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準確的說,一定是「中式熟鐵鍋」。
19年2月寫完一文學會鐵鍋的開鍋和保養這篇文章後,其實當時我還有不少關於鐵鍋的困惑沒有解決。兩年後的今天,這些問題終於被一一理清,於是有了這篇續集。(完結撒花🎉🎉)
有關鐵鍋的任何疑問,相信這兩篇文章應該能幫助你解決99%了。建議兩篇一起看。
不粘鍋是消耗品,用久了表面塗層都會脫落,平時得注意用矽膠或木鏟小心呵護,塗層脫落就得更換。
只有鐵鍋可以隨便造,任你隨便鏟,完美兼顧實用性、持久性和安全性於一體。
我老家一直在用的一口大鐵鍋,印象中從我出生起就在了,保守估計已經用了40年。
不僅可以炒菜,蒸籠一架,鐵鍋就變身成了蒸鍋;偶爾燉個排骨煮個湯也不在話下。比市面上鼓吹的各種多功能料理鍋可實用多了。
只需準備一口中式鐵鍋,再準備一把中式菜刀,你就可以做出絕大多數的料理。糖醋排骨、回鍋肉、啤酒鴨、炸酥肉、蛋黃雞翅、胡辣湯、炒粉幹、饅頭包子、鍋包肉、魚香肉絲、酸菜魚、紅燒肉、蒜香花甲、大盤雞、青椒肉絲.毫無壓力。
沒有砂鍋,沒有不粘鍋,沒有琺瑯鍋,沒有湯鍋,我都能繼續做菜。但如果沒了熟鐵鍋,我在廚房簡直寸步難行。
只要上手了,沒有人說熟鐵鍋不好用的。
(鐵鍋除了熟鐵鍋,還有生鐵鍋、碳鋼鍋、不鏽鋼鍋等等。但平時很多時候,我們說的鐵鍋特指熟鐵鍋。為了稱呼方便,下文中我也用鐵鍋指代熟鐵鍋。)
鐵鍋雖好,但在使用前需要先學習一些必要的注意事項,也就是所謂的「養鍋」。養好了,鐵鍋炒菜才會越來越好用,鍋身也會越來越黑,越來越不粘。
聽到養鍋,很多新手頭都大了。其實養鍋並不複雜,也不神秘。
鐵鍋剛買來都是左圖這個樣子,使用後鍋體就會成為右邊這樣,肉眼可見的變黑。
變黑的原因是炒菜過程中油脂在高溫下發生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一層黑色氧化膜附著在鐵鍋表面的過程。
這層氧化膜就像不粘鍋表面的鍍膜那樣,可以降低表面能,有效幫助我們減少粘鍋。油膜越厚、越穩固,使用起來就越不粘。
我們說的養鍋,就是努力保養這層氧化膜的過程。養得好的鐵鍋,使用起來堪比不粘鍋。
因為氧化膜是油轉變來的,所以平時得用油去餵它。表面塗油+開火燒;以及平時用油炒菜、炸東西,都是「餵」的方法。
總結起來就是這麼幾個要點:用完及時清洗烘乾,防止生鏽,時不時可以塗點油燒一下,鞏固油膜。(具體的方法以前那篇寫過)
巴特....小聲插入一句,我現在是完全不養鍋的。家裡的鐵鍋成天處於放養狀態,盛水過夜、用完不烘乾、炒完菜直接洗、用洗潔精、各種加酸性食材/調料、買來也沒有開過鍋.基本上把我自己之前寫的各種禁忌事項做了個遍,炒菜也完全不粘,使用起來沒有任何問題。
被@西瓜無情吐槽
看到這,你可能會好奇,之前不是一直要說養鍋嗎?為什麼不養鍋也能行?
