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美團金融成立。王興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外界高調地表達了打造 " 一個千億元資產規模的金融事業 " 的野心。此後,美團一直朝著這個目標低調努力,獲取金融牌照、發美團聯名信用卡、上線美團月付 ……
獲得的成績也算優異。
美團的財報中,金融業務的數據被合併到了其他服務和銷售板塊中。2016 年到 2019 年這部分業務的營收分別為 2.9 億、12 億、88 億、161 億,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分別為 2.25%、3.59%、13.53%、16.57%。
雖然距離千億的目標仍有距離,但美團正一步一步兌現它的夢。此外金融業務展露出不容小覷的潛力,也使它扮演了美團在網際網路下半場的重要角色。
《資本論》寫道: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這是美團金融迅速發展的底色,而近日美團金融旗下的月付產品也因涉嫌 " 強買強賣 " 被網友和律師認為吃相過於難看。
1.5 元的單車費 美團月付都要給貸款
近日,有美團用戶曝料稱,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美團外賣和美團買菜分別開通了金融服務 " 美團月付 ",已欠款 100 多元。同時,她質疑美團,自己沒有申請、沒有實名認證、也沒有綁定銀行卡,但為何可以順利開通此項類似貸款的服務。對此,美團投訴客戶經理表示," 大多數人都開通了 300 元月結帳單,這是對優質客戶的默認服務。"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隨著該事件的曝光,不少網友也發現自己在使用了美團單車、打車等服務後也莫名被開通了美團月付。有網友表示," 我之前騎了個美團單車也莫名其妙給我開通了這個!1.5 元都給我貸款!" 還有網友稱," 打車居然也是這模式,就差 2 天到期。還好我看了一下,不然我就違約上徵信了是不是?"
ZAKER 新聞在消費投訴平臺黑貓投訴上以 " 美團月付 " 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共得到了 2088 條相關投訴。投訴編號為 "17351903784" 的消費者在 1 月 11 日表示," 未曾主動開通過美團月付,而且從 1 月 5 號開始美團極速支付默認使用美團月付。美團月付應該屬於金融產品,美團未經允許使用個人信息開通金融服務,並且強制使用,屬於侵權行為。"
美團外賣 App 顯示,用戶在提交訂單時默認通過 " 極速支付 " 支付。如果用戶選擇 " 普通支付 ",第一選項是美團月付,用戶可以直接開通月付並支付。
此外,美團月付還被投訴暴力催收。有消費者表示,他是一個學生,偶然發現被開通了月付,消費記錄還是自己從未購買過的機票。美團方面一直對其進行簡訊、電話催收,還騷擾其通訊錄中的朋友。
北京冠領律師事務所周旭亮律師表示,當下開通貸款服務其實不是什麼稀奇事,但這應該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經過本人的確認,這是最基本的原則。靠耍小動作在客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開通,又不及時告知用戶,這樣的吃相未免太難看了點。
美團信用卡 放棄申請後立刻簡訊提醒
美團月付是對標支付寶 " 花唄 "、京東 " 白條 " 的信用支付工具。但在這個賽道,美團月付的空間較少,一方面美團月付的額度較低,僅百元量級,另一方面美團月付 2020 年 5 月才上線。
而美團月付推出的更重要的目的或許是為美團聯名信用卡導流。
美團聯名信用卡業務負責人曾在接受經觀採訪時表示,美團已確定的流量分配策略是,通過 " 月付 " 向聯名信用卡導流,但不會向已經是美團聯名信用卡的用戶主動推介 " 月付 ",全平臺的金融流量運營重點是聯名信用卡。
相較於虛擬的、額度較小的月付,具有實體卡、額度更高的信用卡,有更多線上線下的消費場景,可以帶來更多的利潤。據了解,美團與銀行會根據一個已經被其他銀行數據驗證過的財務模型,來測算這張卡從成本投入到實現盈利的過程,尋求更多變現。
也就是賺更多的錢。
美團金融提供給證券時報的數據顯示,從 2018 年 9 月發行第一張聯名信用卡開始計算,兩年多時間,美團合作上線銀行 12 家、合作協議銀行 14 家 ,聯名信用卡發行量累計突破 1000 萬張,堪稱 " 發卡機 "。而美團聯名信用卡業務的野心是 " 達到頭部股份制銀行信用卡的發卡量。"
ZAKER 新聞在美團 App 發現,美團信用卡位於美團錢包的顯著位置,用戶在線填寫資料申請信用卡,最高額度為 5 萬元。而當 ZAKER 新聞選擇放棄申請信用卡後不久,美團聯名信用卡還發簡訊提醒 " 您的卡片還沒申請完成 "。
在黑貓投訴上關於 " 美團信用卡 " 的投訴也達 300 多條。有消費者表示,美團 App 顯示推薦朋友辦卡可獲得推薦獎勵 50 元,但他在推進朋友開卡後,獎勵沒有兌現,涉嫌虛假宣傳。
還有消費者表示,通過美團聯名信用卡辦理了江蘇銀行的一張信用卡,由於應急進行取現,本不想分期,有錢全部還上,卻被強制分期,最少要分三期,每期收取手續費。
美團小額貸款業務 曾被法院認定為違法
除了月付、聯名信用卡外,美團金融旗下還有支付、小貸等產品。然而它們的發展過程中多多少少都存在打擦邊球,甚至不合法的行為。
美團入局互金行業的 2015 年,正是央行全面收緊支付牌照發放的一年,牌照申請較為困難。
也是在這一年美團上線綁定支付卡支付的功能,雖然在名稱上並未直接將 " 美團支付 " 提出來,但在實際上這些功能已經符合第三方支付的定義。
2016 年 2 月,微博實名認證為 " 律師熊萬裡 " 的用戶稱,其本人已向央行等監管部門實名舉報,美團在沒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情況下,從事第三方支付結算業務,已經違反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甚至涉嫌構成非法經營罪。
此後媒體在中國人民銀行官網查閱了當時 " 已獲許可機構(支付機構)" 名單中,也沒有找到美團或其所屬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
同年 6 月,央廣網報導稱,美團支付因為無證經營,遭到央行約談並叫停。
三個月後,合規之爭落下帷幕。美團宣布已完成對第三方支付公司錢袋寶的全資收購。美團支付才具有合法性。
2020 年 5 月,河南省焦作市中級人民法院公布了 5 份案涉美團小貸的執行裁定書,均涉及美團放貸資質不合法。
執行判決書顯示,在立案執行貸款合同糾紛裁決書之際,重慶美團三快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即美團小貸沒有在限期內提供金融監管部門批准從事資金融通發放貸款業務的證明;由此判定美團小貸從事的小額貸款業務為違法。
美團隨後表示,法院裁判認定的事實存在嚴重錯誤,並已提起上訴。但至今沒有更多的進展。就像此次被曝光未經允許開通美團月付一樣,美團方面至今仍沒有回覆。
回顧美團金融的發展,除了成立時的振臂一呼,其餘的時間大都是默默無聞暗自發力,轉眼間已經集齊商業保理、第三方支付、小額貸款、保險經紀四張金融牌照,通過自身龐大的流量在 B 端與 C 端兩面開花,悶聲賺錢。
但在實現千億金融夢的路上,美團金融的合法性、合規性、吃相是否有悖法律、公序良俗,需要打個問號。而在強監管的當下,如何健康有序地為消費者提供合理的、普惠的金融服務,比追求某個數字更加重要。
來源:ZAKER新聞 李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