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不再舒適的舒適圈,找出最符合你心理狀態的遠走方式!

2020-12-23 時尚之靈

人生很多事情有時效性、錯過無法回頭,但如果有時光膠囊,你敢不敢走出舒適圈、為自己勇敢一次呢?「如果讓我回到當時,我可能不會選擇……」,當你心中曾經說出這樣的句子,代表多少對過去存在著遺憾。

舒適圈就是讓人感到熟悉與習慣的環境及人事物,在這個範圍中,你會感到自在,不需要特別做什麼,身體跟心裡就會自然而然的接受圈圈中的一切,如果可以氣侯宜人、四季如春,誰會想要接受風吹雨打呢?但當心底那一絲企盼不斷地擴大,你會選擇忽視、還是勇敢走出自己建構出的舒適圈?以下就來找出最適合你的遠走模式吧!

一、給我一個踏出舒適圈的理由

1、為何要踏出舒適圈?

離開舒適圈並非是要做危險的事情,更多時候只是讓人從習慣走向不習慣,當長期處在舒適圈,對裡面的一切感到熟悉,就會忽視某些讓你不舒服、看不順眼的事物,也許久了便習慣忍耐,不滿時不敢怒吼、不足時也不敢爭取,對一些你認為本來就沒辦法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未必要鋌而走險,但是長期事與願違,你的心裡會生病、感官也會鈍化,不想要被溫水煮青蛙,就得適度的走出自在的舒適圈。

2、走出舒適圈的盲與難

要戒斷日積月累的習慣很難,捨棄已經根深蒂固的心理狀態很痛苦,但當你對於現況不滿、對現在的體制不認同,渴望更多與現在不一樣的東西時,那就必須有所取捨。如果已習慣了痛苦的狀態,因為習慣而不想改變現狀,在內心深處卻仍有恐懼、痛苦、不情願等負面的感受,你是否願意去正視它呢?

再想想未來,當情況開始土崩瓦解,讓你無法再逃避現實,過去的安逸是否讓你沒有招架餘地呢?當你把現況的優缺點放在天秤上,缺點大於優點、痛苦又大於快樂,那你就值得付出十足的信心與勇氣去改變現況,改變可能未必更好、不改變卻可能更糟。

二、踏出各種舒適圈與相對應的方式

1、心理舒適圈

心理的舒適圈包含你的核心人格、習慣被對待的方式,以及尋找親近事物的方法等等,都是有軌跡的。一旦建立起來,就很容易跟著慣性走,主要是這種固定的模式讓你覺得自在舒服,可以無腦應對、無關好壞,任何人都可能對未知充滿恐懼,當你不知道未來是否會更好的時候,很難拋棄原有的概念或認知,去接受任何一個新的、與之前不同的理念。

要實質踏出舒適圈,得先過自己心裡的那一關,先戰勝自己、迎擊自己的內心小劇場,第一步就是不要讓自己陷入「這個新的作為與想法會不會不被喜歡,會不會不被接受?」的這種沒自信的問句,畢竟走出舒適圈~到一個陌生不熟悉的圈子,一定會有阻力,心裡也不免會感到惶恐,請無窮無盡地多給自己一點自信吧!不預設立場,順著你已經準備好且最堅定的那一塊走下去。

2、愛的舒適圈

愛的舒適圈,在於你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關係,與伴侶互相了解、有一定的情感基礎,也許你安逸了很久,走入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階段,有一天,你發現上次的促膝長談是很久很久之前、也很久沒有好好看過對方了。

縱使出去吃飯,低頭滑手機的時間也遠大於跟對方說話的片段,也許你不快樂、又也捨不得離開;有時候你羨慕比你們更健全完美的關係,有時候你站在家庭關係的交叉口舉步維艱、又有時你誤以為這是個平穩的舒適圈,而忍耐很多你不樂見的生活片段,愛的舒適圈讓你有人陪伴,不想要再孤獨,但更多的想要卻也找不到了。

如果這個愛的舒適圈的影響範圍單純只有你們兩人,那你有很多時間可以檢視這段關係,如果他總是對你冷淡、不專一也不忠誠,自私地愛自己比愛你多很多,讓你總是心碎地無以復加,那離開這個關住你的舒適圈會是種解脫,你確實值得更好的!只要你願意把這份信任移轉給更值得的人,就可以在適應之後得到另一個更安穩的、名之為愛的舒適圈。

