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是越來越冷了,在寒冷的冬日,最痛苦的莫過於是早晨聽到鬧鐘一遍遍地「歡唱」過後從暖和的被窩裡掙紮起床,我們都不想與熱被窩這一冬天的「舒適圈」分離。
#01 舒適圈到底是個什麼圈#
說起最近,你是不是也在花時間盯著手機、忽略了桌上那幾本厚厚的英語書;
你寫上了滿滿的日程安排,下一秒卻已點完外賣,吃完就奔向舒適的床;
能夠一鼓作氣完成的事情卻拖拖拉拉,deadline前一秒仍舊不慌不忙......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圈子,在這個圈子裡,有自己熟悉的環境和人際關係。所以我們會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這個讓人感到舒服的圈子就是我們常說的 #舒適圈# 。
我有一個特別內斂、不太願意說話但成績很好的朋友。我曾試圖勸她變得開朗一些。過了段時間,她開始主動與人交流,但一切都顯得不那麼自然。她每次都漲紅了小臉,說話吞吞吐吐,反而丟了她原本在他人眼裡高冷學霸的樣子。
生活沒有絕對的舒適和絕對的不舒適,讓自己身體忙起來但心可以沉下去的平衡之處才是真正的舒適圈。
#02 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之所以在舒適圈中自我陶醉,是因為 貪戀某一種靜止的狀態 ,在這一狀態中,你可以付出最少的努力去獲得最大化的短期快樂。而短期意味著沒有保障,所以「舒適圈」也只是自以為的舒適,歸根結底在於「自欺」。
就好像手藝人釀酒,開壇之時,香瓢十裡。
倘若這位和許多潛心鑽研技藝的人一樣冷靜自持,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但很遺憾,偏偏咱們這位是個尚未悟到行業精髓的浮躁人。自以為技藝超群,於是餘生都在矮矮的巷子裡頭聞著這一罈子酒的香味,心中默念"我對現狀很滿意,不必再努力"。
且不說這壇酒的香味會不會隨時間流逝而消散,單論手藝人安於舒適圈的藉口「技藝超群所以不必再努力」,聽起來就像是個笑話。畢竟人生活在社會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競爭,在他盲目自信不求上進的時候,新的產品已經出現,新的技術在取代舊的手藝,所以從始至終的「舒適圈中人」也不過是在做一場和晚清「天朝上國」一般的美夢。
沒有能一夢一生的好事,很多人早在夢做一半的時候就已經驚醒,但還是要努力地假裝睡著。
為什麼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因為這個人雖然對大道理瞭然於心,但就是自我麻痺自我安慰地不肯行動。
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相信沒有誰是真的不了解當下的競爭壓力和就業形勢,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拖延症」現象:20號截止的意思應該是20號24:00截止,所以這個作業還可以拖到晚上十點再開始動筆。
趕作業的絕望足夠讓人印象深刻吧?但下次,依舊貪戀動筆前給自己營造的「無負擔」假象。小說、電視劇、段子、小視頻……快樂是快樂了,只是快樂是暫時的。
#03 可以不出圈,但是要努力#
熱門綜藝《嚮往的生活》所拍攝的似乎真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嚮往的那種生活,歸隱山野,帶上三五好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只是大多數人在羨慕的同時又不禁感嘆,生活似乎並沒有那麼容易,除非有足夠的金錢足夠的家庭背景。不然大多的舒適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畢竟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所謂的歲月靜好。
這世上本沒有可以一直舒適的圈子,所謂舒適圈一詞,也是努力奮鬥之後享受短暫舒適的藉口。
我們習慣於給自己洗腦:「我不必努力,我現在很好」,然而不努力意味著停滯不前、意味著落後,而落後就要挨打。為了不落後,我們必須努力,努力學會自律、努力學習新知識。
其實就連小時候的兒歌,都曾教給過我們許多道理,比如:
1、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一起去學校
——做一個自律的人
早起是健康生活的第一步
也是自律的第一步
幼年唱熟的兒歌裡藏著日計在晨、珍惜光陰的道理
從前的我們是個孩子
懵懵懂懂地遵從長輩的教導
早睡早起,每一天都精力充沛
時光荏苒,我們長成獨當一面的樣子
卻時常放鬆對自己的要求
點燈熬油挑燈夜戰是常事
用拖延症做幌子,掩飾自己不自律的真相
拖延並不會讓虛妄的舒適圈存續更久
假象終將打破
而自律則是這場內部戰的主力輸出
2、小鳥自己飛,小馬自己跑,我們都是好孩子,不要媽媽抱
——學會學習新技能
從小動物那裡學獨立
從老師那裡學加減乘除、看圖寫話
從父母那裡學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
……
學習新技能,掌握新知識
爭做努力學習人
是不被社會淘汰的最佳選擇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的積澱還遠遠不夠
每年不斷增長的考研、考公人數
就是最好的例子
#03 寫在最後#
存不存在舒適圈、要不要走出舒適圈,因人而異,待在舒適圈也並不等於碌碌無為、虛度光陰。
人生奮鬥的意義在於如何生活的更舒適。換句話說,真正的舒適圈,恐怕是所有人的最終奮鬥目標之一。
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在自己所能接受的範圍內每天做出一點點改變、一點點進步。
來源:青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