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籤證政策「武器化」的背後
【鳴鏑】
近來,任期已屈指可數的本屆美國政府正以最後的瘋狂升級對中國遏制和打壓。蓬佩奧等反華政客不斷叫囂中國共產黨是「美國人民安全的最大威脅」,是「全球自由和民主的最大威脅」。美國國務院、國土安全部則頻頻挑釁、生事,繼10月復活冷戰時期針對共產黨黨員的移民禁令之後,12月又將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其直系親屬赴美商務或旅行籤證的有效期從10年多次入境壓縮至1個月單次入境,甚至表示接下來可能對參與中國所謂「海外影響力行動」的中國公民實施籤證限制。
美方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是籤證政策「武器化」的又一惡劣紀錄,更是劍指中國共產黨,波及面廣,帶有強烈的冷戰色彩,再次暴露了美國反華政客企圖製造中美意識形態對抗、把中美關係推入「冷戰」的險惡用心。
美國反華政客迫不及待地將制裁對象擴展到中國共產黨黨員直系親屬和部分中國公民,可見儘管他們此前聲稱要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區別開來,把中國共產黨當作主要的攻擊靶子,但實際上他們打擊的目標是穩定走向強盛的中國和「中國故事」的普通參與者。
以政黨制度為核心的國家制度是國之根本、邦之基石,是一國進行治理的前提。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黨制度,由該國歷史發展、現實民情和經濟社會狀況等國情所決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好不好,要不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自然是中國人民最有發言權。然而,美國反華政客出於頑固的意識形態偏見和各種利益謀算,不斷對中國共產党進行污衊、抹黑,販賣涉華焦慮,傳播涉華陰謀,極力打壓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力,已經到了喪失基本理智的地步。這背後隱藏著美國反華政客們的三重居心和算計。
「我必為師」的美式思維定式和體制優越感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軟、硬實力,撼動了美方「我必為師」的思維定式和體制優越感。在疫情面前,美國人歷史上演繹的那種以「美國拯救、中國感恩」為主要內容的「中美關係神話」破滅,引起部分美國政客更加猛烈的對華輿論反撲。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中國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這源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受益於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依託於人民民主的群眾根基,根植於中華民族守望相助的文化沃土。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出色的危機應對相比,美國兩黨惡鬥卻嚴重拖累了抗疫大局。美國政客們從黨派之爭出發,把抗疫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政治掣肘遠遠多於協作努力,抗疫舉措行動遲緩、漏洞百出,致使疫情陷入失控狀態,全國感染和死亡人數飆升且長時間居全球之最,經濟嚴重萎縮,階級矛盾和族群矛盾更加尖銳。美國作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醫學科技最先進、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卻淪為世界疫情重災區,其國家行為能力和國際形象黯然失色。根據皮尤中心9月15日民調,在美國的13個主要盟國中,認為美國抗疫表現「不力」的人多達84%,其中53%認為美國抗疫「非常不力」,這個評價比對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的評價都要差。
在如此不堪的現實面前,當政者本應反躬自省、亡羊補牢。如果美國精英有共識、民眾不分裂、國會不黨爭,如果衛生醫療專家的聲音能被居廟堂者傾聽,那麼美國的疫情防控形勢可能會是另外一種面貌。但是,這些假設都不存在,美國錯過了在疫情中完善制度建設的機會。死亡30多萬人都不能讓這些美國政客自省,還有什麼能夠喚醒他們?川普政府中的反華官員和國會中的反華議員更願意尋找「替罪羊」,而不想「照鏡子」審視自己。這些人無視美國民生疾苦,踐踏法律和公義,大肆製造對中國「追責」「索賠」的荒謬言論,煽動反華情緒,一意孤行推動旨在剝奪中國外國主權豁免的立法,炮製法律依據,拋出對中國政府、中國共產黨及軍方醫學研究機構和個人進行制裁的無理要求。根本上,他們是以對華意識形態打壓為工具,為自身抗疫不力進行「甩鍋」和脫責。
