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民間醃製火腿,始於唐代。唐開元年間(713—742)陳藏器編撰的《本草拾遺》記載:「火腿,產金華者佳」,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比起清雍正年間(1727)問世的雲南宣威火腿要早1000年;元朝(1277—1367)年初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將火腿製作方法傳往歐洲,至今義大利、加拿大和法國等民間製作的火腿還保持著中國火腿的傳統特色,甚至用竹籤檢驗火腿質量的方法也保持得一模一樣。至明代,火腿已經成為地方主要特產和朝廷必徵的貢品。對火腿的製作方法在《本草綱目拾遺》 中亦有記敘;「醃法,每腿拾斤,用炒鹽四兩,以木刻楦為人掌 狀摻鹽,後用掌楦輕輕揉擦,四周兼到,俟皮面如綿,然後入缸, 缸面蓋以辣蓼竹匾蓋之,待七日有滷,翻倒一轉,令上下勻,再 以炒鹽四量,如前法,以手揉醃入缸,十日後,即用缸中原汁洗淨,一一以繩縛定,掛懸風處,唯冬醃者不滴油。」據載「臺灣 著名教授梁實秋曾找到一隻十年陳火腿,取下做菜,香氣襲人, 大慰鄉思」,金華火腿保質期如此之長,令眾食品嘆之弗如。
因此,火腿在金華的地方特產中,力壓群芳,獨佔鰲頭,名 揚四海,無人不曉。可是火腿是怎麼醃製出來的,知道的人卻為 之寥寥。金華火腿靠什麼成名?固然,成名的原因很多,但有一 個原因是不容置疑的:是世世代代的火腿工匠們,用他們的智慧 和汗水、挫折和探索,造就了金華火腿今日的輝煌。他們為了火 腿事業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金華唯一一位被授予「全國非物質文 明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金字火腿公司退休技師於良坤,就是傑 出代表;還有的甚至一家人幾代堅守,為金華火腿技藝的傳承和 廣大,無怨無悔,初心不改。金華市邵萬森食品有限公司,原永 康四路火腿廠就是這樣一家公司。
火腿醃製是火腿加工最關鍵的一環,醃製質量好壞,直接關 繫到火腿的色、香、味、品質。必須精心操作,才能醃製出質量 上乘的火腿。所謂醃製實際上就是簡單的「鹽醃」。而火腿的鹽醃過程完全不同我們日常理解中其他食品的醃製,火腿醃製只要 親身體驗過其全過程,就會對我們歷代火腿醃製工匠們的聰明才 智肅然起敬。醃製火腿首先要掌握好「授鹽」。也就是正確掌握 用鹽量。必須按照鮮腿大小、厚薄、氣候變化準確用鹽。
其次,用鹽次數大有講究,也會因為氣溫、溼度、肥瘦大小 及各地的實際情況,各有差異。一般分為五至六次用鹽,醃製時 間為25日至35日。上鹽後要採用堆疊法,即同層腿腳不壓腿腳, 腿腳不壓腿皮,腿與腿之間不得接觸。
首次用鹽,稱出水鹽。主要目的為開鹽門、打開鹽路,使腿 質初步脫水;
第二次用鹽,也叫上大鹽,在鮮腿撒第一次鹽後的次日進行。
第三次用鹽,在上大鹽三至四日後進行,主要目的是將多餘 的鹽刷掉,把三籤頭及肉層較厚處,上次落鹽的地方適當補鹽;
第四次用鹽,繼第三次用鹽後五至六日進行;
第五次用鹽,第四次用鹽七天後進行,主要是拆堆,調換上 下壓力,同時檢查,三籤頭處有否失鹽;
第六次用鹽,繼第五次用鹽後七天左右,目的仍然是翻堆, 檢查,酌情補鹽。
總結以上授鹽方法,業內有口訣為:「頭鹽上滾鹽,大鹽雪 花飛,三鹽靠骨頭,四鹽守籤頭。」
金華火腿醃製 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於良坤大師說:「合理用鹽是火腿 醃製技術的關鍵。而要說醃製火腿最 難的工序要數『疊 腿』。」把上鹽後 的腿按直疊法(也有交叉法),每堆一層10隻,疊10—12層,每 層腿頭向外,相向錯開,以同層腿腳不壓腿腳,腿腳不壓腿皮, 腿與腿之間不得接觸,腿皮不接觸鹽粒,防止腿皮泛白,有利於 防止腿疊高后產生壓力,鹽粒溶化出水從而產生滑腿,導致倒堆 以及失鹽。而要做好這一點,必須要有掌控各部位的上鹽量和疊 腿平整度的準確判斷。
於良坤大師19歲學藝,勤學苦練,練就了一手「疊腿」絕活。他能一隻手託著有皮一面的腿,一隻手抓著腿,腿頭對齊,左右 對齊,幾個點都看準,對齊,然後穩穩放下,可疊到12 層而不倒。色、香、型是金華火腿一貫追求的。於良坤大師說;修幹刀是保 證火腿形如竹葉的必備工藝,要做到「一直」(從腿腳爪彎頭對 準腿頭要筆直)、「二比」(龍眼骨與尾骨要對稱,不得有大小 面);「三查看」。拎起腿,眼睛要肉麵看不到皮面,皮面看不 到肉麵。這樣修出來的腿才腿形完整,腳直爪彎,酷似竹葉。
除了火腿醃製的技藝外,火腿醃製質量「三籤香」檢驗法, 也是火腿工匠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套簡單、可靠的質量 檢驗方法,不但被業內廣大工匠和消費者所認可,並被國家權威 部門採納,定為國家行業標準。
所謂「三籤香」檢驗法,即在醃製好的火腿上的規定的部位, 即頭籤:膝關節附近,二籤:髖關節附近偏腿背側(有腰椎骨的 一端),三籤:脊椎與髖骨之間(近髖骨的凹彎處),用一支專 用的竹籤從肉麵垂直插入火腿厚度的1/3—1/2後迅速撥出嗅其氣 味,香味濃鬱且味正者為優。元朝(1277—1367)初期,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將火腿的製作方法傳往歐州,至今義大利、加 拿大、法國等民間製作的火腿,用竹籤檢驗火腿的方法仍保持得 與我們一模一樣。
可想而知,「具有風味獨特,外形美觀,肉質細緻,腿心飽 滿,香氣清醇,美味可口」特色的金華火腿,是祖祖輩輩的醃腿 製作工匠們,冒嚴寒、頂酷暑,反覆地疊腿,堆高,拆堆,修刀 補鹽後再疊高,幾天後再拆堆,不厭其煩地檢查、修整,精益求 精,用汗水和智慧打造出來的。因此,金華火腿的成名史,就是 幾代火腿工匠們的創業史。「金字火腿」「雪舫蔣腿」「宗澤火 腿」「四路火腿」及一批散落在民間的火腿作坊,造就了一批火 腿工匠,諸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傳承人於良坤、浙江省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錫潛、金華火腿廠退休師傅王炳福等, 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手藝人。
【後記】「小鄒魯」金華,文化資源豐富、地位獨特。為充分挖掘、展現這一豐富的資源,提升浙中生態廊道的文化內涵,金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浙江新聞客戶端共同推出「廊道上的文史記憶」,尋找八婺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文化力量。
值班主編:楊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