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百裡紅色古道—襄王嶺古道(下)

2021-02-17 箬溪船長

(前言:上篇《長興百裡紅色古道—襄王嶺古道(上)》側重寫了南北向的襄王嶺,下篇則介紹穿越襄王嶺的古道)

 

 自古以來,江蘇宜興和浙江長興雖然分屬兩省,但絕對不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兩地民眾一直「隔山而居不隔離,鄉音相近往來親」。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連綿起伏的山脈既有險峻的山峰,也有相對凹陷的山谷,襄陽嶺、茗嶺、戰(纏)嶺、西川嶺、懸腳嶺等江浙分水嶺,都形成了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古道,是兩地民眾走動、貨物運輸的通道。其中南北走向的襄王嶺,最低之處海拔僅300來米,因此沿著嶺脊行走雖然費時費力,但穿越襄王嶺卻是十分輕鬆的坦途。

襄王嶺古道形成於何時失考,但明清時即為白峴西部山區通往宜興的重要通道。由於白峴山區遠離長興縣城,竹木柴炭等大宗物資以及類似掃把、毛筍、毛皮的特產要運到宜興張渚鎮出售,再換回必需的生活物資,當地人稱之為「走張渚」,挑山貨、趕騾子就成了山道上的經常性場景,當然還少不了小媳婦回娘家的景象。歷經邇遠的交往,連兩地的口音不知何時也基本雷同,以至於和長興本地方言有了截然區別,形成了長興煤山地區岕裡人的一大特徵。

  (宜興襄陽村中王必成將軍曾經駐紮的老宅)

 

 襄王嶺古道的兩端,曾經分別是長興的白峴村(新中國成立前白峴鄉所在地)和宜興境內的太華山,長達數十公裡。因為其重要性,晚清、民國時期成為長興境內12條重要幹路路線之一,成為煤山地區與懸腳嶺同等重要的驛道。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白峴嶺開通公路之前,這條古道仍是行人絡繹不絕。隨著民眾對交通便捷的需求,省際公路乃至鄉村公路的建設發展迅猛,古道原有的交通功能早就不可避免地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如今,連接和岕口嶺腳底自然村與宜興襄陽村的古道尚保存完好,長約850米,寬2米餘,全程為石階路。古道雖然短狹,蒼茫竹海的風景可是怡人,還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更賦予了這條古道深深的歷史印痕。

   (襄王嶺白雲寺)

 在古道的最高點即嶺背處,現建有一座名為「白雲寺」的廟宇,據史書記載「嶺上原建有一座紀念楚襄王的廟」,因此才稱之為襄王嶺,當地人亦稱之為「禹王廟」。筆者孤陋寡聞,不知道為什麼會紀念歷史上充滿悲劇色彩的楚襄王,亦不知楚襄王與此地有何淵源?但紀念治水英雄大禹就不難理解了。襄王嶺的山上隨處可見用來包裹粽子的箬竹,是「長興的母親河」——箬溪(如今的長興港)的發源地,古時為了防治水患,百姓自然對大禹是奉如神明。

 

 除了禹王廟,宜長兩地還都供奉另一位治水英雄——祠山菩薩,當地民間相傳是大禹的助手,其實祠山菩薩原名張渤,是漢代人物,為了打通廣德至泗安的水道而累死,故被民間景仰,久而久之時才與大禹一起被民間供奉,如今在襄陽村和白峴村都還保存著一座祠山廟。當地舊時有舉辦廟會的傳統,時間為每年農曆10月11日至14日,將白峴祠山廟中供奉的戴有5種不同顏色面具的「五福菩薩」及黑臉的祠山菩薩抬出來巡遊,最後抬至襄王嶺的禹王廟中朝拜。期間,有的群眾戴上面具「跳五猖」載歌載舞,有的敲起鑼鼓助興,有的則是家門前鳴放爆竹,一時鑼鼓喧天,號角齊鳴,熱鬧非凡。這就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種傳統——「儺戲」,隨著老藝人的一一離去,「儺戲」已經只存於老人的記憶中,但儺會中的傳統打擊音樂「十番鑼鼓」則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了下來。

(白峴老街和祠山廟)

(和岕口十番鑼鼓)

 

 襄王嶺作為交通要道,自然而然在軍事歷史上也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太平天國時,長興平原、丘陵地帶戰事不斷,哀鴻遍野,這裡一度成為逃難百姓的避難地,是大山庇護了他們。1924年,軍閥混戰的江浙(齊盧)戰爭爆發,襄王嶺卻又成為了戰場,炮火削平了山上的樹木,至今在襄王嶺古道的兩端還留有戰壕遺蹟。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後,國民黨軍隊匆忙南逃,襄王嶺曾經擠滿了殘兵敗將,中國人民解放軍尾追敗逃的敵軍,將他們消滅在蘇浙皖邊的大山中。

(宜興襄陽村一側的古道)

 

