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的自述:發生、機理和結局|中性粒細胞|炎症|機理|損傷|-健康界

2020-12-27 健康界

正文

  人類的大多數疾病本身就是「炎症」。那麼,   炎症到底是什麼,是如何發生的,炎症發展到最後又變成了什   麼。今天就來聊聊炎症是個什麼情況。    

撰文:牆縫裡的dust

首發:藥學速覽

●         ●         ●

最近有小夥伴的鼻炎又犯了,垃圾桶裡又堆起了高高的紙巾小山,想想都覺得鼻子痛,鼻炎患者可太難了。然而除了鼻炎,還有好多其他「炎」,胃炎、腸炎、口腔炎、關節炎……,雖然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但畢竟都姓「炎」,所以有著相似的機理。

今天就來聊聊炎症是個什麼情況。

1

炎症的發生

炎症是由機體損傷造成的一種反應,是高等動物用來對抗感染和外傷的手段,能夠將有害因子和損傷組織清除,進而修復組織,使其恢復正常。由此看來,炎症對機體是有利的,雖然炎症反應往往伴隨著疼痛、瘙癢等不好的感受,但這些症狀幾天後就能隨著炎症一起消除。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有些炎症失控時對機體自身也會產生損害。此外,機體有時會將一些無害因子錯認為有害因子,產生本不該發生的炎症,比如花粉過敏

造成炎症的因素有很多,如微生物、機體代謝產物、有害化學物質、異常免疫反應、死亡組織等等。平時最常見的往往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前者可侵入機體細胞並將其殺死,引起炎症,後者通過釋放一種叫內毒素的物質激發炎症反應。物理創傷、燒傷、燙傷,以及化學試劑引起的腐蝕性損傷,則是直接破壞機體組織,進而引發炎症。此外,組織的長時間缺氧或缺養也能造成炎症

炎症反應的一般症狀可以由八個字概括,即「紅、腫、熱、痛、功能障礙」。相信燙傷過的小夥伴對此一定印象深刻,回憶一下,是不是腫起來的地方燙燙的紅紅的,一碰就疼得不得了。「紅腫熱痛」這種描述起源於公元前的一個羅馬醫生Aulus Cornelius Celsus,可見人類對炎症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

某個組織一旦產生炎症,該處的毛細血管就會擴張變粗,血流量加大,而血液是紅色的,並且帶來熱量,因此會又」紅」又」熱」。除了擴張,血管的滲透性也會變大,導致血管內的一些物質和液體流失到血管外,填充到組織中,所以會變得「腫」,造成組織的變形,這種變形又牽拉到該處的神經,導致發「痛」。

不過這裡的「痛」還有部分原因是炎症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如緩激肽、血清素、前列腺素等)造成的。此外,我們感冒時的發熱跟這裡的「熱」不是一回事,感冒的發熱也是由炎症介質導致的,人的體溫中樞就像空調遙控器一樣,而這種炎症介質能將遙控器溫度調高,於是就發熱了。

「功能障礙」很好理解,比如在下曾不小心捅了馬蜂窩,兩隻手都未能倖免,最後腫成了饅頭,導致一段時間內無法正常握住東西,即失去了手的正常功能。

2 炎症發生機理

炎症發生後的變化及反應:首先發生的是血管的變化。當組織受到損傷後,血管會迅速收縮一下(對炎症沒有很大作用),隨後又擴張,血流量增加,這一過程大概持續15分鐘到幾個小時。隨後,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一些蛋白質從血管滲出到組織,其中就包含凝血因子和抗體,前者能幫助阻斷病原體的進一步傳播,後者則可以殺死入侵的微生物。

正常情況下,血管中的白細胞由於比較大,往往聚集在血管的軸線上流動,當血管通透性增加後,由於血液內容物的外流導致血液流速減慢,原本處於軸心的白細胞慢慢靠近血管壁,最後穿過管壁到達血管外的組織。

其次是細胞的變化。受損組織中白細胞的聚積是炎症反應的一大特徵。最多的是吞噬細胞,能夠吞噬細菌和細胞殘骸。

機體內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統稱為吞噬細胞,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是血液中的單核細胞,以及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而急性炎症中涉及到的主要為中性粒細胞,顧名思義,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很多小顆粒,裡面包有許多能將細胞殺死的酶和蛋白。當機體受到輕微損傷,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就已足夠應付,但損傷較重時,這些量就不夠了,這時骨髓中存有的中性粒細胞前體就開始分化成熟,釋放進入血液。

