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古人對自己孩子耳提面命的話,直到如今讀書的重要地位也從未被動搖。當代的中國學子以考上名校為榮,他們的觀念裡名校就代表著好的未來,可無數的例子也在告訴當代的中國學子,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想要前途光明,不僅要成績,性格能力人品也同樣能決定他們的未來。
名校只是敲門磚,腳踏實地才能出人頭地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一清二北"的說法,寒窗苦讀數十載的學子都夢想著有一天能夠進入中國最頂尖的高等學府繼續求學,這不僅是光耀門楣的大事,也是表明其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張曉勇的高考成績是全縣第一,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功升入清華大學,在那個年代連大學生都很難出一個的縣城,他不僅成為了一名大學生,還進入了中國頂尖學府。
可在強者如雲的清華,張曉勇的分數只能選擇一個較為冷門的專業。這嚴重地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縣狀元的他頭一次感覺到了現實和理想巨大的落差感。
他一直想成為決策者,可從清華畢業的他進入企業後卻只能做邊緣的客服,這種夢想與實際相背離的情況終於擊垮了他,他內心難以接受當下的狀況。而恰逢家中變故,他最終回到了家鄉,雖然拿著清華的學歷卻只能成為一名安保人員。
考入清華的張曉勇自命不凡,豈料名校的文憑也不是絕對保障,如果當初的他能夠靜下心好好學習自己專業的知識,步入社會後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如今的他就不會是一個小小的保安。大廈始於地基,僅有充沛的知識並不足以支撐一個人過好一生,真正的成功者一定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現實社會氣氛浮躁,太多人難以靜下心來專注做一件事,所以大多人一事無成。在學生時代部分家長和孩子存在一個誤區,他們將名校學歷與美好未來掛鈎,以為只要上了一個好的大學,一定能有光明的未來。
殊不知大學是小半個社會,在這裡不僅需要保持學習的能力,還得在這其中全方面發展,為人處世都是大學裡的必修課。升入名校的學子們,第一個需要警惕的就是"自視甚高"。
名校學歷只是找工作時的敲門磚,高學歷意味著此人比其他應聘者的競爭力更高,而最後決定是否錄用還得看個人的實力 。自命不凡可以有,但在實現"天命"的這條路上必須一腳一個印地踏出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凡事量力而行
生活中總能遇見一些人,平時就喜歡"打腫臉充胖子",看起來威風堂堂其實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劉漢青此人算是真正的知識分子,他自己本身就喜歡學習,又肯下功夫又肯努力,在那個大學生都是"國寶"的年代,他升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況且他選了建築材料系,這專業畢業後絕對不可能混得太差。可升入大學的他沉迷於一個數學猜想,為了證明這個多國數學家都無法證明的猜想,他瘋狂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漸漸地他的學業落下一大截,專業課頻頻掛科,最終導致他無法取得畢業證。畢業後沒有被分配工作,後來成為了一名低保戶,靠著國家財政救濟度日。
劉漢青對學術痴迷有錯?其實是沒有錯的,科研工作者需要有熱情,但他錯在沒能正確預估自己的實力,在一件對他來說是無法解決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的精力,甚至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有擅長的領域,所處位置的不同就有不同的責任。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在學業外可以去適當了解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不可本末倒置。而作為數學家就應該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解決現今數學上還未解決的問題。
當出現個人的能力和所做之事不匹配的情況時,應注意及時調整或者向上級反應,不然最後受傷的將是三方。當代青年對未知的世界勇於探索,這是值得鼓勵的,但在進行探索的時候也應注意量力而行,切不可因小失大,最後自食惡果。
中國古代的工匠們總會將"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掛在嘴邊,其根本目的就是告誡自己要時刻審視自己,凡事都記得要三思而後行,依據自己的能力確定自己能做的事。盲目自信硬扛與自己能力不符的事情,最終只會將事情越做越糟糕,這是古人曾教授給大家的道理,但總有人不懂。
知識水平的高低,並不能決定自己未來的生活狀態
近代中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在高中以前的階段大部分學子生活中只有一件事重要,那就是學習。生活上父母事無巨細一手包辦,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多次出現。大多數家長認為好成績就代表好未來,可他們不知道十八歲之後的人生,成績並不是一切。
從進入大學開始,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從成績變為了方方面面,成績好的學子不再擁有特權,而成績差的孩子也不一定默默無聞。大學中真正受大家喜歡老師器重的孩子,往往性格人品都不錯,僅有成績是不足以讓大家欣賞的。
人大才女伍繼紅曾是江蘇省的文科高考狀元,當時的她臨近畢業時選擇了考公務員。每次公務員考試她總是積極報名準備參加,沒有想到的是她數次考試無論筆試成績還是面試結果都不理想。這位曾經學習的天才,被即將跨入社會找工作的這道門檻給攔住了。
多次考試皆以失敗告終的她最終決定走普通人的人生,回到家鄉結婚生子後成為了一名家庭主婦,人大才女的光環最終暗淡了下去。而過高的學歷並沒有讓她的人生之路更加的順遂,反而因為觀念的不同,她擁有過三段婚姻,孕育了五個小孩,沉重的生活壓力壓得她喘不過氣。
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因為種種原因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成為了人群中極不起眼的一類人。學歷有時候給人帶來的並不是暢達的捷徑,有的時候可能是沉重的負擔。
知識水平的高低並不能決定一個人往後的一生,升入高等學府的高考成績僅是對過去學習生活的一個總結,最終的人生還是需要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名校出生卻窮困潦倒,未來的教育應改變重點
現今中國的教育被部分家長扭曲了,在各方積極出臺政策準備扭轉"分數至上"的教育觀念時,中國的家長卻還在孩子耳邊念叨"成績最重要"。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即使進入名校也依舊過不好一生。
進入名校只是增加了出人頭地的客觀條件,但一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是他能否找到好工作的關鍵,在步入社會後能否適宜,這都不是學歷能決定的。升入高等學府不等於高枕無憂,也不會高人一等。
在求學的路上,學子們應該秉承初心,戒驕戒躁,保持一顆謙遜學習的心。但也要注意,量力而行,對知識世界的執拗沒有錯,但不可忘記自己是求學者的身份,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不可過分強求。
他們三人皆是曾考入我國高等學府的才子才女,但最後每個人的人生都讓人唏噓。這不禁讓大眾疑問,中國的教育真的是沒問題的嗎?
過去中國的"應試教育"確實飽受詬病,部分所謂的才子才女,實際上是只會讀書的機器,除了考試時他們能夠取得高分以外,具體的動手實踐能力比一般孩子差了不少。近來中國的教育改革旨在培養素質型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學校裡衡量一個孩子的標準不再是單一看成績說話,個人的性格能力都是考核的標準,從教育局硬性區分的文理科邁步到由孩子自選學習的科目。中國一直在努力,誠然在實施過程中會有不足之處,但這種改變已經成為了時代的新方向。
相應的家長也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死讀書已經成為了過去式,孩子生活的一切得讓他們親身體驗,家長一手包辦不是愛的蜜糖而是害他們的毒藥。
讀書確實是改變命運的捷徑,但擁有知識並不是改變命運的決定性途徑,想要換一種人生,絕不能死讀書讀死書,多去體驗繽紛的世界,對這些學子更加有益。未來的社會需要的一定是多方面發展的人才,而不會要只會讀書的"才子才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