 更值得一提的則是當年的抗日戰爭中意志頑強、英勇善戰的新四軍將士。日寇自1937年11月就攻陷了長興,白峴一帶山鄉群眾曾奮起參加了長興義勇遊擊隊,形成了影響較大的地方武裝;正是有了地方遊擊武裝的參與,長興的抗戰局面一度轉好,但在1943年秋的日偽「大掃蕩」面前,國民黨軍隊不堪一擊,退縮到天目山的深山老林中,長興大地重新被日偽全部盤踞。這年的深秋,王必成、江渭清率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將士,踩著金黃色的銀杏葉走過了襄王嶺,將山區群眾從鬼子的鐵蹄下解救出來;1945年的1月6日,粟裕將軍又率部踏著嚴冬濃厚的積雪,由襄王嶺走向仰峰村,建立起了蘇浙軍區;1945年的4月上旬,襄王嶺迎來了葉飛、陶勇將軍,他們從這裡走向天目山,取得了三次反頑戰的大勝。襄王嶺古道見證了這一歷史的高光時刻。

 這樣一條古道,既可滿足登山愛好者挑戰險峻的需求,又能讓初涉登山者不會視為畏途,真是絕妙的古道之遊。

(備註:本文部分圖片由和岕口村提供)

相關焦點

  • 長興百裡紅色古道—襄王嶺古道(上)
    (備註:續前文《長興百裡紅色古道——茅山古道》,介紹紅色古道系列之三的襄王嶺古道)
  • 400餘位選手參加美麗鄉村紅色古道健步接力賽
    央廣網長興12月5日消息(記者張國亮 通訊員周爽 吳拯) 12月5日,經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授權,「輝煌足跡」2020長興·煤山健步中國百裡紅色古道越野賽暨首屆長三角美麗鄉村紅色古道健步接力賽在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中心廣場正式開賽。
  • 2020浙江紅色古道越野賽將啟動
    「浙馬」資助盧梨村10000元,並為2020泰順·浙江紅色古道越野賽出謀劃策。當天,浙江省馬拉松及路跑協會、溫州馬拉松協會與泰順縣旅遊和體育事業發展中心、三魁鎮、盧梨村相關負責人舉行座談會,總結2019年賽事的經驗和不足之處,共同謀劃2020年·浙江紅色古道越野賽。
  • 空谷禪音的巖山古道
    巖山古道,顧名思義,即為登臨巖山之古道。
  • 寧波古道探幽|大松灣古道:茂林修竹寂靜處
    所謂「風景處處有,古道不常在」,隱沒在大山峽谷中的寧波古道曾經迴響著歷史的腳步,記載著諸多故事,徜徉其間,或許在某個時點會觸動你的心弦,引發思緒,如煙往事會縷縷飄來——大松灣古道近日,記者探訪了寧波十大古道之一的大松灣古道。
  • 千人「健行」千年古道!乳源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開幕
    12月12日,2020「五彩古道·環保同行」西京古道文化旅遊節在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燃情啟動。近千名徒步愛好者齊聚在大橋這一古道名鎮,領略醉美風光、感受歷史脈絡、探訪紅色遺蹟,共同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五彩旅程。
  • 健行千年古道,共享五彩之旅 | 乳源全力擦亮「古道+」品牌
    活動現場。演繹軍民魚水情的紅色情景舞《大紅棗兒送親人》,充滿運動活力的曳步舞《中國精神》,描繪五穀豐登美好畫卷的舞蹈《滿載而歸》,深化護林環保宣傳的音樂小品《搬家》……精彩紛呈的表演緊扣「五彩」主題,令參加人員陶醉其中。啟動儀式上,還舉辦了2020「醉美乳源」風光攝影大賽暨文創產品設計大賽頒獎典禮。與此同時,相關獲獎攝影作品、文創工藝作品也在現場展出,使整場活動更添文化藝術魅力。
  • 遇見最美春天,湖州的古道走一走~趁著暖陽馬上出發!
    九度嶺古道為古代杭州至德清武康的交通要道之一,是「杭寧古道」必經之地。也是古道關隘、要扼之地。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史上亦稱「安溪關」。站在九度關隘上,南北群山起伏,四周林木蔥蘢,松濤陣陣波動,讓人們遙想起當年雄關內外馬蹄聲聲,戰車轔轔的鏖戰場景。
  • 泰順盧梨村:紅色聖地再迎大賽事 省級越野跑穿行古道
    盧梨村有著濃鬱的 紅色基因 ,村中遍布 紅色古道 。此次賽事分為12.72公裡的浙裡詩路組和21.27公裡的紅色古道組,將有500人參賽,是今年溫州乃至浙江規模最大的越野賽之一。賽事線路均沿著古道線行進,集村落、古橋、古亭、峽谷、瀑布於一體,同時串聯起了盧梨村紅色革命遺址,包括秘密交通站和遊擊擊點,以及劉英粟裕辦公舊址等地。
  • 永州「茶馬古道」流傳一段紅軍長徵的故事
