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藝英姿,多堪禦侮;終見誅翦,以至土崩——蘭陵王高孝瓘的跌宕人生路

2021-01-19 騰訊網

北齊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齊都城鄴城,蘭陵王府。北齊皇帝高緯(後主)所派出的使者徐之範正在和王府的主人——大司馬、太保、蘭陵王高孝瓘在王府正殿中相對而坐,各自默默無語,氣氛尷尬而詭異。

許久之後,徐之範打破沉默,帶著一絲絲的愧疚對高孝瓘說:「大王,此乃陛下聖意,下官也不過秉持諭旨而已。還望大王不要為難下官,尊奉陛下旨意,早些安置吧。大王去後,家族子嗣可保無事,此事陛下已經應允,大王勿慮!」說完,起身將面前的一壺美酒遞到高孝瓘座前,行禮奉上。

端坐的高孝瓘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似乎早已預料到有這麼一天。片刻後,以幾乎不可見的幅度輕輕搖了搖頭,苦笑了一下,端起面前的酒壺,向杯中倒出酒液,端詳了一會兒,就準備向口中倒去。

這時候,門口突然跌跌撞撞地走入一個人,徐之範一看,原來是蘭陵王妃鄭氏,急忙上前行禮。鄭氏沒有理會徐之範,匆匆走到高孝瓘面前,哭著說:「怎麼搞到這個地步,之前陛下也沒有對你有何不滿,突然賜你鴆酒,是不是你做了什麼辜負社稷和陛下的事情?」

高孝瓘搖搖頭,略帶著一點諷刺似的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子。」王妃急忙說:「何不馬上求見天顏!」高孝瓘回答:「你不懂,天顏何由可見!」然後呼喚門口侍候的僕役,將啼哭不止的蘭陵王妃鄭氏扶下去,避免她再有什麼憤慨之言出口,拖累闔府。

一番折騰後,殿中恢復了安靜,高孝瓘再次端起酒杯,對徐之範略帶歉意地說:「讓大夫久等了。」徐之範慚愧無比,俯首說:「不敢!」

高孝瓘一面端詳著手中的酒杯,一面在心中默念著:「神武皇帝、文襄皇帝、文宣皇帝,不肖子孫來了。」然後毅然將酒杯送到嘴邊,一飲而盡!

兩三刻後,徐之範自殿中奔出,向等候在門口的王府屬官、役者,以及自己帶來的大批宮衛軍士宣布:「蘭陵王殿下突發疾病,已然薨逝了!」頓時王府內外人等齊刷刷地拜伏在地,嚎哭聲響徹天際。

北齊王朝傑出的軍事統帥、高氏皇族出類拔萃的優秀子弟、皇帝的堂兄——大司馬、太保、蘭陵王兼巨鹿郡公、長樂郡公、樂平郡公、高陽郡公高孝瓘,就這樣「薨逝」於自己的王府中,時年三十三歲。

蘭陵王「薨逝」的消息被迅速傳到鄴城皇宮,皇帝高緯得到堂兄去世的消息後,先是面露喜色,如釋重負;然後又開始心情黯淡、沉默無語;最後,居然流下了幾滴眼淚。身邊的臣子們誰也不敢說話,生怕皇帝因此遷怒於己。皇宮大殿內,一片死寂。

許久之後,高緯深深地嘆了口氣,吩咐說:「頒旨:蘭陵王不幸薨逝,朕深痛惜。特贈其太尉、賜諡號「武」,依儀制厚葬。蘭陵王府眷屬照蘭陵王生前規制不變,妥善安置。賜蘭陵王邯鄲墓園五十頃,按親王制度建陵」。

就這樣,在堂弟皇帝的「哀痛憐惜」下,蘭陵王高孝瓘依照應有的制度和尊崇,獲得了身後崇高的追尊,風風光光地舉行了盛大葬禮,哀榮備至。

但這些死後的殊榮,並不能掩飾高孝瓘是在心胸狹隘的皇帝高緯猜忌和提防下,以及為了穩固無上皇權的私心下,被皇帝以鴆酒賜死的真實情。就連北齊的死敵北周朝廷,得知高孝瓘被高緯賜死後,都掩飾不住極度的狂喜。北周皇帝宇文邕(北周武帝)甚至宣布大赦,以便搜集兵源,作為將來進攻北齊的力量。

