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鐘樓與鼓樓遙遙相望,因此,建議大家採用這樣的瀏覽線路:鐘樓→鼓樓→回民街。
大家先去鐘樓遊玩,然後再去鼓樓和回民街。
有關西安鐘樓的詳細介紹,請移步前往我的上一篇旅遊文「景致記錄:千年以來,西安鍾與鐘樓分分合合,見證著人世滄桑變化」
鼓樓,古城西安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亦是去西安必看的景點之一。
西安鼓樓,始建於公元1380年,比鐘樓早建4年,是同類建築中,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
西安鼓樓方形座基、磚木結構、頂部重簷,總高34米,佔地面積1999平方米。
鐘樓與鼓樓都是古代城市的標配。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歷朝歷代各有各的規定。比如唐朝,採用的是晨鐘暮鼓。
早晨先鳴鐘,再擊鼓,守城門的士兵則聞聲開啟城門。晚上則先擊鼓,後鳴鐘,守城門的士兵則聞聲關閉城門。
安史之亂時,唐朝的鐘樓與鼓樓,已經被毀壞。
現存的鐘樓和鼓樓,是明朝修建的。
日本侵華期間,鐘樓與鼓樓,損毀嚴重。
抗戰結束直至新中國建立,鐘樓與鼓樓歷經多次修繕,才有了現在完整的模樣。
1996年,西安將「晨鐘暮鼓」,用於定時表演。在當今繁華都市裡,重現古代「晨鐘暮鼓」的獨特歷史美感。
粗粗一看,感覺西安的鐘樓與鼓樓相差不大,其實不然。鐘樓的基座是個正方體。鼓樓的基座是個長方體。並且,鼓樓體積比鐘樓大。
西安鼓樓總共三層。
西安鼓樓的西面,有兩面大鼓。一面是「更鼓」,一面是「聞天鼓」。
聞天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重1.8噸,獲得了世界吉尼斯紀錄世界上最重的鼓。
西安鼓樓二層與三層,設有陳列館,有如下展品:
有著一字排開的24個紅色小鼓,分列南面與北面,分別象徵二十四節氣,一面是立春到大暑,一面是立秋到大寒;
有著鼓的展覽,實物圖片兼具,大大小小的鼓,長長的手鼓,年代久遠直至近代;
有著明清家具展;
有著齊白石90歲左右創作的精品之作10幅、一副對聯;
有著李可染與陳半丁的畫作。
遊完西安鼓樓,大家再去回民街,步行6分鐘就到了。
西安回民街位於鼓樓北,唐朝時屬於皇城,是尚書省的地盤。宋朝的京兆府、元朝的奉元路總管府、明朝與清朝的西安府,就設在這條街及其附近。
西安回民街,有近300種西北風情的小吃。回民街遊客眾多,時常人擠著人,擠到連小攤也難靠近。
回民街的小吃比別處貴,這是真的。不過,外地遊客總是時間不夠,若要在西安各個街區,一一去尋找小吃,費時費力,倒不如,參考西安網友介紹的當地名小吃,挑幾樣吃吃看。
這裡要介紹的,不是小吃,卻是位於回民街,也就是西安北院門144號的一座明朝建築。144號門楣上,掛著塊「榜眼及第」的牌匾。這裡是高嶽崧故居,又稱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屬磚木結構的四合院,佔地4.2畝,總居住面積2517平方米,房屋86間,其中現對外開放56間。
高嶽崧祖籍江蘇鎮江,明崇禎年間曾中榜眼,官至太司,這座宅子是崇禎皇帝賜的。
清同治十年,高嶽崧子嗣參加科舉考試,被皇帝欽點榜眼,於是受賜了那塊「榜眼及第」的牌匾。
明崇禎十四年至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為官。
真是沒有想到,熱鬧的小吃一條街裡,居然隱藏著一戶書香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