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為了執行任務,光從穿過血管進入組織還不夠,還得準確地到達損傷部位,它是如何導航定位的呢?損傷組織會產生一些特定的化學物質,導致該處的濃度較大,這種化學物質能引導中性粒細胞向該處轉移,我們把這些物質叫趨化因子,中性粒細胞的這種轉移趨勢叫趨化性。 中性粒細胞的動用比較迅速,一般在損傷後的1h內就能完成轉移。損傷後的24-48h就該另一種吞噬細胞登場了,它就是單核/巨噬細胞,在之後的數天甚至數周內,它都發揮著主要作用,因此它也是慢性炎症的標誌性細胞。

除了血管和細胞的變化,還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化學因子值得關注,炎症中的許多變化都是由這些因子介導的。這些因子來源廣泛,如血清、白細胞(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血小板、肥大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以及損傷細胞。

組胺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種,它能夠刺激血管擴張,並增加其滲透性。正常情況下,組胺儲存在血液中的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中,當這些細胞遭到破壞,組胺便被釋放出來。此外,中性粒細胞釋放的溶酶素、補體系統的C3a和C5a(兩種小分子蛋白)也具有血管擴張作用。

前列腺素是一類脂肪酸類物質,分好多種,由多種細胞產生,有些能促進其他擴血管因子的作用,有些能誘導血小板的轉移,發揮凝血作用。前列腺素還與疼痛和發燒有關,由於體內前列腺素由花生四烯酸合成。因此,只要阻斷這一合成就能對抗疼痛和發燒。阿司匹林利用的就是這個原理,它能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時所需的一種酶。

血漿中的補體蛋白、激肽、凝血因子、纖溶系統能夠產生各類炎症因子。激活的補體是中性粒細胞的趨化因子,增加血管通透性,它還可以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胺,同時還能結合到細菌表面,誘導吞噬細胞向細菌轉移。由凝血因子XII激活過的激肽,能夠增加血管通透性。緩激肽與炎症的疼痛和瘙癢密切相關。

在凝血系統中,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它是炎症發生時滲出血管的主要物質。而在纖溶系統中,纖溶酶發揮主要作用,它能將纖維蛋白溶解,所得產物可增加血管通透性。

3

炎症的結局

炎症發展到最後,有幾種結局:

首先是癒合。在癒合過程中,損傷組織中倖存的細胞可以分裂再生。但不同種類的細胞再生能力不同,像內皮細胞這種就再生能力比較強,很容易將傷口癒合。肝細胞雖然正常情況下不分裂,但在受損後能在某些細胞因子的刺激下產生分裂能力,因此也能痊癒。除了細胞的分裂能力會影響痊癒外,受損組織的結構複雜性也很關鍵,像皮膚這種結構比較簡單的組織,就很容易恢復到損傷之前的結構。而有些結構比較複雜的組織(如腺體組織),一旦損傷後就很難恢復到跟原先一模一樣。有時這種無法恢復的情況可能會導致疾病,比如肝硬化。

其次是疤痕。當損傷比較嚴重或損傷組織無法恢復時,便會形成疤痕。在修復過程中,內皮細胞形成新的血管,成纖維細胞形成疏鬆的結締組織,它們與內部的炎性細胞一起,構成一個新生的組織稱肉芽組織。新生血管為肉芽組織提供血液循環,而成纖維細胞則負責產生膠原蛋白,為肉芽組織提供機械支撐,最終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一般會比損傷前的組織體積更小,因此看起來會有明顯的痕跡。如果是皮膚的話,最多也就是難看一些,但如果是腸道,那麼每次的疤痕都會導致其內徑縮小,最終可能導致其阻塞,造成生命危險。

再者是化膿。當促炎因子不能及時消除時,便會形成膿。大家都知道,膿是一種比較粘稠的液體,其中包含有死亡的中性粒細胞和細菌、細胞殘骸、以及從血管中滲出的液體。膿腫一般都是因為感染了能化膿的細菌,比如葡萄球菌和鏈球菌。膿瘡裡的膿液被包裹在一層膜裡,很難接觸抗體和抗生素,因此很難自己長好。要麼破裂後再組織修復,要麼通過外科手術去除。