宇文邕知道,高孝瓘一死,齊國再沒有可以稱為國家柱石的大將統帥。同時高孝瓘是齊軍的精神支柱,有他在,齊軍尚能上下一心,保持鬥志。而他一死,尤其是被皇帝高緯猜忌賜死,絕對是大大打擊了齊軍的凝聚力和戰鬥意志。齊國由此可見必將走向衰敗傾頹,正是北周大舉進攻齊國、統一北方的絕佳機會。

正如宇文邕所料一樣,高孝瓘死後,北齊再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元勳大將,對於北周的進攻一籌莫展、屢戰屢敗。齊軍一盤散沙,鬥志全無,面對周軍勝少敗多。最終,北齊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軍隊攻克北齊都城鄴城,並在青州俘獲已經退位為太上皇的北齊後主高緯和幼主高恆,北齊滅亡。而這時,距離高孝瓘被賜死,不過僅僅四年而已。

為什麼北齊後主高緯要冒著社稷不穩的後果,一心想賜死功勳卓著的堂兄蘭陵王高孝瓘;而高孝瓘究竟是因何被皇帝提防、猜忌、最終落得賜死結果,從而間接導致北齊滅亡;接下來就詳細地為大家加以敘述、解釋,以撥開這歷史的迷霧吧。

高孝瓘,字長恭,名肅,祖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中華歷史上南北朝時期的北齊王朝宗室、傑出將領。是北齊神武帝高歡(追尊)之孫,文襄帝高澄(追尊)第四子,北齊開國皇帝文宣帝高洋侄子,生於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其生母是文襄帝高澄的一個侍婢,地位卑微,所以幼年不受高澄重視。

北齊天保元年(550年),東魏權臣高洋依仗父兄兩代打下的基業,代東魏自立,建立齊國,史稱北齊。十歲的高孝瓘得以成為皇族子弟,不過因為年幼及出身低下,他在北齊立國之初,沒有任何爵位和官職。

北齊天保八年(557年),十七歲的高孝瓘終於被叔父文宣帝高洋授為通直散騎侍郎。天保九年(558年),冊封為樂城縣開國公,這時候的高孝瓘,才得以獲取官爵,享受了皇族待遇。

北齊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加授高孝瓘為儀同三司,並讓他開始出任地方官。也就是這一年,文宣帝高洋駕崩,齊廢帝高殷即位。

北齊乾明元年(560年)三月,二十歲的高孝瓘被堂弟高殷冊封為王,也就是他在後世如雷貫耳的封爵——蘭陵王。

當年,北齊發生乾明之變,高孝瓘的六叔高演發動政變,廢黜高殷,自立登基,即北齊孝昭帝。孝昭帝即位後,進一步重用已經暫露頭角的侄子蘭陵王高孝瓘,升他為中領軍、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刺史。

北齊皇建二年(561年)十月,孝昭帝高演出獵時墜馬,傷重而崩,臨終前遺命弟弟高湛即位,高湛即北齊武成帝。

武成帝即位後,改皇建二年為大寧元年,繼續重用侄子高孝瓘,授予他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等官職。大寧二年(562年),武成帝在高孝瓘蘭陵王封爵之外,再加其巨鹿郡開國公爵位,加食邑一千戶,並進領軍將軍。這一年,高孝瓘二十三歲。

高孝瓘成年後,便一直偏重於軍事,參與了北齊與北周之間的多次鏖戰,在戰爭中身先士卒、親冒矢石,奮勇作戰,帶領齊軍數次擊敗周軍,因此在軍中威望甚高,齊軍視蘭陵王為軍中之膽。有蘭陵王壓陣,齊軍堅如磐石,排山倒海,無往不勝。

北齊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將軍楊忠(隋文帝楊堅之父)率軍攻齊。此戰周軍事先聯合突厥,自恆州而下,突然發動襲擊,大有一舉攻克北齊齊重鎮晉陽(今山西太原)之勢。危急時刻,是年輕的蘭陵王親自率軍自鄴城急救晉陽,奮勇作戰,經過於晉陽守軍的配合,才將周軍擊退。因此晉陽軍民無不感念蘭陵王援救之功。

北齊河清三年(564年)十二月,齊周之間爆發邙山大戰。北周發兵東進,攻打北齊腹地,直逼洛陽。武成帝詔令高孝瓘為主帥,率并州刺史段韶、大將軍斛律光前往救援。

此戰中,高孝瓘將軍事指揮權交予斛律光,自己則親領五百騎兵,直衝周軍大陣,左衝右突,勢不可擋,接連擊破周軍阻擋,一直殺到齊軍堅守的金墉城(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下,向守城的齊軍大聲呼喊,告知援軍來救。

