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健身愛好者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訓練視頻、照片;其中,深蹲成為了一個曝光率非常高的訓練動作,而深蹲所使用的負重也成為了大家的關注點;為什麼要「蹲這麼重」呢?這背後有什麼原因?今天我為大家解開疑惑!
深蹲,力量訓練「黃金動作」
隨著健身這一概念的普及,深蹲近年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身體訓練動作:無論是健身房裡訓練、還是在家跟著app運動,甚至中老年保健運動,都會有深蹲的影子。
正確深蹲的好處非常多,從強化骨質、保護關節,到練出翹臀、提升氣質,相信大家都略有耳聞。今天我要同大家分享的,是「訓練強度」,也可以說是重量,在深蹲訓練中的重要作用!
深蹲作為一個全身力量訓練動作,是非常適合負重的---將重量穩固在上半身,通過相對更強壯的下肢肌群來執行動作。所以,經過系統訓練的人,通常都能用接近、甚至超過自己體重的負荷(槓鈴等)進行深蹲訓練,職業力量舉、舉重運動員,更是可以用200公斤以上的重量進行訓練,這對於一般人來說堪稱「天文數字」。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不禁要問:蹲這麼重,幹什麼呢!?
深蹲,為什麼應以力量為重?
首先,為了在訓練中不斷進步、獲得更高的健康收益,我們的訓練容量需要不斷地增加;而訓練容量,是訓練重量與訓練的總次數的乘積。
例如,你用100kg的槓鈴深蹲1組,每組2次,你的訓練總量就是200;你用10kg的槓鈴深蹲1組,每組10次,你的訓練總量就是100。
在我們的下肢訓練中,深蹲可以算得上是技術最複雜、參與關節最多的動作之一。
當我們執行深蹲的時候,我們的中樞神經需要同時掌控多個關節的運動---胸椎、腰椎、肩胛骨、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足底以及槓鈴重心的狀態,都會影響深蹲的表現---此時,我們的中樞神經是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消耗很大;如果訓練者在深蹲訓練中做高次數的重複(12次以上),我們相關肌群的疲勞程度就會更高,中樞神經控制力的減弱,動作出現技術性偏差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這時候,減少動作重複次數,可以有效地避免動作與技術偏差!
所以,對於大多數訓練人群(頂級高手除外),我都建議在深蹲訓練中避免力竭,採用高強度(大重量)、相對較低重複次數(8次以內)的訓練,這樣我們既能有效地刺激身體力量的增長,又降低了急性疲勞損傷的風險,真是一舉兩得!
另外,對於喜歡運動的朋友,大重量深蹲還有很多好處:讓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同時減少下肢傷病風險!
大重量的深蹲能有效地強化身體基礎力量與神經募集能力,為爆發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職業運動員都會在深蹲架挑戰自己的極限,這裡面既有NFL職業橄欖球運動員(下圖);
還有我國的標槍女神呂會會(下圖)也會進行大重量深蹲訓練!雖然很多人吐槽動作(膝蓋內扣、腳尖離地、過度抬頭等等),但考慮到職業運動員以成績為第一指標,在力量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動作出現誤差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些對下肢爆發力有著較高要求的運動項目中,深蹲都有著十分顯著的提升效果。同時有研究表明(Case et al,2020),男性運動員的深蹲力量應達到2.2倍自重,女性運動員的深蹲力量應達到1.6倍自重,才能最大化避免下肢在比賽中的受傷機率,同時為爆發力訓練提供足夠的力量基礎!
對自己運動表現有追求的朋友,可以以這個重量為目標,安全、循序漸進地提升深蹲力量,來達到提升自我競技能力、預防傷病能力的目的。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練深蹲?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訓練的規劃!
當決定以力量為主要目標時,建議大家採用4-8次的單組重複次數(針對新手),每次根據自身情況可以進行3-6組深蹲訓練;大家可以嘗試按照以下安排進行4周深蹲訓練:
首先,你必須知道自己的最大深蹲重量,標記為1RM(Rep Max);第一周:用1RM75%的重量進行訓練,進行4組,每組完成7-8次;第二周,用1RM80%的重量進行訓練,進行4組,每組完成5-6次;第三周,用1RM85%的重量進行訓練,進行4組,每組完成3-4次;第四周,測試新的1RM,看看自己是否有進步這個計劃是十分線性的,通過不斷增加重量、減少次數來提高身體對大重量的適應程度,刺激力量增長;但是,隨著我們能力的逐漸提高,我們應該嘗試不同的訓練安排,才能得到持續性的進步!
其次,就是把動作細節摳好,確保自己各個關節配合協調,執行安全、有效的深蹲訓練!