這得從來燉胡蘿蔔絲,哦不,萊頓弗羅斯特效應開始說起。
大家可能多少聽過這個拗口的名詞,就是那個號稱能把所有的鍋變成不粘鍋的神奇效應。這是一個物理現象:簡單點說,就是當液體接觸到一個遠超沸點的高溫物時,這個時候液體不會馬上蒸發,而是在接觸面上形成一個「蒸氣層」,這層蒸氣層會隔在液體和高溫物之間,把液體「託」起來,起到一個很好的隔熱效果。
鐵鍋炒菜就是萊頓弗羅斯特效應的一個應用。
我們知道,食材都含有很多水分。因此當我們把鐵鍋燒熱,燒到足夠熱時,食材放進去接觸高溫水分就會形成蒸氣層,給予食材一個向上的作用力,從而達到「不粘」的效果。
換句話說,只要溫度足夠高(通常在200度以上),任何鍋都能成為不粘鍋。圖片來源:李永樂老師官方視頻截圖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這條理論,我特地買了個全新的新鐵鍋給大家演示一下。【經費上升130,哭】
新鐵鍋買來只做了清洗+幹燒15分鐘處理,目的是去除鐵鍋表面的機械油和雜質,然後就開始使用。沒有做任何塗油處理。
操作步驟:把鍋燒熱,倒油滑鍋,然後加入五花肉片。先不要馬上動,讓肉片靜置一會(這個小撇步務必拿出筆記本記下來,非常重要),然後再翻炒。
親測完全不粘!
高溫爆炒出來的肉片巨香!鑊氣十足,好吃極了!
寫到這裡,我估計你現在充滿了疑問:
既然「製造溫差」就可以使鐵鍋炒菜不粘鍋,那「養油膜」的意義何在?
如果把鐵鍋放大N倍去看,會發現它的表面具有一些微小的凹凸和裂縫。而炒菜之所以會粘鍋,從微觀上看就是因為「蛋白質等分子抓住了這些微小凹凸」,所以黏結在了一起。
油膜能夠填平這些坑窪,使鐵鍋表面趨於光滑。油膜養的越好,就越光滑,這樣食材就沒有「把手」抓住鍋了,有效起到防粘作用。
現在你應該明白了,「油膜」和「製造溫差」是從完全不同的兩個維度出發的防粘鍋機制。它倆各自都能成立,但根據我的經驗,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兩者結合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單獨只用「溫差」,新手可能會掌控不好火候,同時也意味著每次炒菜都需要很高的溫度。偶爾爆炒一次很香,但長期來看炒菜溫度過高對健康不利。
因此,我認為油膜仍然有養護的必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能用相對較低的溫度炒菜(擴大我們的誤差範圍),同時還可以防鏽防味(有時鐵和食物直接接觸會產生討厭的金屬味)。
炒菜不粘鍋要點總結:養護油膜、製造溫差、剛下鍋時不要翻動。
以上我們講的都是普通鐵鍋。大多數家庭用的都是這種,市面上的價格從幾十塊到幾百塊不等。
還有一類鐵鍋堪稱鍋中的愛馬仕,氮化鐵鍋。
氮化鐵鍋又叫窒化鐵鍋,這種鐵鍋的表面經過了特殊處理(滲氮工藝,機械或材料專業的同學應該不陌生),因此不會生鏽,大大提高了鐵的耐磨性和耐腐蝕性。
這類鐵鍋用起來沒有任何禁忌,不需要開鍋,也不需要養護。總之你愛咋用咋用,用戶體驗非常友好。
當然,價格也貴了很多,普遍要一千上下。
這兩年我家使用最頻繁的就是這口33cm的氮化鐵鍋⬆️
一口鐵鍋賣上千塊,相信很多同學第一反應都是:憑什麼?怕不是智商稅吧?菜市場三十塊的鐵鍋不香嗎?
價格確實貴了點,但用了一年多之後,我發現氮化鐵鍋的優勢非常明顯:少油煙。
因為不需要養護,我們可以用洗潔精把鍋內鍋外洗的乾乾淨淨,所以在炒菜過程中產生的油煙會明顯少於普通鐵鍋。
看看炒肉過程中的油煙對比圖⬇️(上:氮化鐵鍋;下:普通鐵鍋,我用兩個鐵鍋分別錄了視頻,截取了各自油煙最「猛」的時刻)
另外,雖然不用「養」, 但它會自然而然的變得越來越黑,這是一種滲在骨子裡的黑,表面摸起來非常光滑,和我之前用普通鐵鍋的時候摸上去的感覺不太一樣。
(我猜測這種光滑的、滲透在鐵鍋內的氧化層也具有一定的防粘效果,直觀感受是即使沒有用很高的溫度炒菜一般也不會粘。)
因為我平時炒菜倒油的時候只會在中心轉一圈.所以邊上還是會有點鐵鍋的「本色」
對比普通鐵鍋,油膜更像是「附著」在表面上,如果哪天經歷了我的暴力刷鍋,則會肉眼可見的脫落,然後要重新養。
為了讓大家感受一下這種區別,我做了一個殘忍的海綿擦刷鍋實驗:以上兩口鍋炒完肉後分別用洗潔精+糙布使勁刷,出來是這個樣子的。(小鍋鍋對不起這波結束我就來好好養你.)