因為高孝瓘容貌秀美,長相英俊,有如女子,為了不影響作戰時的士氣,所以他在作戰時都戴著面具,以遮蔽面容,因此金墉城中的守軍不能分辨真偽,不確定到底來者是敵是友,不敢輕易相信是援兵已到。於是高孝瓘當眾將面具脫下,以本來面貌出示眾人,讓城上的守軍得以看見自己。守軍看見確實是蘭陵王本人前來救援,頓時歡聲雷動、士氣大增,立即開城,會合高孝瓘騎兵,反擊北周大軍。

之後,段韶、斛律光大軍也隨後殺到,大敗周軍,金墉城成功解圍。周軍懾於蘭陵王威名,放棄營帳逃走,自邙山到谷水三十裡之間,周軍丟棄的兵器輜重漫山遍野。

此戰蘭陵王威名遠揚、勇冠三軍,齊軍士兵視蘭陵王為全軍之膽,推崇備至,還特別譜寫戰曲頌揚他,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蘭陵王入陣曲》(又名《蘭陵王破陣樂》)。

北齊武平二年(571年)五月,北周掌握實權的晉國公宇文護不甘失敗,再次出兵,在姚襄城南、定陽城西修築城池,準備戰前儲備。

六月,北齊後主高緯命高孝瓘、段韶出兵,包圍定陽城。段韶當時患病,不能出戰,於是對高孝瓘說:「此城三百重澗,皆無走路;唯慮東直一道耳,賊必從此出,宜簡精兵專守之,此必成擒」。於是高孝瓘採取建議,以士兵埋伏在定陽東南澗口,再以主力斷定陽糧道。

不久,定陽城中的糧食吃盡,北周統帥齊王宇文憲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段韶率齊軍正面抵擋,宇文憲久久不能前進。周軍定陽守將楊敷無奈之下只得率守城士兵乘夜棄城突圍,自東面越澗而走,被高孝瓘預先設下的伏兵據險攻擊,全軍覆滅。北周的進攻計劃又被挫敗,蘭陵王的威名,再一次震動天下。

北齊武平三年(572年)八月,北齊柱石斛律光因北周施反間計,被北齊後主冤殺。此後,高孝瓘被任命為大司馬,成為新的齊軍統帥。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高緯加授高孝瓘太保,並追賞前後各項戰功,於蘭陵王爵之上再加巨鹿郡公、長樂郡公、樂平郡公、高陽郡公。

讓高孝瓘沒有想到的是,不斷的立下戰功、不斷的加官晉爵之後,是皇帝對於自己的堂兄、軍隊最高統帥越來越深的忌憚和猜忌之心。而戰功卓著的蘭陵王對國家的一片忠心、對家族的一片赤誠,以及不經意間的一句話,成了斷送自己性命的誘因。

早在邙山之戰結束後,北齊後主高緯為了表彰慰問勞苦功高的堂兄,特地於鄴城皇宮內設宴,為高孝瓘慶賀。此時兄弟之間倒也其樂融融,君臣關係看上去很融洽,這個時候的後主高緯,未必有猜忌高孝瓘之心。

酒宴正酣時,後主不經意間對高孝瓘說:「這樣衝進敵陣之中,如果不小心發生意外怎麼辦?」——(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高孝瓘不假思索的回答:「國事就是我們高家的家事,在戰場上我不會想到這個。」——(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北齊書·卷十一·列傳第三》

在回答者的言語中,並沒有其他特別的心思,完全是一片為國赤誠,和對君主的忠心。而在提問者看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高氏家族中有著篡位奪權的傳統,孝昭帝、武成帝都是這樣登基為帝。即使後主高緯自己,也挫敗過弟弟高儼的政變企圖。

因為高孝瓘不經意間脫口而出的「家事」兩字,使高緯不能不起懷疑猜忌之心,忌憚戰功赫赫、威望正隆的蘭陵王是否會攜戰功發動政變,奪取社稷。

同時,《蘭陵王入陣曲》已遍傳國內外,齊軍士卒們都在稱頌崇拜心中的偶像蘭陵王,高孝瓘在軍中的威望如日中天,這也是後主高緯猜忌提防堂兄高孝瓘的另一個重要理由。

事後,回想起後主當時臉色態度,高孝瓘也隱約感覺到了皇帝的猜忌,心中十分後悔,萬不該口不擇言。於是,在定陽之戰中,代替段韶統率軍隊高孝瓘故意公開收取賄賂,聚斂財物,以此自汙,想自我敗壞名聲,好讓皇帝放心。