    行走山巔俯瞰,山上是蜿蜒古道,山下是現代公路,兩旁山峰林立,有形如草帽的寨王嶺,一路風光秀麗,傳說故事不斷。樹齡均在100年以上,林下有散生幼苗,其中最大一棵胸徑達53釐米、高近21米,銀色針葉樹冠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該群落被湖南省林科院專家考證,是全國生長海拔最低的華南五針松天然群落,極具科考價值。
  • 【一路尋秋】11.26徒步長興烏龍古道, 尋八都岕銀杏長廊秋色
    烏龍古道,起於八都岕潘家村止於八都岕柏家村古道穿越龍王岕、方山、林城周吳岕、章嶺途經烏龍寺、龍泉寺、銀杏天泉等八都岕銀杏長廊,長約12.5公裡整個長廊中散落著3萬株原生野銀杏其中百年以上的老樹2700多株每到秋季,這裡便是一片金黃色的海洋路面、牆頭、屋頂到處都是銀杏葉的覆蓋
  • 2020浙江紅色古道越野賽在我縣鳴槍!400多名選手「雨中...
    9月20日,「浙裡詩路」2020浙江省新農村定向健康越野跑大賽(甌江山水詩路)暨泰順•浙江紅色古道越野賽在我縣三魁鎮盧梨村舉行,來自我省各地的400多名選手「雨中奔跑」。   此次賽事分為浙裡詩路組(12.72公裡)和 紅色古道組(21.27公裡),賽事線路均沿古道路線行進,集村落、古橋、古亭、峽谷、瀑布於一體,串起盧梨村紅色革命遺址,包括秘密交通站和遊擊擊點等。
  • 宛洛古道遇「半扎」,古寨已經今非昔比
    古道石橋這條古道的重要性,可以顯現於諸葛亮的《隆中對》,「天下有變,則 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宛洛,將軍率益州之兵出於秦 川。」由此可見宛洛古道的重要性。而今天在宛洛古道上遇到的這個「半扎」古寨,倒也是個傳奇的村落。
  • 使用了兩千多年的古道——白徑古道
    石壁下能夠為過往的客商提供躲避烈日和暴雨的小石棚。山頂上透明的石壁黃圍景區白陘古道的起始端白陘古道的山下就是,黑毛溝大峽谷,峽谷底下的公路是通往縣城陵川縣的唯一要道,由於這條道路的鋪設,使用了2000多年的白陘古道廢棄了,才變成了今天的景區。
  • 漫步千年吳越古道,我國十大古道之一,最美的森林古道
    登高、入林、喊山,伴隨著風中漂浮已久的馬鈴聲,追尋傳說中的神秘古道,在1100米的千頃山巔,鳥瞰江南第一池,感受徒步的意義!吳越古道最令人著迷的,不只是一路的美景,更是歷史迴蕩在心間的力量。吳越古道,是五代十國時期,連通吳越與南唐的主要通道,其間的千傾關、昱嶺關、千秋關被稱作為浙北三關。
  • 山西旅遊:走西口,右玉西口古道
    西口古道是一條由山西通往內蒙、通往西域的陸路關口通道,「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艱苦奮鬥的創業史,是用血淚開創的一條晉商發跡輝煌的大道,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經濟文化的通道 ,帶動了落後的北部地區農耕文化繁榮發展。
  • 【3月30日春暖花開|城山古道-千畝桃源,油菜花海,茶園梯田】
    三國時期,湖州嚴白虎據此為城,與東吳大將呂蒙相拒,明代時歸有光、吳承恩也曾在此合力剿匪,留有遺蹟,古道途徑禪寺、明清碑刻、千畝桃花源,還有駑臺、烽樓、走馬垺諸多遺址,千年歷史風雲散去,群山掩映滄海桑田。戰爭遺蹟,歷史洗滌的石板古道,蜿蜒山中,散發著微光,令人魂牽夢縈,慕古之旅,再覓鄉愁。
  • 詩意的古道
    古老,這是筆者對古道最初的認知,來自口口相傳的歷史事實。圖為韶關乳源西京古道(臘嶺段)及小梅關亭,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鄧雨風攝於2020年11月。「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在小學課本上,李叔同則對古道有著一種詩意的表達。而這種詩意,成為了筆者如今一月數次的體驗與享受。
  • 廣西知名三大古道,鏌鋣古道堪稱最牛!
    可以引用廣西最知名的古道對比一下:瀟賀古道,瀟賀古道位於湘桂之間,連瀟水達賀州,古道路寬為1米左右;賀州古道,湘桂邊界的嶺口古道擴建而成,水陸聯運路寬1~1.5米。鏌鋣古道工程之浩大,堪為廣西古道之最!它是中國西南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 《石碇.圳沽古道》
    彭山村與坪林鄉接壤,這條古道也是兩地之間的聯絡道路,根據當地文史工作室的考證,圳沽古道為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如今,公路已取代古道,圳沽古道僅存一小段,而山坡茶園風光,則依舊如昔。從臺北出發,走北宜高速公路,下石碇交流道,接106縣道,再接106乙縣道,前往石碇。穿過石碇市區後, 繼續往坪林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