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值佔到德國的4成,巔峰時期的魯爾工業區有多強大?

2020-12-12 騰訊網

在兩德統一之前,魯爾工業區對於德國經濟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年產值一度佔到了德國的40%。二戰後,德國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與魯爾工業區強大的工業基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今,魯爾工業區已經華麗轉型,回望其發展史,依然能夠從中窺探這個世界著名工業區的輝煌歲月。

以煤炭起家的工業區

魯爾工業區位於德國南部山地與北部平原的過渡地帶內,全區面積約4500平方公裡。它是以魯爾煤田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已探明可採儲量為200億噸以上,是世界最大煤田之一。這裡的煤種,從底部向上,有半無煙煤、半煙煤、焦煤、氣煤、長焰煤等,其中大部分可以用於煉焦。

煤田南部,沿東西向的魯爾河谷,浮露的礦床延約達64公裡,其南北寬度在魯爾河北約有16公裡。魯爾煤田的開發最初就是從這代開始的。當時是淺坑採煤,18世紀70年代最盛時採煤點曾多達300餘處。

自從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後,魯爾得法國洛林的大量鐵礦石供應以後,到19紀末期,焦炭年產量便躍增到6000萬噸。與此同時,德國開建了三條運河,都有力地促進了魯爾煤炭工業的發展以及利用當地豐富的煤炭、水等資源來發展鋼鐵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和機械製造等工業部門。

這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進入魯爾區,仿佛走入了工廠的海洋一樣,公路兩旁煤礦林立,煉焦廠、鋼鐵廠、電廠、化工廠和其它說不清的工廠一個接一個,簡直是目不暇給。當時魯爾區工業年產量便達到了煤1億噸、焦炭100萬噸、鋼1000萬噸和發電量1億度的水平。躋身為世界知名大工業區,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堪與美國東北部工業區媲美。

完善的布局

從工業布局的角度來看,當年魯爾區搞的相當不錯,大部份工礦產品基本上就地加工和消費,從而減免了不必要的外運量。到了20世紀70年代,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依然高達1.2億噸,佔到德國總產量的八成。全區鋼年產量2000多萬噸,佔總量的7成,焦爐氣近100億立方米,焦油約100萬噸。

全區擁有的採礦設備製造能力佔全國的70%,發電裝機容量佔全國的20%。全區製造採礦設備所需要的鋼材全部由區內鋼鐵工業提供,區內各廠礦之間距離都很近,互有管道圓相連接,運輸很方便。

充分利用水運

魯爾工業區的發展固然依靠其豐富的煤炭源,然而優越的水運條件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許多廠礦就沿河設置,充分利用水運。在魯爾區西部,流量豐富的萊茵河自南向北流,在荷蘭境內流入北海。萊茵河的支流利珀河和魯爾河則橫切魯爾區的北邊和南邊。在這些河流之間還修了四條運河。再加上許多鐵路和公路,區內形成了完整的運輸

萊茵河是一條運輸繁忙的水道,下遊河寬近300米,水深6米。每年運輸量可達3億噸以上。魯爾區西南部魯爾河匯入萊茵河處附近的杜伊斯堡,是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年吞吐量在4000萬噸以上,極大地方便了魯爾工業區的生產出的產品外運。

在冷戰時期,魯爾工業區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整個工業區人口500多萬,佔到了聯邦德國人口的9%。其核心地帶系用15個城市構成的一個巨大的集合城市。這些都市中,主要有埃森、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鴻、奧博豪森等。

進入80年代,隨著煤炭能源地位進一步下降,魯爾區經濟陷入衰退。同時,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環境汙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使得德國許多企業向南部轉移。原有的採煤、鋼鐵、機械、化工產業結構弊端日顯。

德國政府適時推動魯爾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興建高校與科研機構,淘汰落後產能,發展新興產業。如今轉型後的魯爾區成為了一座以服務、旅遊娛樂和技術為主的城市群。原先大量的老工廠、礦區經過一番改造,開發成工業旅遊項目,成為遊人打卡熱地。

今日的魯爾區已從過去的傳統工業區轉型為生態宜居城市,昔日工業時代的繁忙與嘈雜,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