他的屬官相願不理解這種行為,於是私下問他:「大王受朝廷重託,卻為何如此貪心呢?」高孝瓘沒有回答。相願繼續問:「是不是因為邙山之戰大勝,大王害怕功高而遭忌,故意這樣自汙呢?」高長恭回答說是。相願再說:「朝廷如果真猜忌大王,此事反而更加是處置大王的罪名,這是避災不成反招災!」

高孝瓘心中苦悶,無法發洩,於是大哭,向相願詢問如何解決。相願回答說:「大王之前已經屢立功勳,此次依舊大勝告捷,威望實在太大,自汙已經不行了,最好是託病退居王府,不理外事,交出所有權力,國家軍政大事,請以後都不要再管,這樣,朝廷或許會。」高孝瓘於是聽從相願的計策,但還是沒有辦法成功隱退。----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前既有勳,今復告捷,威聲太重,宜屬疾在家,勿預事。」長恭然其言,未能退。--《北齊書·卷十一·列傳第三》

北齊武平四年(573年)正月,北齊後主高緯決定對南方陳朝用兵,高孝瓘唯恐被後主授予徵南重任,嘆息著說:「去年我臉上長癰,現在為什麼不發出來!」有病不肯醫治,求死之心顯露無疑。

即使這樣,北齊齊後主還是迫不及待,高孝瓘一日不死,高緯一日不得安心。就在高孝瓘被加授太保的次月,北齊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如同本文開頭所描述的那樣,按捺不住的北齊後主高緯終於痛下決心、等不及高孝瓘壽終正寢,指派使者徐之範送毒酒給高孝瓘,賜死了為國家、為宗族出生入死、功勳卓著的堂兄。蘭陵王欲求善終不得,嘆息之後,只能飲鴆而死,歿年三十三歲。

齊後主猜忌忌憚威名赫赫的堂兄高孝瓘,為了維護皇權,最終不顧親情及功勞,狠心將其賜死。但是他心裡知道,其實蘭陵王並沒有具體的罪過,只不過是軍功赫赫、威名太盛,恐怕日後不好控制,所以才在肉體上將其消滅。

從親情和上來說,後主並沒有把高孝瓘作為叛逆來對待,並不認為他是犯上作亂的逆臣。所以,在消除隱患的同時,後主也不禁黯然神傷,追念堂兄的功績和辛勞,追贈他為太尉,上諡號蘭陵武王,加以厚葬。

如前所述,高孝瓘死後四年,軍心渙散的北齊即被強敵北周所滅,自毀長城的北齊後主高緯連同其子北齊幼主高恆都被北周擒獲,並最終處死。倘使蘭陵王高孝瓘尚在,北齊高氏怎麼會落到如此境地,輕易被滅國亡族。

蘭陵王高孝瓘是國家幹城、宗室之英,能力出類拔萃。護佑社稷、軍功卓著,使得北齊歷代君王得以穩固皇權。雖然他一直手握軍事大權,但對於國家、對於皇帝,從沒有任何悖逆叛亂之事,其忠誠之心,天日可鑑。

但恰恰因為他的宗室身份,及握有的軍政大權,對於北齊後主來說,是自己皇權的天然威脅。雖然高孝瓘未必有謀逆之心,但是不代表蘭陵王幕府左右之人沒有攀附從龍之心。按照北齊宗室的篡位傳統,北齊武成帝高湛、後主高緯在世時或許可以制約蘭陵王,但他們身後之事,便不好說了。搞不好,孝昭帝高演當年的舊事,將會重演。

同時,高孝瓘也確實也有舉措不當之事,認為自己是皇帝至親,宗族英才,又沒有私心,所以毫無顧忌,把家族親情置於皇權至上,大大咧咧,不假思索地透露內心想法。雖然他本意絕沒有冒犯皇權的意思,卻在潛意識上引起了後主高緯的猜忌和忌憚。

為了權力的穩固及傳承,高緯思前想後,只能拋棄兄弟親情,以高孝瓘的鮮血和性命穩固無上的皇權,這也是皇權至高無上的家天下制度之下,無可奈何、不可逾越的遺憾事情。蘭陵王高孝瓘一世英名、戰功赫赫,也抵不過皇權的排他性和自私性,最後成為悲慘的犧牲品,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相關焦點