若你們的關係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那麼除了離開之外,找到一同快樂或是繼續在一起的理由吧!這是你可以為這個愛的舒適圈做的事情,你可以重新磨合,找到兩個人適合溝通的方式,為了解決常有的紛爭而共同努力,一起找出共同的目標前進、過更好的生活,為這個舒適圈注入更多愛與踏實的力量。

3、職場舒適圈

職場的舒適圈,在於你在一個職場待了太久,了解這裡所有的文化與人事異動,總有比擬菜的人進入公司,但你的職務相對穩固,幾乎是不用思考太多,就可以熟練地處理手上的工作,這份工作的薪水也至少是可以讓你生活無虞的。大部分的人會思考走出職場的舒適圈,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理由:

1)再也不想被趾高氣昂的主管壓制,想要換一份有前景的工作,找回自我。

2)覺得薪資已不足以應付你未來的規劃,想挑戰高薪。

3)無法升遷或處於僵化或扁平的公司結構,找不到成就感。

4)本身已是高薪、想創業當老闆,或是展開一場壯遊、邊工作邊玩,找尋原本已激不起任何波瀾的心志。

如果你擁有以下幾個特質,也願意培養這些心性,那也許可以試著遠走目前的職場舒適圈,或許真的能在別的地方散發出被壓抑的萬丈光芒!

1)踏實:永遠不眼高手低,設定遙不可及的目標,你做得永遠比手頭上預定的工作列表還多又完善,你願意承擔也願意付出,不因害怕失敗而逃避。

2)創造力:不隨波逐流、不等別人先做了才跟風,除非你能根據原有的基礎開發出不一樣的東西。

3)做對的事:總是能把握機會,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而不是陷入膠著中打轉。

4)學習:一邊遠走原來的舒適圈時,也同時灌注更多知識與技能。

5)自知:了解自己的定位,不過度膨脹、也不過於自卑,不亢不卑,永遠知道自己此時此刻在做什麼、如何分配資源與時間。

6)溝通:擅於整合自己腦中的創意與方針,並有條理地描述出來,讓每個你想傳達的人,都能了解你的想法。

7)時機:知道何時走、何時留、何時停,心裡有很明確的一把尺。

三、什麼情況下不需要踏出舒適圈?

1、問問你的心

你是不是真的打從心底想要走出這個圈圈?還是只是被世俗的壓力推著走呢?當別人告訴你:你不需要甘於平凡,不需要活在長輩與親近的人的期待下。這些其實最終都要問問你的心?如果你喜歡這個處境,一絲困惑、不安、憂愁的感覺都沒有,那何必要強迫自己呢?踏出舒適圈不代表一定成功,平凡也是一種特別,沒必要為了莫須有的挑戰而讓自己不舒服。

2、做好準備了嗎?

踏出舒適圈這件事情不太簡單,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所以你必須清楚想好這個流程,知道該怎麼做會有用。當遇到困境的時候,有沒有退而求其次的解決方案?有沒有失敗幾次的成本可以去承擔?走出舒適圈不是為了讓自己更恐慌,而是想要突破可能會不安的狀態,沒有做好這些準備,就先守在圈內吧!

3、對的時機

天時、地利、人和永遠是最理想的狀態,當你準備踏出去時,也要審視一下目前的情況,如果這個情況不利於你、或是異動太多,可能會耗費更多時間成本與精力,如果你沒有足夠的時間與耐力,暫時待在舒適圈中是不會有錯的。

四、心理建設,擴大舒適圈

走出舒適圈是很棒的事情,但卻可能會犧牲很多,可能要放棄原本的根基、多耗費很多時間;或是不願意費盡心力,只為了不知道答案的未來,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很多時候,不一定要完全的破壞才能創新,換個角度想,有時候未必要強行踏出舒適圈,如果你在這個領域已經做得很好了,不妨擴大舒適圈的範圍,給自己學習或鑽研的機會,讓自己對這個領域更專精、或是延伸觸角到四周的面向。

也許在擴大圈圈的同時,你會與另一個圈圈產生交集,自然延伸到另一個舒適圈,這樣不但可以走在原有舒適圈的安全線上、又能在兼顧安穩的情況下多一點勇於冒險的心,重點是你一直是為了自己在進步,即使只能擴大到外圍的一點小同心圓,也為了勇敢的自己喝採吧!