相關焦點

  • 德國魯爾工業區轉型的啟示
    魯爾區富有煤炭、鐵礦等資源,著名的克虜伯家族創造的鋼鐵神話迄今仍是魯爾人的驕傲。魯爾區的概念首次進入官方文件是出現在一戰結束後籤署的《凡爾賽條約》中。根據該條約,戰敗國德國用魯爾區的煤向法國進行戰爭賠償。龐大的移民計劃和煤炭開採業為魯爾區帶來了第一次經濟飛躍。二戰後,歐洲重建和經濟振興帶動了魯爾區再度繁榮。
  • 格物案例 | 德國「老東北」——魯爾工業區的蛻變之路
    實際上國外在上世紀就開始著手傳統工業園區的改造,其中德國魯爾工業區便是改造成功的經典案例。從漁獵文明到農耕文明,再到工業文明,人類文明的發展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形成了大量遺產,特別是在工業化時代,留下了大量的工業遺址、工業遺蹟、工業設備等等。隨著城市的升級改造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的工業廠房、設備等退出了城市空間,這就需要我們考慮如何去保護和利用這些工業遺產。
  • 巔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大?可以輕鬆打贏日本
    那麼頂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大?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毫無疑問,德國實力最強的時候肯定是兩次世界大戰時。而兩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實力明顯更勝一籌。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1913年,德國本土面積約54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259萬平方公裡,是世界第三大殖民帝國(不算俄國,俄國殖民地都納入了本土)。
  • 目標,魯爾工業區,四條前往萊茵河的作戰路徑
    (而在盟軍前往魯爾的路上將會攻佔的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則分別提供了15%和18%的煤,因此進攻大致位於韋塞爾—哈姆—科隆之間的三角形地帶,向萊茵河東岸突入80公裡(50英裡),能使德國工業失去65%的鋼鐵和56%的煤的供應。)德國國防軍將不得不進行抵抗和戰鬥以奪回魯爾,否則就會喪失其所倚賴的戰爭支柱。在逼迫德軍應戰後盟軍就有機會將其大部分消滅,完成對德作戰的主要任務。
  • 二戰時期,德國有多厲害?
    那麼在二戰時期的德國有多強大? 1940年5月,法國戰役爆發,德軍集結141個師和3000多架飛機和3000多輛坦克在一個月內完成了法國戰役,到6月25日戰役結束,完全佔領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 歐洲實力最強的德國,面積不大讓你明白什麼才是實力強勁!了解下
    德國地處中歐,介於這樣的地理位置,所以鄰國多達9個,雖然德國的海岸線也很長,有2389公裡,但可惜的是這些海岸線都無法直接面對大海。波德平原土壤肥沃,近乎佔到了整個德國面積的1/3,由於德國機械化程度非常高,所以農業也十分發達,而德國的農業用地不止是波德平原,2018年德國的農業用地達到了1664.5萬公頃,這幾乎佔到了本國面積的一半。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魯爾區調整產業結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魯爾區調整產業結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起始於1968年,他們首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對那些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的煤礦企業進行關、停、並、轉,並將採煤業集中到盈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業中去,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對其他大型企業改革也採取了基本穩定的政策,儘量實行漸進的方式。對於大企業的破產相當慎重,以免引起社會震蕩。
  •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大?
    德國作為工業大國,它的工業製造能力不容小覷。在法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結束後,德國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了一系列的工業建設。同時也大力發展新技術的而研究與應用,致使德國能夠能夠實現快步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德國的工業生產總值竟然比原來翻了4倍之多,可見發展是多麼迅速,它的經濟總量為全球的1/7,穩居世界第二,僅在美國之後。
  • 一戰結束不久,法國就佔領德國領土,便宜沒佔到法國地位還下降了
    不過時間並沒有過多久,法國就出兵佔領了德國部分領土。1923年1月11日,法國聯合比利時,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義務為藉口,出動10萬軍隊佔領德國的魯爾。要知道魯爾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德國的鋼鐵和煤炭主要都是這個地方生產的。在當時的狀況下佔領這裡,對德國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 德國三大河之萊茵河
    萊茵河離開阿爾卑斯山脈後成為瑞士和列支敦斯登的界河,然後注入康斯坦茨湖。萊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通航裡程達886公裡;兩岸眾多的支流通過運河與多瑙河和羅訥河等水系連接,構成了四通八達的水運網。
  • 1943年英國博士研發秘密武器,導致德國魯爾大洪水,戰後被禁
