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智鋒
電影《英雄兒女》是上世紀六十年代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抗美援朝題材電影,講述了志願軍戰士兄妹王成和王芳同上戰場,王成壯烈犧牲,王芳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宣傳英雄,服務戰士,在戰場上與養父王復標和親生父親政委王文清團圓的故事。
作為戰爭題材,最不缺乏激烈的衝突情節,只要稍加鋪墊,就可以從頭打到尾。但是,《英雄兒女》在展示激烈戰鬥的同時,注入了大量人物情感,即使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也能感受到人間真情。
影片從中朝軍民修路抬車開始,志願軍政委王文清見到文工團員王芳,感覺似曾相識,這裡埋下伏筆。負傷歸隊的王成和妹妹王芳收到父親王復標鼓勵他們為國立功的家書,引出了王芳的養父王復標,至此故事鋪墊完成,主要人物全部出場。故事轉段,戰鬥前準備,戰鬥開始,王成在無名高地面對美軍的進攻英勇反擊,他抱著報話機,高喊「向我開炮」,直到壯烈犧牲,故事推到了一個小高潮。接著進入了王文清和王芳的父女情感之旅,王文清在王成的遺物中發現了王復標的照片,他心裡明白,王芳就是自己失散的女兒,為了不影響王芳,王文清強壓個人感情,沒有馬上與王芳相認,他鼓勵王芳向哥哥學習。全軍開展學王成的運動,在戰士中挖掘英雄事跡,作為文工團員的妹妹自然承擔起宣傳英雄的任務,她譜寫《英雄讚歌》,在前沿陣地演唱,極大地鼓舞了志願軍戰士。王芳一次演出時,為了掩護戰士,遭敵人襲擊負傷。當王復標隨慰問團來到朝鮮慰問志願軍的時候,王芳也已傷愈歸隊。在火熱的戰爭前線,王復標向王芳講述了十八年前王文清的革命往事,王芳才知道王文清是自己的親生父親,父女終於團圓。
影片表現了政委王文清和文工團的工作,再次展示了志願軍政治工作的作用。可以想像,當時剛解放,國民經濟尚未恢復,國力十分虛弱,赴朝作戰是多麼的艱難。在這樣的背景下,志願軍靠什麼打敗美軍,是軍魂,是中國軍人鋼鐵般的意志。據說,朝鮮戰場後,美軍中流傳「只怕毛澤東思想武裝的中國軍人」,由此可見,政治宣傳工作的重要性,用毛澤東思想武裝的中國軍人堅強不摧。正像習近平在紀念大會上講的「中朝軍隊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英雄兒女》是根據巴金小說《團圓》改編,原著中的王成和王芳是虛構人物,當時巴金在朝鮮戰場上採風,聽到了許許多多戰鬥英雄故事,王成和王芳是巴金筆下的典型人物,是許許多多英雄事跡的高度凝結和濃縮。
巴金小說《團圓》本來就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電影《英雄兒女》上映後,在全國的反響更大,形成了歌唱英雄的高潮。在當前極其複雜的國際大背景下,中美再度交鋒,王成的英雄主義精神、志願軍鋼鐵般的戰鬥意志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正是當下所需要的嗎?我們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過去能跨過鴨綠江,如今就敢橫渡太平洋,我們敢於亮劍,我們善於亮劍,讓那些阻礙和挑戰中華民族復興的人瑟瑟發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