如果癒合受到阻礙,或者反覆地發生炎症,急性炎症就會轉變為慢性炎症。但很多難以治療的慢性炎症,其實不是由急性炎症轉變而來,如肺結核、類風溼性關節炎和慢阻肺

這些炎症的病原體有三種,一種是感染性的微生物(如結核分枝桿菌、真菌、原生動物和寄生蟲),它們長期潛伏在體內,能夠對抗人的免疫系統;另一種是外源性的異物,它們進入機體內後無法被清除,如矽塵(塵肺病的元兇)、金屬顆粒、木刺等;第三種是自身免疫反應,它比較特殊,是機體誤將自身的正常組分當成病原體,而產生炎症(如風溼性關節炎就是由自身免疫反應導致)。

慢性炎症的標誌性特徵就是組織中充滿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以及成熟的B細胞。由於組織中長期釋放炎症因子,這些白細胞便不斷地從血管中滲出,最終聚集在組織中。

4

文末小結

其實炎症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它是機體進化而來用於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等我們發現症狀時說明病灶已經發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了。所以多多鍛鍊身體增加血液循環有助於炎症因子的消除,減少疾病的發生。

參考資料: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inflammatio

相關焦點

  • 我姓「炎」|炎症|炎症反應|機制|-健康界
    機體內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統稱為吞噬細胞,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是血液中的單核細胞,以及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而急性炎症中涉及到的主要為中性粒細胞,顧名思義,中性粒細胞內含有很多小顆粒,裡面包有許多能將細胞殺死的酶和蛋白。
  • 從病生理機制理解炎症風暴導致心肌細胞損傷
    JAMA)上發表的最新研究中對新冠肺炎所導致的 6 例死亡患者的數據分析後得出結論[5]:直到患者死亡前,中性粒細胞、D-Dimer、血尿素氮、肌酐水平呈持續升高,而淋巴細胞計數成持續降低。並進一步指出:中性粒細胞升高可能與病毒入侵所致細胞因子風暴相關,凝血激活可能與持續炎症狀態相關,急性腎損傷可能與病毒的直接作用、缺氧及休克相關。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什麼作用
    中性粒細胞的作用中性粒細胞在血液的非特異性細胞免疫系統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處於機體抵禦微生物病原體,特別是在化膿性細菌入侵的第一線,當炎症發生時,它們被趨化性物質吸引到炎症部位。由於它們是藉糖酵解獲得能量,因此在腫脹並血流不暢的缺氧情況下仍能夠生存,它們在這裡形成細胞毒存在破壞細菌和附近組織的細胞膜。
  • 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是什麼意思?
    白細胞是血液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白細胞又可以分為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今天就來告訴大家什麼是中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中性粒細胞又根據胞核的不同分為兩種,杆狀核中性粒細胞和分葉核中性粒細胞。
  • 研究發現漂白劑稀釋液可抑制皮膚炎症損傷
    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稀釋漂白溶液能夠減輕由炎症帶來的皮膚損傷。  這項研究是在小鼠模型上進行的。稀釋漂白溶液已經被用在了人體溼疹的治療當中,但它具體是如何起作用的之前還不明確。  據美國加州路西爾派卡德兒童醫院的兒童皮膚科醫生、史丹福大學講師-託馬斯`萊翁博士介紹,起初漂白劑只是因為具有抗菌作用而被用來清除皮膚上的細菌和病毒,但僅因為這個原因的話,診所並不會大量使用漂白劑來進行治療,所以研究人員想了解漂白劑是否具有其他作用。  當皮膚受損時,身體會產生免疫反應在受損部位進行保護。研究人員想知道漂白劑(次氯酸鈉)是否以同樣的機制發生作用。
  • 中國科大對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研究取得若干重要進展
    發現白細胞介素-6(IL-6)是誘發炎症風暴的重要通路,在對機制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成功地採用「託珠單抗」作為抑制劑,取得了初步臨床效果,進一步多中心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新聞發布會後,中國科大在認識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產生機理和篩選有效阻斷藥物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期簡報對該項研究進展進行系統介紹,以饗讀者。
  • 修復GPCR,治療炎症性腸病的新策略?
    上皮細胞:作為對損傷的反應,與受損黏膜相鄰的 IECs 通過集體遷移,來覆蓋受損黏膜表面。在這過程中,它們被拉平,失去極性,並經歷了細胞骨架的重塑,以實現向前移動達到覆蓋傷口的目的。中性粒細胞:除了介導抗菌宿主防禦外,中性粒細胞還可以作為促進黏膜修復的雙刃劍。
  • 白細胞酯酶是什麼意思 這個竟和女性炎症有關
    女性炎症應該如何預防?白細胞酯酶是什麼意思白細胞酯酶是白帶常規檢查中的一項,檢查的依據是因為白帶中的白細胞酯酶是一種特異性酶類,這種酶只在中性粒細胞內存在,其他的細胞內是不存在的。所以通過它的檢查只能檢查出來中性粒細胞的存在,不能檢查其他的細胞,而中性粒細胞屬於炎性細胞,所以一旦白帶中白細胞酯酶這一項顯示陽性,就說明了有炎症。
