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續前文《長興百裡紅色古道——茅山古道》,介紹紅色古道系列之三的襄王嶺古道)
離開了茅山村,由後山一條西北向的斜徑泥路登茅山嶺,翠竹搖曳,萬籟俱寂,不時見到竹子上有戶外運動者繫著的飄帶,還有煤山鎮纏在竹上的紅布。由叢竹的縫隙中見到西側另有一座山峰聳立,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三州山,海拔522米,因為宜興、長興、廣德舊時分隸江蘇常州、浙江湖州、安徽廣德州,系一腳踏三省之交匯點,故名。長興稱之為「十大古道」之一的「三州古道」的起點就在茅山村,經襄陽嶺—宜興襄陽村—登太華山—走橫嶺、白石嶺,最終至羅岕的西岕下山,極富挑戰性。
(對面即三州山)
走過一片清綠的茶園,種植的是與紫筍茶齊名的陽羨茶,初冬綻放出純白的花朵,淡黃色的花蕊分外妖嬈,讓人聯想起來年開春那沁人心脾的茶香。不到一小時,來到了海拔472米左右的茅山嶺山頂,全程雖沒有石子鋪築的石蹬,山野小徑卻無荊棘雜木絆腳或鉤破衣襟,正是所謂的「世上本無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獨自一人走來亦快步輕鬆,怡然自得。
(圖中藍色帶子即「紅色古道」下坡去襄陽嶺的古道)
茅山嶺上分作了兩條路,目的地都是襄王嶺。一條由東向下,煤山鎮為了打造「百裡紅色古道」,正重新修復石子古道;一條沿嶺脊西行,即「三州古道」的原有線路。閒情逸緻之下,又無他人羈絆,筆者索性來了一次繞行。先沿著嶺脊疾走,兩旁皆是各色灌木,在海拔530米的高處,山道突然沒有了蹤影,遍布著嶙峋巨石,好在有戶外運動者的絲帶引導,十分艱難地下山來到襄王嶺的白雲寺。見到寺廟後面有新修的石階路,便又沿著此道前行,遇到了四位當地村民,正在按照傳統做法鋪築石塊,對戶外愛好者而言樂見其成,以後走這條古道就不會迷路了。
(襄王嶺中部低凹處的白雲寺,舊為楚襄王廟)
(前往大尖鋒為山路,正計劃恢復石蹬古道)
近三個小時的行程,終於抵達了襄王嶺下的和岕口村,與在此接應的村民老王碰頭,但「紅色古道」襄陽嶺段才走了一半,有些遺憾。時隔一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約得兩位好友沈君、盛君,再次會同老王又登上了襄王嶺的白雲寺,以和岕口村的最高山峰——海拔536米的大尖鋒為目標,開始了另一半行程的徵服之旅。原本以為很輕鬆的路程,未曾想到地圖上直線不到2公裡的路程,岡巒起伏,上上下下,甚為吃力。沿途經過了杭坑嶺,有兩條岔路,都是由和岕口村的橫嶺岕自然村通往宜興太華鎮杭坑村的小路。
(朋友盛君踏在江浙兩地的分水嶺界石上)
坐下休息,望向橫嶺岕,想到參觀過的新四軍被服廠舊址,雖然產生了走一走的念頭,最終還是畏難退縮。橫嶺岕村也是和岕口村的一個自然村,極為隱蔽,村中有一幢民國初年所建的章氏民宅,雖然未帶磚雕門樓的泥石所築一字牆從外觀來看與普通民宅區別不大,但走入其中卻別有玄機,氣派十足。正屋建築原為兩進五開間帶兩廂的木結構兩層樓屋,左側還有幾間相連的磚木結構側屋,現在雖然只剩下第一進,佔地仍有372.33平米之廣。
(上圖由和岕口村提供)
1944年初新四軍十六旅在此創辦被服廠,期間還曾辦過中共蘇皖區委黨校;1945年初又在原有基礎上擴大為蘇浙軍區被服廠,主要生產服裝、被子,時有生產工人200餘名,可見當地群眾為支援新四軍也作出了重要貢獻。休息片刻,繼續勇攀高峰,最終歷時85鍾抵達目的地之大尖鋒。與穿越在陡坡幽巖、叢木蔽日的野徑中大為不同,山頂可見藍天白雲,豁然開朗,俯看宜長分水嶺之兩端,群山疊翠,谷壑清朗,山谷內的兩地村落中白牆黛瓦,屋宇井然,儼然一幅天然的山水畫作。
(抵達頂峰——大尖鋒)
(上圖由和岕口村提供)
(宜興橫嶺村)
從茅山嶺經襄王嶺、杭坑嶺至和岕口村與宜興交界的橫嶺,是對意志的艱苦磨礪,但想像當年新四軍戰士提著槍,背著行囊,乃至抬著擔架,穿梭在這些分布於山岕的革命舊址之間,我們的古道之行簡直相提並論,更多的感覺是大汗淋漓後迎風而來的酣暢,以及欣賞美景的舒適。
(後記:本文上篇僅記述「紅色古道」之組成部分的襄陽嶺,下篇再講述由白峴村經和岕口村至宜興襄陽村的千年古道——襄陽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