貌似邏輯自洽的心理焦慮和冷戰思維
二是美國反華政客對中國的焦慮心理不斷加重,不僅從大國力量對比的角度,也從所謂捍衛「民主」和「自由」的角度,來界定中美關係。美國反華政客「鎖定」中國共產黨,針對的是中國一系列內政外交政策,把中美關係從貿易戰、科技戰等力量型較量推向外交戰、人文戰等觀念型碰撞,甚至引入「敵手」的意象和「新冷戰」類比,其對華遏制戰略昭然若揭,實質性惡化了中美關係的語境。
具體而言,中國經濟成就引來美國反華政客對中國發展模式的攻擊,他們指責中國的國企制度、產業政策、智慧財產權保護及貿易政策等,以此貶低中國經濟成就,破壞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中國科技發展引來美國反華政客對中國軍民融合戰略的無端指責,他們蔑稱華為5G技術「威脅西方價值觀」,並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斷中美之間科技投資、合作研發和技術轉移的路徑。戰略上,美國反華政客把中國崛起與「集權制度」掛鈎,影射中國的發展意圖「不透明」「無誠意」。外交上,中國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治理能力的正常活動被美國反華政客指責為輸出「威權主義」治理模式。美國反華政客給中方涉美的民間交往、學術交流和商業活動扣上「間諜活動」罪名,破壞中美民間友好合作的根基。美國反華政客對共產黨員移民禁令和中國共產黨黨員籤證限制等措施都做了「豁免」規定,即申請人須承認自己受脅迫入黨或已經脫黨,其弱化、分化中國共產黨的意圖昭然若揭。美國反華政客還渲染中國共產黨與所謂「自由」世界之間的意識形態對立,企圖用「中共威脅」重新激活「大西方」,聚集盟友協同抵制中國的影響力,對中國進行圍堵。
總體上,美國反華政客基於「冷戰」思維,把中美之間的正常競爭與合作塗抹上意識形態色彩,形成一個看似邏輯自洽的閉環體系。但人們看到的卻是這些人的一廂情願和自欺欺人,卻是這些人的封閉思想屏蔽了他們對美國外交政策進行糾錯和完善的可能性。
挖坑埋雷、人走還要茶不涼的私利算計
三是在大選年加速美國政治重新洗牌的背景下,美國反華鷹派更加需要通過推行極端政治,凝聚國內「反共」勢力,共同打壓溫和力量,確保自身在美國政治權力結構中繼續佔有一席之地。至於其反華政策會引起何種國際效應、是否服務於美國自身利益,並非這些人的關注重點。
本屆美國政府上臺後,一批反華鷹派進入決策圈中高層。他們有的對白宮投其所好,有的迎合國內民粹情緒,有的對中國不了解或充滿誤解、曲解,有的受強烈的價值觀或現實利益驅使,有的是在兩黨內想要反客為主的極右翼和極左翼勢力。這些人不僅為川普政府的強硬對華政策背書,並趁機崛起,還試圖走得更遠、更極端,在製造涉華輿論恐慌、毒化中美關係上發揮了惡劣作用。
他們受大選的刺激,認定只有進一步鎖定中美戰略競爭和制度對抗,使反華成為不可逆趨勢,才能框定下屆政府對華政策路線,壓縮未來美國對華政策調整的空間,從而有利於他們繼續推進自身的政治訴求。正因如此,川普政府在大選敗局已定的情況下,變本加厲地對華重拳出擊,密集出臺制裁措施,提速通過反華立法,批准新的對臺軍售,給繼任者留下一堆不得不接手的「遺產」。民主黨歷來強調人權和價值觀議題,可以想像,強化與中國的意識形態分歧和對立,仍將是美國對華政策的重要內容。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全球範圍內各種思潮交流、交融、交鋒的時代,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人們重新審視理想的治理之道和民主形態。中國不尋求在意識形態方面挑戰美國,而是兼容西方多種理論、經驗和政策中的合理成分,結合本國實際,探索一條適合中國自身發展的路徑。一個發展的中國、自信的中國,一個致力於合作共贏多贏、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將贏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尊重和認同,這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美國一些人以籤證政策等為包裝大搞對華政治歧視,針對中國共產黨、中國制度不斷炮製話語枷鎖,只會讓世人感慨,那個曾經表現得充滿自信、相對包容、有一定自我更新能力的美國現在面目全非、正在逝去。旁觀者清,只是美國這些始作俑者們會在乎嗎?
(作者:沈雅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