在深蹲訓練中,我建議大家一定要抓好的3個細節是:
1.脊柱-骨盆的穩定!
有一種深蹲問題叫做「屁股眨眼」,其實指的是我們在深蹲接近底部時,腰椎與骨盆的穩定性喪失,骨盆產生了後傾翻轉,腰椎與骨盆連接處產生了屈曲:
脊柱-骨盆穩定性的喪失,會急劇降低脊柱的承重能力,導致腰椎受傷的風險驟增,同時瞬間削弱臀部肌群的募集程度!
可怕的是,很多健身網紅在做深蹲的時候也有著這樣的問題,很多網友卻認為這是臀「翹」的表現......
如何糾正:
我們通過四足支撐搖擺的訓練,來建立脊柱-骨盆的良好穩定;如果還不知如何通過呼吸激活核心,可以參考我的文章:每天都做的動作居然一直出錯?呼吸訓練的意義與教學
首先,雙手、雙膝支撐身體,腳尖踩實地面;吐氣激活腹腔張力,維持腰椎與骨盆的穩定,將骨盆儘可能靠近腳跟;當骨盆即將反轉時,即為動作幅度極限;在動作幅度極限附近,緩慢、有控制地前後擺動,目的增加脊柱-骨盆穩定下的髖關節活動範圍每天可執行2-3組,每組12-15次。2.膝關節與腳尖的方向一致
這是下肢訓練中,最傷膝蓋的一種動作錯誤!
膝關節內扣,其實指的是骨骼相對位置的變化---當我們股骨(大腿骨)想相對於脛骨(小腿骨)產生了內旋,我們的膝關節就會處於腳尖內測,這樣的情況對膝關節的韌帶、骨骼、軟骨組織都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膝關節的內扣,還會限制臀部肌群的發力,因為臀部肌群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髖關節外旋;除了衝擊極限,我們一定要儘量避免膝關節內扣!
如何糾正:
在深蹲時,在踝關節或膝關節套上彈力圈,會有奇效!
首先,進入深蹲的準備姿勢,腳踝上/膝蓋上套上一個彈力圈;進行深蹲時,通過腳踝/膝蓋對抗彈力圈,即可改善膝內扣,並強化臀部發力;每次深蹲訓練前進行2-3組,每組6-10次,隨後去掉彈力帶,嘗試控制動作。3.踝關節的足夠靈活
科學研究表明(Clark et al,2012),深蹲膝關節屈曲超過90度時,我們才能最大程度的激活臀部發力。
想要達到理想幅度,一方面需要良好的脊柱-骨盆穩定,另一方面則是需要腳踝足夠的靈活!
許多人下蹲到一半」卡住「,很大原因是踝關節的靈活性不夠;
這主要是因為腳踝足背屈能力不足,腳背-小腿之間的角度無法進一步縮小,導致下蹲幅度受到限制;
當我們的腳踝靈活度足夠時,我們的深蹲幅度會得到極大提升!
如何糾正:
通過跪姿足背屈訓練,我們能很好地增加踝關節靈活性;
首先,單腿跪地,前腳距牆面一拳+一個大拇指的距離;維持腳尖指向牆面,膝蓋對準腳尖,有控制地向前推進,腳跟全程不離地;每天進行2-3組訓練,每組15-20次,逐漸增加腳踝的活動幅度;如果提升緩慢,可以在腳踝套上一根彈力帶(下圖)。
其實,在深蹲中,脊柱-骨盆穩定、膝關節控制以及腳踝的靈活性,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哪怕一個問題出現,都會很大影響動作質量!所以大家一定要全面提升自己深蹲的動作細節,才能安全地上重量!
寫在最後
深蹲中追求大重量,不僅是對自我勇氣的挑戰,更是對智慧、勤奮、堅韌的全面考驗!
無論大家是希望獲得更好的運動能力,還是更好的身材,我都建議大家將力量作為一個目標,對自己進行鍛造,最後的收穫一定會讓你驚喜!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覺得對你有幫助,請將這篇文章分享給你身邊有需要的朋友們,健康路大家一起走!
這裡是福了李了健身頻道,用簡單易懂的方式給你傳遞專業的健身知識
參考文獻:
Case, M. J., Knudson, D. V. and Downey, D. L. (2020) 「Barbell Squat Relative Strength as an Identifier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Collegiate Athlete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p. 1. doi: 10.1519/jsc.0000000000003554.
Clark, D. R., Lambert, M. I. and Hunter, A. M. (2012) 「Muscle Activation in the Loaded Free Barbell Squat,」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26(4), pp. 1169–1178. doi: 10.1519/jsc.0b013e31822d53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