  • 蘭陵王墓碑出土後,專家在墓碑後發現一首詩,內容讓人嘆息
    蘭陵王,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書》形容蘭陵王:文襄諸子,鹹有風骨。雖文雅之道,有謝(蕭)何、(陳)平。然武藝英姿,多堪禦侮。縱鹹陽賜劍(白起),殲覆有徵。若使蘭陵獲全,未可量也。而終見誅翦,以至土崩,可為太息者矣。在後世人的形容中,蘭陵王更是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關於蘭陵王的軼事,世人皆知的便屬那場邙山之戰。
  • 為何說蘭陵王如同一根清冷的玉弦,牽動著北齊,驚豔了整個南北朝
    雖文雅之道,有謝間、平,然武藝英姿,多堪禦侮。縱鹹陽賜劍,殲覆有徵,若使蘭陵獲全,未可量也。而終見誅翦,以至土崩,可為太息者矣。 ——題記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經歷60年的烽火狼煙,最終以司馬懿稱帝建立晉而告一段落。晉政權,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 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也叫大面,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起源於北齊,盛於唐代。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蘭陵王高肅,字長恭,又稱高長恭、高孝瓘,是北齊末期文武雙全的名將。他短暫的一生,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屢建戰功,為時人稱之。
  • 蘭陵王:從傾世美男,到戰場殺神,他33歲飲下的毒酒,是時代的悲鳴
    其實,約在500年前,歷史上也有一位戴面具的名將,此人的能力並不輸給狄青,而且,他摘掉面具後,絕對比狄青帥得多,因為他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他的名字叫高長恭,當然,他還有一個更響亮的稱呼——蘭陵王。在重文輕武的北宋,狄青因被猜忌鬱鬱而終。
  • 「一代美男」蘭陵王到底有多帥,修復容貌圖,居然像一位男明星?
    歷史上的蘭陵王名為高長恭又名高孝瓘、高肅,在我們心目中是一位美男子,但是我們都不知道他長得什麼樣子的,在歷史書上說蘭陵王是一位非常俊美的將軍,長相比較柔和,所以他打仗的時候都是帶著面具的,也是一名常勝將軍,為國家做了很多的奉獻,可惜的是英年早逝,留下很多知識給後代人。
  • 蘭陵王-高長恭
    段韶率兵攻襲北周軍隊,將他們打敗。六月,段韶包圍定陽城,由於北周的汾州刺史楊敷堅守而未能攻克。段韶加緊進攻,屠殺定陽的外城百姓。當時段韶生病,對高長恭說:「這座城池的三面都有兩道河壕,無路可走;恐怕只東南有一條路,賊寇一定會從這裡突圍。應當挑選精兵專門防守這條道路,這樣一定能夠捉住他們。」高長恭便派一千多名壯士埋伏在東南澗口。城中的糧食吃盡,宇文憲集中所有的兵力去救援,但因害怕段韶,不敢前進。
  • 為什麼生在一個只有26年國運皇室中的蘭陵王能夠流芳百世
    蘭陵王本名叫高長恭,又叫高孝瓘、高肅。古人改名是一個常有的事情,特別是皇帝輪換比較快的時期,需避諱。這個很有講究,以後可以專門說說。他是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被封為蘭陵郡王,其實當時他的地位並不高,北齊是高洋建立的,高洋只是形式上追封了自己的這位有奠基功勞的哥哥,高洋本身不喜歡自己的哥哥,因為以前自己的哥哥經常欺負他。
  • 蘭陵王高長恭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
  • 【閱讀悅讀丨歷史】《蘭陵王入陣曲》何以成為當今日本的雅樂?
    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東傳日本,現今屬日本雅樂。為什麼,起於我國的蘭陵王入陣曲,今屬日本雅樂。你可知道此曲的前世今生?大費周張找回來的《蘭陵王入陣曲》,悲壯渾厚,古樸悠揚。那麼它所表現的主人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高肅,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省景縣),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信息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封爵蘭陵王。
  • 蘭陵王家族史:最強的北齊為何在後三國時代最先滅亡
    蘭陵忠肅王蘭陵王碑蘭陵王墓是邯鄲北朝墓群之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南5公裡處,墓冢高大,周圍建有透花圍牆,墓地建有碑亭。碑額陰面正中刻有蘭陵王的弟弟安德王高延宗的《經墓興感詩》:夜臺長自寂,泉門無復明。獨有魚山樹,鬱郁向西傾。睹物令人感,目極使魂驚。望碑遙墮淚,軾墓轉傷情。軒丘終見毀,千秋空建名。碑前後兩面刻6釐米大的隸體形碑文,陽面的刻字古奧殘缺,大意是說蘭陵王人品俊朗,文武雙全。
  • 網絡電影《蘭陵王之泣血刀鋒》10月7日盛大開機!