  •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中性粒細胞的檢測
    2020甘肅醫療衛生招聘考試醫學基礎知識:中性粒細胞的檢測 2020甘肅事業單位醫療衛生崗招聘考試正在緊張備考中,甘肅事業單位E類考試主要考察醫學基礎知識和招聘崗位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組成,部分事業單位還會考到
  • 多種炎症標誌物聯合檢測,是否過度?
    臨床常用炎症標記物以診斷和監測炎症狀況,包括傳統炎症指標外周血白細胞(WBC)總數及分類、紅細胞沉降率(ESR)、 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NAP)積分、內毒素水平等,近年來臨床廣泛使用的炎症指標降鈣素原(PCT)、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血清澱粉樣蛋白
  • 奧本源動能素外泌體幹細胞療法—對抗炎症衰老新標杆
    即便如此,人類依然孜孜不倦地尋找青春永駐和延長壽命的方法。抗衰老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一個美麗的夢想。細胞衰老本質上是人類增殖細胞複製能力不可逆轉的喪失。科學發展至今,已經對人體衰老的內在變化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逐漸認識到全身性慢性炎症對身體組織細胞衰老的重要影響。
  •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科學家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30 16:56:14 廣州醫科大學張玉霞等研究人員利用肝臟免疫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
  • 科學家發現負責清除損傷神經元的大腦細胞
    該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會吞噬損傷神經元的殘餘部分,可以防止損傷傳播到鄰近正常神經元,從而避免產生更嚴重的神經退化。身體的每個組織中的死亡細胞或者是正在死亡的細胞都必需被儘快清除以防止產生炎症,因為炎症將促使鄰近細胞的進一步死亡。這個過程由可以吞噬並消化細胞殘渣的特殊免疫細胞完成,也就是吞噬性細胞。但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都還沒有找到大腦或者脊髓損傷後負責清除神經殘渣的細胞。
  • 淺析運動損傷:炎症
    在我們進行訓練時,出現運動損傷是在所難免的,主要原因有大重量、運動強度較大、熱身活動不夠充分等,而諸多運動損傷引起的不適大多是因為身體裡有炎症,今天我們來簡單分析下由於運動損傷中的一種:炎症。當機體出現炎症時,會伴隨肌肉的不適,和訓練完肌肉酸痛不一樣,炎症往往伴隨著灼燒感以及相比常規肌肉酸痛更為不適的疼痛感。
  • 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升高就是細菌感染?
    大多教課書給的知識點是,血常規能區分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比如:一般來說,WBC 計數不高或降低,淋巴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病毒感染;WBC 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增高,提示細菌感染。
  • 研究揭示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促進脊髓損傷修復的機制
    研究揭示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促進脊髓損傷修復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6:54:41 近日,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Hongyan Zou、Roland H.
  • 貓的炎症性腸病(IBD)
    如果炎症細胞在結腸部位,貓會出現便血。如果炎症遍布整個消化道,那麼就會出現即嘔吐又腹瀉的症狀。通常,在病程前期,腹瀉是間歇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成持續性腹瀉。● 體重減輕:如果病症持續數月,則會發生體重減輕和食欲不振。
  • 研究揭示粘蛋白組裝機理
    研究揭示粘蛋白組裝機理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0 14:50:57 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Deborah Fass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繼容易感染COVID-19之後,又發現脂肪細胞過多會加劇炎症反應
    據了解,白色脂肪組織炎症是肥胖發病機理的關鍵。然而,調節脂肪細胞炎症潛能的機制以及這種炎症在疾病發病機理中的影響機制仍然不清楚。近日,一項由美國辛辛那提兒童大學和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負責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細胞過程的細節。該研究於2020年6月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 交感神經調控眼表炎症反應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眼科研究所教授李志傑團隊,以眼表過敏和角膜創傷模型,揭示了交感神經如何通過表達於炎症細胞表面相應的神經遞質受體,從而調節眼表炎症反應過程的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