五、踏出不再舒適的舒適圈

會驅使你想走出舒適圈,一定有不得不的理由、也一定會有你走不出來的千百種理由,很多時候~也許舒適只是種習慣,其實你早就感到不舒服,只是刻意忽略,以為可能會不舒適的跨越,但這其實只是一種過渡期的無所適從,等哪天你準備好了,遠遠跨出去再回頭看,會發現一切都無比暢快!

相關焦點

  •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當覺得日子也沒那麼舒適後,再穩中求進地擴大舒適圈。 而擴大舒適圈的最佳打開方式就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01 攝影師顧瑩,曾是前中國滑翔傘國家隊隊員,四次獲得全國滑翔傘女子冠軍。
  • 勇於踏出舒適圈的星座,不甘平庸,想要追求有價值的人生
    人生中,總有一部分人勇於踏出舒適圈,去追尋更有價值的人生。最關鍵的是,他們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不會輕易改變,即便前面困難重重,也會勇敢面對,不輕言放棄。因此,處女座的人不會永遠只待在舒適圈,這在他們看來是極為愚蠢的事,想擁有完美的人生,就要踏出舒適區,去勇敢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才行。
  • 為什麼逃脫舒適圈那麼難?該如何踏出第一步呢?
    而我們常聽到的舒適圈意思其實就是等同於我們的能力圈。想要強化自己的能力,你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然而,突破舒適圈是一個違反人性的行為,好比開會講PPT。如果你是個不習慣受到關注的人,而你又必須公開演說,你應該會覺得相當煎熬。你的大腦會感到恐懼緊張,反對進行任何不熟悉的行為。舒適圈會埋沒一個人的能力。
  • 【心理能量】舒適圈第3彈:如何與心理舒適圈「和平相處」
    在舒適圈裡待著,比突破它更需要智慧。——座座 座座今天接著來分享「心理舒適圈」系列——你該如何與舒適圈和平相處。 【核心觀點回顧】 座座說過我們要怎麼對待舒適圈?
  • 從宅家到「出門」,五步走出心理舒適圈?
    舒適圈 是指人們駕輕就熟、舒適安逸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們適應當前環境的一種體現。宅家防疫,最初雖因生活不便難以適應,但隨時間推移,部分人群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既沒有工作學習的壓力,也沒有人際社交的壓力,應對起來十分簡單,久而久之宅家防疫成了一種心理舒適圈。
  • 踏出第1步,人生才會有更多可能
    看到她在螢屏上,又颯又美的狀態,讓我們這些年輕人們不僅是喜歡,更是羨慕。汪奶奶的經歷完美詮釋了一句話,年齡只是數字,人生不被定義。由此我又想到了讀過的一本書《生而不凡》。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無論你是12歲,還是80歲,打破常規,踏出舒適圈,這件事從來都不晚。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但在今天,走出舒適圈這件事已經從讓自己變得更好,轉變成了盲目為了改變而去改變。俗話說,病急亂投醫,盲目的走出舒適圈,反而很可能會讓你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不管怎樣,你都必須得承認的一點是,舒適圈是我們多年社會行為的總和。這就意味著,你在原來的人脈、資源、技能和生活模式,都是你十分熟悉甚至是拿手的。貿然走出舒適圈,進入到新的行業和領域,也就意味著你至少需要推翻一些東西重新來過。
  • 「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走出舒適圈,未來更精彩
    從不斷對新事物抱有好奇,到日復一日沉浸在舒適之中,不願意再嘗試去做任何突破,不再對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夢想,不再願意試探自己潛在的各種可能。許多人都是這樣的,喜歡呆在舒適區,然後把自己困在安於現狀的懶惰裡,一邊暗自抱怨,一邊怨天尤人。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很多時候離開舒適圈,也許我們才能獲得真的快樂
    但我覺得沒有那麼簡單,便大膽猜測了一番,蔡瀾的「為何」二字,也許是想告訴提問人:「你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你真的明白舒適圈的意義嗎?」其實每個人的舒適圈都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屋簷下,也會有不同的追求。02 舒適圈就一定是牢不可破的嗎有人會說:「你在舒適圈裡面待了太久,難道不怕失去鬥志嗎?」其實,這是對於「舒適圈」的另一個誤解。正如開頭所提到的,心理舒適區是指人們習慣的一些心理模式,是讓人感到熟悉、駕輕就熟時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反應到工作中,其實就是四個字「力所能及」。
