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路之由自01,ID:luzhiyouz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講課是在群裡以語音加圖片的形式進行。
第一次通過這種形式上課,整體感受上還挺好。
相比視頻形式,我認為這種形式更方便大家的學習。
因為:
1,這種形式可以讓你更專注於內容,因為視頻的畫面會分散掉你的注意力。
2,這種形式每個主題會以圖片來分隔,圖片起到在回看時候快速定位某塊內容的作用。
雖然在群裡,但是啟用了禁言功能,所以內容不會被其他人發言打斷,這也讓我們看內容更方便。
下面主要來說說內容。
就像李笑來之前的書一樣,總會讓你看到更深層次的思考。
關於寫作,從小到現在,我也學過很多這方面的知識,不管是在學校裡,還是在書本裡,關於寫作的知識都大同小異。
可是李笑來的這一節課裡關於寫作的知識,對於我來說確實是首次聽過。
關鍵是聽了之後會突然有頓悟:確實是這樣啊,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比如,關於詞性本質。
小學語文課就學過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
什麼是名詞?我們都會說就是表示人、事、物、地點或抽象概念的名稱。
什麼是動詞?我們也都會說就是用來修飾名詞的詞。
可是這樣的解釋對於我們到底能夠起到多大的作用?
真的很難說,也許它們起到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可以分辨哪些詞的詞性是什麼。
而李笑來對詞性是這樣解釋:
名詞是用來描述你能感知的事物
動詞是用來描述你能感知的動作
形容詞是用來描述你對你能感知到的那個事物的感知
副詞修飾形容詞,用來描述你能感知的那個事物的感知的感知
副詞修飾副詞,用來描述你能感知的那個事物的感知的感知的感知
這些解釋一下子就把我帶到了現實生活中看待詞性了。讓我一下子頓悟:
原來詞性是由我與事物之間的這種關係而形成的!
原來這些詞性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為什麼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到現在才知道?
接下來的一些觀點,更讓我驚醒:鑽進作者的腦子裡。
這種想法,從來都沒有想過。
當以前學到「看書就是與作者對話」時候,我都感覺到神奇了,因為我可以通過看書與不同時期的偉大人物對話,想想都很興奮。
現在知道通過看書,還可以鑽入作者的腦子裡,簡直更神奇了,更讓我興奮了。
我可以通過他眼睛、耳朵、鼻子、大腦去感受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真的不可思議,但是事實確實是這樣。
因為李笑來寫作課是付費課程,也不能分享出課堂筆記,所以詳細的課堂內容也不便透露太多,如果你通過這些點能夠感受到課程的價值,那就報名下一期課程吧。
之前說過,笑來老師的課程不僅是學,主要還是練。所以每堂課結束都會留作業。
這次留了三個作業,分別是劃詞性,分析作者感知,每日記錄自己感知。
這些作業絕對不是一次完成就行了,而是需要長期練習,甚至需要練習7年、14年。
關於作業我有了大致的計劃:
我在之前文章裡介紹過一個劃詞性工具,準備就使用那個工具來做劃詞性這個作業。
我在印象筆記上也建立了兩個項目文件夾,用於每日的分析作者感知練習與記錄自己感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