    這篇文章是發表在1932年7月的德國工程學期刊上的,作者正是設計了埃德爾河谷大壩的德國博士林克。林克博士在文章裡充滿自豪的詳細介紹了德國莫內爾大壩的各種技術細節。這座代表當時德國工程最高水平的大壩,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地帶——魯爾工業區,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水源和電力。
  • 製造業對國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隨後,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鋼鐵工業蓬勃而起,湧現出魯爾工業區、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至1870年,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煤產量達3400萬噸,生鐵產量達139萬噸,鋼產量達17萬噸,鐵路線長度18876公裡。至此,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總產值佔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2%,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
  • 杭州兩會代表委員熱議「大城北」崛起:這裡會成為德國魯爾工業區一...
    市人大代表趙建榮對大城北區域發展充滿期待,「大城北區域規劃建設,既很好保留了運河邊的工業文化遺存,同時踐行了『兩山』理念,將來一定可以像德國魯爾工業區一樣,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城市轉型典範。」在拱墅工作了十多年的市政協委員王其,對大城北發展充滿信心:「杭鋼代表著舊工業,數字經濟代表著現代產業,大城北的產業與大運河的功能一樣隨歷史轉型,所彰顯出的是歷史的沿革和城市發展的生動變遷。最多3年時間,這裡一定會大放異彩。」
  • 【發改研究】德國魯爾地區一體化機制經驗借鑑
    目前德國共擁有11個都市圈,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60%,生活與就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構成了該國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德國政府高度重視都市圈建設,在實施國家戰略的框架下注重挖掘都市圈在促進發展與創新、完善生存照顧、保護環境資源、塑造文化景觀、建立城鄉夥伴關係、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形象、完善地區自主發展組織機制等領域的核心功能。
  • 中國物聯網產值佔全球1/4,5G用戶佔85%
    中國物聯網產值佔全球1/4,5G用戶佔85% 字號:TT 2020-12-21 10:26他介紹,中國是物聯網應用實踐和創新開發最多的國家,中國佔到了全球物聯網產值的1/4左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已完成5G基站超70萬個,預計今年年產值超2萬億人民幣。
  • 萊茵河沒有多瑙河長,為何被德國稱為父親河?
    在德國的北部,有連接北海與波羅的海的基爾運河(也稱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在東部與波蘭的邊界,有全長900多公裡的奧得河,二戰後期,蘇軍在奧得河附近殲滅德軍主力。發源于波蘭與捷克之間的易北河,幾乎縱穿了德國中東部,在德國最大港口漢堡匯入北海。在德國的南部,有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多瑙河,以及多瑙河的支流伊薩爾河、因河、萊希河。
  • 青島:日本、德國侵佔時期的那些工業遺址怎麼樣了?
    青島的殖民工業體系發端於 19 世紀 90 年代至 20 世紀初期,終止於 20 世紀40 年代中期,這其中主要經歷了德佔和日佔時期。其中 1897 年—1914 年為德國佔領期;1914 年—1922年及1938 年—1945 年為日本佔領時期。
  • 德國三大河—萊茵河
    萊茵河是西歐第一大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它是歐洲著名的國際河流,列支敦斯登、奧地利、德國、法國和荷蘭都留下了它的足跡。萊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通航裡程達886公裡;兩岸的許多支流,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多瑙河、羅訥河等水系連接,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
  • 巔峰時期的ac米蘭有多強大?
    米蘭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幾個巔峰時期,50年代是瑞典三傑時期,60年代是裡維拉時期,90年代是劍客時期,21世紀是四個10號時期等等。但真正最強大的還是上世紀90年代以三劍客為代表的米蘭王朝。在87-88賽季開始至93-94賽季結束的這7年中,米蘭贏得了4個聯賽冠軍,3個冠軍杯冠軍,以及12個大大小小的杯賽冠軍。當年的意甲被稱為「小型世界盃」,以馬拉度納為首的那不勒斯,以德國三駕馬車為首的國米,以巴喬的尤文,以曼奇尼維亞利的桑普多利亞為代表的世界頂級俱樂部,意甲在水準和競爭中首屈一指。除此之外,米蘭更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創造了58場聯賽不敗紀錄。
  • 魯爾工業區大區域景觀規劃處理介紹 ——以IBA Emscher公園及其遺蹟處理的方式為例
    重要性在市場全球化和城鄉國際化的背景下, Mathildenhoe通過建築與藝術的結合提醒了大眾藝術的重要性創造了20世紀建築設計展的一個非凡裡程碑成為德國社會主義憲法的基石IBA成為了尊重城市更新、環境保護的激勵者 從表中可以總結出,從1901的政治問題處理到1987年的柏林城市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