  • 如何踏出舒適圈,照著這個練習做,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這些事情呢,都是我們曾經答應自己要去做的,卻因為各種原因遲遲不敢踏出那一步。不斷地用各種藉口把計劃延遲,花了很多時間想的太多,卻始終沒有任何行動。到頭來夢想還是一個夢想。如果你有以上的經驗,或許接下來的內容可以幫到你。為什麼我們沒有勇氣地踏出舒適圈,去完成想要完成的目標。歸根到底那就是恐懼,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對恐懼。
  • 不脫離舒適圈,你將一直不得舒適
    但你卻不願意去做,總是在「臨淵羨魚」而已。你變得越來越怕麻煩,總是躲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得過且過。只要是能不做的事情,你統統都不去做。你覺得考教師需要準備很多東西,真的很麻煩。你需要準備各種各樣的證件,而且還要複習,要去筆試,要去面試,要去體檢,要做一大堆的事情。你覺得非常煩亂。現在的你總是追求舒適,追求安逸,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希望一步到位,不想讓自己太麻煩。
  • 總是無法走出舒適區,實現想要的目標?你需要突破恐懼心理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獲得進步,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都需要踏出舒適區。 但回想一下,當你有了目標,準備要行動之際,你會不會突然間心理產生一種恐懼感,阻礙你的前進呢? 這種情況,在我們生活當中隨時可見。
  • 敢於踏出舒適區,拒絕平庸!
    人類就像動物,他們幾乎總是走阻力最小的道路。 這條路通常會導致一個地方:舒適區。在那裡大家往往抱團聚集在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您保持安全感的邊界,在那個區域裡,你會感到一種安全感,而離開那個區域,您會感受到極大的不適。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您的舒適區域是很少能獲得個人發展的地方。那當我們咬緊牙關,走出舒適區,如何面對新生活?
  • 帶你踏出舒適圈,真正了解自己的5部電影,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
    認真檢視自己不足的地方並勇敢踏出舒適圈,或許能為生活帶來變化!以下小編就推薦大家幾部電影,希望能帶給大人們一點改變的藉口和契機!1.在旅程之前,米堤生性害羞、生活一成不變,只會做著白日夢而不敢踏出舒適圈。在「尋找尚恩」的過程中,米提一路從格陵蘭追著尚恩追到喜馬拉雅山,更克服了許多危險,或許他以前從未想過自己能做到。在兩周半的旅程後,走過千山萬水的米堤發現自己已經揮別過去,人生履歷從一張白紙變成了一本冒險筆記,假如沒有踏出那一步,只是在辦公室做著白日夢,就不會看到旅程中絕美的風景。2.
  • 走出舒適圈,差點毀了我自己:別盲目跨出舒適,掌握三點很重要
    久而久之,你在職場上成了小透明,升職加薪沒你的分,生活中你也得過且過,別人事業有成走向人生巔峰,你只是混的最差的那一個。歸根結底,這都是「舒適區」惹的禍,寧願溫水煮青蛙最後只能被燒死。心理學家把我們在應對任何情況下的心理狀態分為三個圈層:最裡面的圈層叫舒適區向外擴展的一層叫成長區最外的圈層則是恐懼區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
  • 年輕人跳出舒適圈,升華還是墮落?
    舒適區,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跳了出來。舒適區(Comfort zone)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舒適區,又稱為心理舒適區。在以前的校區或者是崗位上我已經有足夠的熟悉度,哪怕任務或者是工作再繁重,那麼還是熟悉的人或者事。
  • 是否要打破固有生活方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別以為目前的舒適是一種享受,享受慣了這種舒適,你也就變成了呆子、傻子,最終必將一事無成。」舒適圈的含義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1.認識舒適圈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將學習和改變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最近幾年提出的舒適圈的概念源於「舒適區」的概念。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踏出舒適圈,必備一雙兒童涼鞋
    在這麼炎熱的天氣,父母既然不願意陪孩子踏出舒適圈,那就為孩子們準備好出門的裝備吧,比如兒童涼鞋,避免讓孩子的小腳丫「熱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