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山陰地區從東往西是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這裡自古以來就被稱作神話與傳說之國。除了著名的「牽引國土」「因幡白兔」的神話之外,自古還流傳著很多和日本海的大海、大山信仰相關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在民俗文化的傳統方面,例如和畿內地區就非常不同,保留著非常獨特的痕跡。
這一地區,從地理上一看就會明白,從繩文、彌生時代開始就和朝鮮半島有密切的交流。這在「記紀」神話中也有清楚的描述。到了8世紀時,天皇家編纂了《日本書紀》,其中把從高天原降下的大和朝廷的諸神稱作「天神」(天津神),把以前住在這片國土上、臣服於天皇家諸氏族的神靈稱作「地衹」(國津神)。從「天神」和「地衹」這兩個詞的表述中也可以看出,眾神的神位被區別化、序列化了。也就是說,在眾神的稱呼中,就明顯地表現出了「徵服/被徵服」的關係。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出雲系統的神話在日本神話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日本的大黑天像
說到山陰,經常會讓人有遠離都城、山高雪深的印象。但是,事實與此相反。由於黑潮的支流——對馬海流經過近海,所以這裡與北九州也關係緊密。從古時候開始,這裡就出產銅、鐵、玉、陶器,具有獨特的文化版圖。
正如「八雲立出雲……」所言,在歌謠、藝能方面,這裡也是日本文化的源流之一。看一下這裡的奈良時代的寺廟遺蹟、條裡制遺蹟就可以看出,這裡很早開始就和京都大阪等先進地區有了交流。在「延喜式」中,把各地的藩國分為大、上中、小4個等級。山陰道8國中,主要的藩國都是位於第二等的上國。同時,按照距離京都的遠近,藩國又分為近、中、遠三個等級,因幡是其中的近國。
以「大國主命」為主神的出雲信仰的起源非常古老。「大國主命」作為姻緣、農業之神,逐漸贏得了民眾的篤信。從室町時代開始,人們把來源完全不同的神強拉在一起,把他們當作「福神」來信仰的風俗在廣大庶民間流行開,如「大國主命」和「大黑天」,或者大國主命的兒子「事代主命」和「惠比須天」。
曾經出現在日本銀行兌換券上的大黑天,它是今天日本人祈願豐收和買賣興隆的福神
「大黑天」非常福態,帶著頭巾,左肩上扛著一個大布袋子;「惠比須天」笑眯眯的,頭戴風折烏帽,釣了一條加吉魚——即使在今天,人們也稱他們為「大黑」「惠比須」,在七福神中也作為最能給人們帶來福祉的神,受到人們的喜愛。
如後文所述,他們被吸收進門前戲,從「大黑」到大黑舞,從「惠比須」到惠比須戲,在街頭巷尾廣泛傳播而且成為數量眾多的門前祝福戲中最有名的藝能。
歌川國芳繪製的浮世繪中,日本傳統的「七福神」: 惠比壽、大黑天、毘沙門天、壽老人、福祿壽、辯才天、布袋和尚
「大黑天」在印度本來是呈現出憤怒之形的,是印度教中非常厲害的戰鬥之神。在佛教和印度教融合而成的密教中,他是自在天的化身,既是憤怒之神,也是守護之神。自在天在印度被稱為摩訶迦羅,他本來是大日如來,為了降服可怕的夜叉神荼吉尼天而變成了憤怒之神。
隨著佛教的傳入,「大黑天」信仰也傳入日本。雖然「大國」和「大黑」在音韻上的類似促進了兩者的結合,但真正推動了二者融合的是天台密教。「大黑天」一開始是家家戶戶置於廚房的廚房之神,後來又成為豐收和買賣興隆的福神。
也就是說,在印度,「大黑天」是憤怒的戰神,他經過中國到達日本後,變身成為眾所周知的福德圓滿、笑容滿面的神,其實體似乎完全被替換了。
有企業甚至把名字取為「大黑天」,並在樓頂打造了大黑天像
關於「惠比須」信仰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一開始是「海上的人們」漁民之間發起的吧。「惠比須」來自表示異鄉人的「夷」(在日語中,「惠比須」和「夷」的發音是一樣的,都是 ebisu),意思是從遙遠的他鄉帶來幸福的神。也就是說,「惠比須」是一個民俗神,屬於「遠方來客」信仰的譜系,兵庫縣的西宮神社被認為是其大本營。作為「生活在海上的人們」的神,「惠比須」是海上安全和漁業的守護神。到中世末期,他又成為守護家業、帶來幸福的商業神,受到人們的廣泛信仰。即使在今天,西宮神社的惠比須神作為「買賣興隆」的惠比須信仰的祖神集了非常多的人氣。
總之,「大黑天」是佛教系神,而「惠比須」是神社系的民間信仰神。而這兩者,不知從何時起就逐漸融合成為「福神」了。關於這一問題,喜田貞吉做過基礎研究,其總結如下。
而且由於神佛習合,惠比須和大黑天融為一體,成為授予人們食物和財物的現實性的神,商家的惠比須講、農村的惠比須舞等,都作為民間信仰得到了廣泛傳播。(「福神研究號」「民族と歷史』、1920)
惠比須像
大黑舞與惠比須戲隨著室町時代興盛起來的「福神信仰」一起發展起來,而契機就是上門表演的祝福戲。社會底層的流浪藝人們之前一直從事著各種雜耍,他們迅速將目光轉移到流行中的「福神信仰」,費盡心思把其應用到戲耍中,並將其發展成為門前戲。
我調查了在各地被歧視部落中傳承的藝能傳統,發現大黑舞最多。其次是念佛舞和春駒舞。而惠比須戲作為獨立的演出似乎在不斷減少。有的地方也同時演出大黑舞和惠比須戲。
特別是在山陰、中國地區,也由於出雲信仰的關係,作為初春門前戲的大黑舞,以民俗儀式的方式深深地滲透民間。
在京都,16世紀中期的天文、永祿年間,還留下了惠比須戲經常入朝廷表演的記錄(《御湯殿上日記》《言繼卿記》等)。
石見神樂中的《惠比須》演出
而在民間,在此很久之前,很多木偶戲的團體就繼承了中世初期傀儡戲的譜系,活躍在日本各地。當然,那時的木偶戲是把木偶掛在脖子上,一個人表演的。
其中非常著名的就是居住在西宮社散所的傀儡戲子。西宮社的分社惠比須社裡祭祀著惠比須神,戲子們作為惠比須神的代言者,走到家家戶戶門前送祝福。但是,如果僅僅是耍木偶的話,就難免單調,人們馬上就會厭倦,因此他們大概是模仿能劇的動作,或者一邊說唱著當時流行的講經歌謠一邊要木偶的吧。
即使是和京都淵源頗深的山陰地區,從中世末期開始惠比須戲子就在那裡表演了。他們吸收當地的大黑舞后,就開始用木偶來表演大黑舞了。
(本文節選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閱讀日本」書系之《日本民眾文化的原鄉:被歧視部落的民俗和藝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文中圖片均來自維基百科,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