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無錫市政府副市長、江陰市委書記王進健帶領江陰黨政代表團赴蘇州崑山市學習考察。崑山市委書記吳新明陪同考察。
提起崑山與江陰,不難想起每年的中國最強縣排名榜上,兩者常年位居第一第二名,領跑中國縣域經濟長達十幾年。
有時候,兩者常常處於同一個頻率上,今年年初兩市的市委書記雙雙調整,2019年GDP紛紛突破4000億。
作為班中學霸前兩名,常常被拿出來比較,但卻各有特色,崑山外向型經濟發達,江陰是製造業強縣,可以說都是江蘇經濟的某一個切面。
江陰崑山互取哪些真經?
對標先進取真經,作為縣域經濟前兩名學霸都交流了哪些內容?
在報導中,王進健表示,在科技創新、對外開放和城市建設等方面,崑山提供了許多值得江陰學習借鑑的思路和經驗。
吳新明表示,江陰想在先、幹在前的發展勁頭以及在調整產業結構、助推企業上市等方面的先進經驗,都值得崑山學習借鑑。
為什麼江陰向崑山借鑑這些方面?
在科技創新上,目前崑山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486家,佔蘇州的五分之一。
其中,先進位造與自動化、電子信息、新材料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佔比為49.5%、20.3%和18.1%。3月27日,崑山面向全球發布1411項技術需求,計劃總投入達12.5億元。
與此同時,進一步鼓勵企業緊緊瞄準自主可控發力點,大力推進產業共性難題技術攻關,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競爭力。
對外開放上,今年1-2月,崑山新增註冊外資19.5億美元,同比增長644.6%;實際利用外資4.7億美元,同比增長42.5%,率先實現經濟突圍。
其中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籤約落戶,李克強總理親自致賀信,可以說是為崑山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加信心動力。
為什麼崑山向江陰借鑑這幾個方面?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作為「中國製造業第一縣」的江陰,對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有眾多實踐。
2019年,第一產業增加值36.08億元,下降1.4%;第二產業增加值2042.02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1923.02億元,增長4.7%。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0.9:51.0:48.1。
助推企業上市方面,江陰擁有「中國A股第一縣」稱號。
今年年初,江陰市迎來第51家上市公司——科茂新材料,江陰上市公司總數和募集資金總量雙雙位居全國同類城市第一名。
3月17日,毅達資本與江陰市政府籤署了《江陰市產業轉型扶持專項基金》的合作框架協議,設立規模20億元的江陰市產業轉型扶持專項基金,專項為江陰市重點上市公司、集團企業穩定發展提供各類資源和支持。
這一次,兩市學習的都是對方最突出的地方,可以說是真經到手。
TOP2最近有什麼打算?
3月31日上午,崑山市踐行「四闖四責」勇當「熱血尖兵」全力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標杆城市誓師大會召開。
勇當「尖兵中的尖兵」「排頭中的排頭」「先鋒中的先鋒」,這正是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對崑山的期許。
據悉,會上發布《「五爭五最五突破」三年行動實施方案》。
方案明確提出,202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5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超500億元,工業總產值超10000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5000元。3年完成實際使用外資40億美元,新增上市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突破3000家,人才資源總量突破50萬人。
可以說,崑山未來將在縣域經濟上繼續探索和強勢領跑。
而江陰對於這樣的一個計劃,暫時還沒有消息。
不過,近日,崑山和江陰都召開與開放型經濟和科技創新發展相關會議。
在開放型經濟會議上,崑山既要爭分奪秒抓項目,提升產業開放層次,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投資結構,而且提高對外開放質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把握產業變革趨勢,強化創新驅動促轉型,壯大創新企業集群、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引入一流創新資源,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加快推進國家一流產業科創中心建設,全面提升對外開放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
江陰今年把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推動江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切實提高全市對外開放水平。強攻重大外資項目,樹立「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發展轉」的理念,圍繞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加強新項目引進,抓好已落地項目跟蹤服務和現有落戶企業增資擴股,千方百計擴展信息源,大幅提升今年到位外資中新設項目比例。
在崑山市科技創新發展推進會,崑山將聚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聚力打造創新創業首選地、聚力打造成果轉化集聚地等,今年將力爭全年淨增高企514家、總量突破2000家。
在江陰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大會上發布的《「創新江陰」三年行動計劃》中,大力推進位造業轉型升級、創新主體擴容、重點平臺優化、高端人才引育、創新生態系統改善、創新治理能力提升等「六大行動」,確保全面完成國家創新型縣(市)目標任務,把江陰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先進位造業科創中心。
「創新驅動苦練內功、對外開放巧借外力」,這正是崑山和江陰繼續努力的方向。
作為第一第二名,在學習交流中,兩市表示,今後繼續深化交流、加強合作,共同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實現更好發展,共同保持全國縣域經濟發展的領先地位。
「蘇南四小龍」都有哪些關鍵詞?
如果把視線稍微拉遠一點,被稱作蘇南四小龍的崑山、江陰、張家港以及常熟,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關鍵詞,對於未來的發展也有著不同的內心。
「闖」字當頭的崑山在昨日誓師大會上表示,謀求對接上海「全新一躍」,進一步精心打造對接、融入、服務上海的「橋頭堡」;加快打通省際「斷頭路」,全力推動市域S1線對接上海軌交11號線建設,持續放大「同城效應」。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上,確保在「滬蘇同城化」中「再領風騷」;臺資企業是崑山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用活用好深化海峽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國家級平臺。
「對照定位找差距」成為江陰近日的關鍵詞,無錫市委書記黃欽指出,江陰各級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圍繞當好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目標,對標先進地區,查找差距、審視不足,清醒看到總量背後的質量效益差距、發展後勁差距、產業結構差距、科技創新差距、對外開放差距、營商環境差距、生態環保差距、城市建設差距......而前往崑山,可以說是「對標先進取真經」的第一站。
「跑起來,衝起來」,在張家港2019年度考核評優暨開放再出發項目提速年動員大會上,可以看到提速、加速度等詞。
蘇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家港市委書記沈國芳強調,用張家港的「速度與激情」,全力打破相對固定的區域競爭格局。
據悉,張家港將滾動實施總投資440億元的100個智能製造項目的建設,力爭全年創建30家以上的省級示範生產車間。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車、氫能等5大新興產業,確保2020年實現新興產業產值在規上工業中佔比達到51.5%以上。
「常熟要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奪回失去的位置」成為常熟的目標,常熟市委書記周勤第強調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歷史地位,才能真正提升常熟的城市段位。
作為四小龍中的末尾,常熟的緊迫感愈發強烈,在近日召開的2019年度綜合考核工作總結暨作風建設大會,常熟確立了今年工作最鮮明的導向——圍繞「三增三進」目標,落實「三個一」要求,不遺餘力打好翻身仗,全力以赴邁出新步伐。
常熟發展要想上個臺階、上個檔次,各級幹部必須把開闊眼界作為推動落實的「第一道工序」。要打破慣性思維,不要老是和自己比、和過去比,要向國內乃至世界最高水平看齊。
未來,這些縣域經濟強縣如何發展,1號君持續關注。
來源:交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