區西部,流量豐富的萊茵河自南向北流,在荷蘭境內流入北海。萊茵河的支流利珀河和魯爾河則橫切魯爾區的北邊和南邊。在這些河流之間還修了四條運河。再加上許多鐵路和公路,區內形成了完整的運輸
萊茵河是一條運輸繁忙的水道,下遊河寬近300米,水深6米。每年運輸量可達3億噸以上。魯爾區西南部魯爾河匯入萊茵河處附近的杜伊斯堡,是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年吞吐量在4000萬噸以上,極大地方便了魯爾工業區的生產出的產品外運。
在冷戰時期,魯爾工業區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整個工業區人口500多萬,佔到了聯邦德國人口的9%。其核心地帶系用15個城市構成的一個巨大的集合城市。這些都市中,主要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鴻、奧博豪森等。
進入80年代,隨著煤炭能源地位進一步下降,魯爾區經濟陷入衰退。同時,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環境汙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使得德國許多企業向南部轉移。原有的採煤、鋼鐵、機械、化工產業結構弊端日顯。
德國政府適時推動魯爾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興建高校與科研機構,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新興產業。如今轉型後的魯爾區成為了一座以服務、旅遊娛樂和技術為主的城市群。原先大量的老工廠、礦區經過一番改造,開發成工業旅遊項目,成為遊人打卡熱地。
今日的魯爾區已從過去的傳統工業區轉型為生態宜居城市,昔日工業時代的繁忙與嘈雜,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