普通鐵鍋:需養護,會越來越好用,價格便宜,炒菜時油煙較大且較費油,圓底設計適合爆炒,做出來的菜賊香。
氮化鐵鍋:不需養護,價格貴,炒菜油煙較小,用油可以相對較少,市面上的氮化鐵鍋大多是平底設計,可以上電磁爐,但對喜歡圓底鍋炒菜的同學可能不是很習慣。
(ps,我的這口氮化鐵鍋是圓底的,由眾食單老闆周曉楠設計,是我用過的最好用的鐵鍋!但是!!它居然停產了!!我想給家裡再買一口等了整整一年都沒等到,心好痛。)
(pps,不管多麼暴力刷鍋,氮化鐵鍋都不會有多大變化,據此我懷疑它們可以進洗碗機。但由於是木柄的,我不敢魯莽測試,怕毀了我的愛鍋。)
我更建議大家選購氮化鐵鍋。雖然價格貴一點,但鐵鍋是一個可以用很久的東西,而且少油煙更健康。值得投資。
氮化鐵鍋的技術日本比較成熟,生產的鍋質量也好,代表品牌有極、堺刀司等。目前國產的也有一些百來塊的氮化鍋,質量不行,幾個月內就會磨損掉。還是要買日本鐵鍋。
國內其實也不是技術不行,而是沒人願意認真做。因為沒有市場。
說真的,是我我都不願意做,與其花這個時間和精力去優化工藝+艱難說服大眾氮化鐵鍋的好處,還不如多生產幾口普通鐵鍋賺的實在。
一樣的道理:這個月我測試知乎好物,在先前的回答裡插入了兩個連結。發現百來塊的陳枝記轉化率很高,佣金15%;上千的極轉化率極低,佣金1%。眾食單鐵鍋停產,我相信也有這樣的原因吧。
選購炒菜鍋,容量大小是關鍵,個人覺得務必要買30cm以上。其次是重量,輕便的鐵鍋用起來更順手。
Riverlight極元祖炒鍋32cm,堺刀司中式神炒32cm,這兩款是極和堺當中最具性價比、最輕便、且設計上適合中式家庭的款式。價格也差不多,碰上打折1000以內都能搞定。
極和堺刀司還各有一款33cm的中華炒鍋,也是不錯的選擇。價格稍貴一點,最大的區別是前面帶了個鍋耳(我還蠻偏愛有耳朵的鍋),鍋體也設計的稍厚一些,重量在1.5kg左右。
吉川和神田等品牌也有出氮化鐵鍋,價格更便宜一點。吉川COOK-PAL減下來六七百,神田傳世旋壓炒鍋五百以內。預算稍低的同學可以考慮這兩款。(型號我都寫的很清楚了,有需要的同學可自行搜索。)
另外再次重點聲明一句,氮化鐵鍋不需要開鍋!不需要開鍋!不需要養鍋!
每當我看到有人認真給極開鍋,還開不好了怪鍋不好用時,我就..
更無語的是所有的賣家都清一色要求買家開鍋養鍋,我
親,我實在不懂你們的腦迴路啊,為什麼放著氮化鐵鍋最大的優勢不宣傳,偏偏要讓人覺得上千的鐵鍋沒比一百的鐵鍋好多少呢?(國內沒什麼市場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一開始使用氮化鐵鍋,大家可以多用「製造溫差」的方法,一段時間後同樣會越來越好用。
我要吃飯去了,本期內容就寫到這裡,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