    網絡電影《蘭陵王之泣血刀鋒》10月7日盛大開機!亂世出英雄,在南北朝時期,北齊戰場中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英雄,那就是北齊戰神————蘭陵王。今天就帶大家走入他的世界。身世顯赫生母卻是未解之謎蘭陵王本名高肅,字長恭,東魏興和三年(541年)出生,是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然而生母不詳,地位卑微到史書裡都毫無隻言片語的記載。沒有生母的陪伴呵護和父親的疼愛重視,他的處境可想而知。
  • 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蘭陵王高長恭
    蘭陵王,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北齊宗室名將,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是有頭盔的,可以護住脖子以及面部的,所以後世傳言,他相貌極美,害怕威懾不到敵人,而戴上面具,上陣殺敵,可見蘭陵王的長相應當比女人還要貌美,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流傳於世。
  • 蘭陵王墓前有個石雕,可不少遊客看到石雕,都說:雕的這是誰
    其實,比這首雅樂還有名,還宏大的是另外一個大型的雅樂,那就是《蘭陵入陣曲》,這部歌舞戲,起源於北齊,興盛於唐代,可以說在盛唐時,簡直就是神一般地存在了,《蘭陵入陣曲》也叫「大面」,這部舞曲是為了讚美蘭陵王衝鋒陷陣而做的,由於蘭陵王總是戴著面具,所以《蘭陵入陣曲》的舞者也都必須蒙面。
  • 香江憶舊錄||性感美人們的跌宕人生路(下)
    原標題:香江憶舊錄||性感美人們的跌宕人生路(下)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置頂」
  • 蘭陵王:歷史上最美麗的王子
    現代的社會,有一個詞叫顏值,而蘭陵王在當時,乃至在整個古代都是一個顏值超高的人,他與潘安、宋玉、衛玠同為古代四大美男,同時,蘭陵王雖然沒有畫像,但對於他的美貌,在史書上是有跡可循的,《北齊書》上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舊唐書.音樂志》上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佳話》上說他長得如白得想美婦人一樣……其實,總體來講,蘭陵王的美麗是一種陰柔的美,而並非那種崇尚武力的美。
  • 唐傳日本雅樂《蘭陵王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也叫大面、代面,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歌舞戲。起源於北齊,盛於唐代,亦衰於唐。該曲創作於北齊時期的中國古代舞樂,與歷史上北齊大將有蘭陵王高長恭有關。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蘭陵王入陣曲》在中國已經失傳1300多年,被認為是中國戲劇史上舉足輕重又早已失傳的「大面」戲的源頭之一。
  • 歷史上最美麗的王子——蘭陵王
    然而,他一生的傳奇,卻並不僅是因為他的相貌,還有他的武藝,在這一點上,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據說他因為長得太過柔美,不足以震懾敵人,因而每次出戰都要戴上一副猙獰的面具,不過至於蘭陵王到底戴不戴面具,專家學者有很多說法,比較常見的就是說他並不戴面具,因為《北齊書》上有這樣一段記載:「長恭免胄示之面」,而這裡的胄指的是頭盔,而當時的頭盔是可以遮住臉的,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民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傳說,
  • 北齊蘭陵王與《蘭陵王入陣曲》
    《北齊書》中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載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陳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漁陽王紹信。」兄弟六個中,唯有蘭陵王的母親沒有姓氏,不知是誰。由此,人們推斷,蘭陵王母親的身份和地位很可能只是宮中一個地位卑賤、不知姓名的宮女。這樣,在講究血統門弟的士族時代,蘭陵王雖然貴為帝胄皇孫,處境卻十分尷尬。
  • 梁山之中哪些好漢精通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的真實標準是什麼?
    熟讀水滸故事,講述108位被逼上梁山的好漢人生。自古以來,對高手的評價裡經常會出現這麼一個評語,「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句話被用得太多,以至於都有些不值錢了。但實際上它的含金量很高,在《水滸傳》中,作者施耐庵並不輕易使用這個評價,能被他蓋章為精通十八般武藝的,往往都是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