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貳臣這是現在網上對孔子一脈後裔的點評。應該說,孔子一脈能夠歷經兩千多年而不倒和漢武帝定下的「廢除百家,獨尊儒術」有一點的關係,儒家成為中國封建主流思想和意識形態。從此以後,孔子的的地位不斷提高,到最後是衍聖公和萬世師表,但遺憾的是,從漢武帝開始,孔子一脈沒有出現一個名相賢臣,忠烈捐軀之人,每當王朝末世第一個投降的就是他們,為的就是保住那塊衍聖公牌子,在這一點上,孔家人很有政治頭腦。
「衍聖公」是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開始於西漢元始元年,雖然職位不大,但很多特權,被稱為「朝廷文官之首」,在宋朝相當於八品官,在元朝相當於三品,到了明朝更是相當於一品官。實際是就是朝廷養的一個思想像徵,而實際上,無論是皇帝還是讀書人對儒家觀感都一般,四書五經不過是當官的敲門磚,一旦考上了,這些書他們的絕對不會再看一眼。而唐宋明清四朝的歷代名臣也沒有一個是真正儒家教育出來的。而歷朝開國皇帝更是沒有。
「衍聖公」為了自身的富貴不會忠於任何一個王朝。在明朝,被崇禎供奉了十幾年的衍聖公在清軍剛打進來就投降,剃髮令剛下來就上書《上剃頭奏稿》來表示臣服。歷代「衍生公」膝蓋和骨頭都比較軟。孔令貽是孔子七十六代嫡孫。公元1877年,也就是光緒三年,只有五歲的孔令貽當上了衍聖公,由於年齡太小,孔府實權掌握在母親手裡。(也學慈禧垂簾聽政)既然承襲了爵位,就必須去朝廷報備和任命,在孔府孔令貽其歲的時候,其母向朝廷奏請,想讓衍聖公去京城拜見皇帝。慈禧太后當即駁回沒有同意,說是孩子太小。實在是沒有必要。但孔府不放心啊,畢竟朝廷沒蓋章承認。直到孔令貽16歲的時候,其母第二次奏請,朝廷方才同意。母親彭氏與孔令貽一起進京,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接見,送給他親筆題寫的"福"字、"壽"字,蟒袍、筆、墨等等,孔令貽倍感皇恩浩蕩,連連上折謝恩。
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歲生日,就在甲午海戰剛剛結束是時候,孔令貽送給慈禧白銀兩千兩,為老太后的壽辰貢獻綿薄之力。慈禧下旨意:孔令貽賞戴雙眼花翎。衍聖公孔令貽趕緊上摺子謝恩:我就是一個庸才!何德何能?獲得皇太后如此賞賚,孔令貽說的真對,你就是一個庸才。衍聖公孔令貽給慈禧拍馬屁,結果就是割讓臺灣,賠償日本白銀兩億兩。但這和衍聖公何幹?那是朝廷的事情,儒家沒有學好。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從天津大沽口進犯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一路西逃,孔令貽趕緊給老佛爺上摺子,希望慈禧老太后保重身體,不要操勞過度,歌舞昇平的好日子會來的。衍聖公孔令貽這邊給老佛爺上摺子,那邊就敲鑼打鼓地把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畫像迎進孔府供奉起來,當然裡面還有大英帝國愛德華七世國王的寶像。衍聖公一點都不排外,緊跟時代步伐,知道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英吉利和德意志。氣得國學大師,孔門子弟章太炎發文號召「山東士民為義和團,無為衍聖公」!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了,宣統皇帝遜位,君主專制也壽終正寢,衍聖公徹底地失去了根基和「血脈」。面對千年未有之變局,衍聖公孔令貽頓時方寸,感覺有點懵,他的政治經驗和水平顯然不知所措。歷朝歷代的祖宗都沒有這樣的經驗。過去的換個王朝,一個新王朝的皇帝登基,衍聖公府「上勸進表」就行,但現在的問題是,連皇帝都沒有了,怎麼辦。但孔令貽知道,誰說的算就依附誰,他立即給大總統袁世凱上賀電:"共和政成、國是大定,中華轉運,民國開基;世界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給慈禧太后上壽的是他,把德國和英國國王讓進衍聖公也是他,現在給袁世凱祝賀還是他,原因無非就是讓民國政府繼續承認衍聖公的地位,袁世凱為了收攬人心,規定衍聖公每年由政府發放兩千元銀元俸祿,還額外撥給祭祀費一萬兩千元。孔令貽十分不滿,錢給少了,袁世凱對此厭惡之極。
公元1916年,袁世凱復闢稱帝,聘請孔令貽為理事長,孔令貽立即強烈要求袁大總統登基,表示袁總統的君主立憲才是人心所向。袁世凱即將登基,他"不勝鼓舞歡呼",認為此舉"慰四海元元之望"、"宏百年丕丕之基"。袁世凱為了爭取支持。決定加封衍聖公為郡王。消息傳來,孔府上下都沸騰了,接連唱了兩天大戲,孔子後代已經當了八百多年的衍聖公,如今晉升為王爵,真是可喜可賀。然而,僅僅八十多天,孔令貽又當回了衍聖公。公元1918年,張勳進京復闢,大清朝又回來了。孔令貽又是上表"日月同光,普天同慶",但表章還沒上呢,大清就又亡了。此後徐世昌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孔令貽又是表達慶賀,繼續討好北洋政府。
公元1920年,孔令貽因背疽在首都去世,享年四十八歲。大總統徐世昌派人致祭,撥給治喪費三千元,他是孔林裡埋葬的最後一位衍聖公。也是封建時代最後一位衍聖公。此後孔令貽的兒子孔德成繼任所謂「衍聖公」。民國政府始終按月給予工資2000銀元(蔣介石月薪才800),這筆錢隨著孔德成到臺灣繼續發放,直到2008年孔德成去世。臺灣方面才下令,「衍聖公」後裔不再有「工資」不再有納稅人撫養,這2000多年的無償飯票才算結束。堪稱世界之最。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