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宅家到「出門」,五步走出心理舒適圈?

2021-01-07 騰訊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逐步好轉,目前我市正有序復工復產,商場、飯店等服務行業全面「開張」。但是,部分人群適應宅家生活後,卻面臨離開舒適圈走向崗位的社交壓力。

舒適圈

是指人們駕輕就熟、舒適安逸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們適應當前環境的一種體現。宅家防疫,最初雖因生活不便難以適應,但隨時間推移,部分人群發現這樣的生活方式既沒有工作學習的壓力,也沒有人際社交的壓力,應對起來十分簡單,久而久之宅家防疫成了一種心理舒適圈。

要注意的是,舒適圈是相對的,

對有經濟壓力的人群來說,

宅家防疫會使他們陷入焦慮狀態,

這便不算舒適圈。

對很多人來說,走出家門意味著離開舒適圈,迎接新挑戰。有趣的是,同樣是離開舒適圈,有的人做好了準備,充滿了期待,有的人卻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抗拒,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區別呢?

美國心理學家、密西根商學院教授諾爾·迪奇提出了關於舒適圈的行為改變三圈理論。行為改變三圈理論指出: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知分為三個區域,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身處不同區域,人們的情緒感受是不一樣的。當你在舒適區裡,你會感到一切應對自如,安全可控;進入學習區,你感到一定的壓力,但總體可控,你相信只要學習提升,就能夠應對挑戰;進入恐慌區,則意味著你處在完全失控的區域,你無力應對壓力,內心充滿焦慮不安、緊張害怕。

有些人對回歸崗位或扎堆聚集感到害怕,是因為他們直接從舒適區跳到了恐慌區。他們在想像中誇大了回歸崗位或扎堆聚集的挑戰,比如想到要面對的人、要處理的事,覺得太難了,或者因為長久休息不工作,他們擔心工作技能退化,害怕自己適應不了工作。

做好五方面心理準備,走出舒適圈

根據諾爾·迪奇的行為改變三圈理論和羅伯特·耶基斯和道德森的倒U型理論,我們要從舒適區緩慢有序地遷移到學習區,這樣才能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

具體來說,

我們要做好以下心理準備:

01

梳理走出家門要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xxxx

看看你害怕面對的是工作難度,還是人際壓力,或者是其他問題,接著思考要如何應對。

將事情梳理清楚,能夠幫你緩解想像中的恐懼。

xxxx

02

如果擔心回歸崗位後工作有難度

xxxx

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將工作任務一條條列出,再將你覺得有難度的工作一步步分解,分解到你認為有能力解決為止。

xxxx

03

評估自己的知識能力

xxxx

列出自己能夠適應復工復產的知識和能力有哪些,要相信自己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如果發現有不足,可以制定學習提升計劃。

當你的能力大於困難時,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xxxx

04

允許和接納自己的焦慮

xxxx

允許和接納自己的焦慮。焦慮出現了,不要刻意去克制和抵抗,順其自然,慢慢的就會淡化。

xxxx

05

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xxxx

在恢復工作前1周,讓自己每天做一些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提前做好回歸工作的準備。

走出家門,參加聚會前,可以在心理暗示自己或者模擬與朋友聚會的情景等,緩解消極心理,提升心理舒適度。

xxxx

相關焦點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監獄就是在你身邊的隱形牢籠,或許一開始你充滿了牴觸心理,有著勇敢走出去的決心。可是慢慢的你會放棄抵抗,覺得抵抗太累了,還是得過且過選擇安逸吧。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而唯一的」救命稻草「,只有主動跳出舒適圈。
  • 走出舒適圈,是為了能再回來?
    其實,就是以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趨勢為主體,去尋找到自己的發展中心。比如說,你對閱讀感興趣,但是好像只對一些小說類文體比較感興趣,那你可以去選擇更加廣泛的種類進行閱讀。歷史太枯燥,你可以去看一些影視劇,激起閱讀興趣;也可以選擇一些詩集,並嘗試自己去創作,那樣你會更加願意去閱讀。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不好嗎?生命周而復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受,常常覺得一路走來,那些不如意的事總在腦海浮現,逼迫自己去重新造化。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之後就是上進了嗎?
    網絡上最近興起的熱門話題,你還沒有走出舒適圈嗎?當今社會,我們對舒適圈的定義好像就是小城市穩定的朝九晚五,那些在北上廣努力拼搏賺錢的人,才是真的上進。舒適圈的人就是不努力上進的?事實好像並非如此。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現在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在小城市安安穩穩當職員,月薪5000周末雙休朝九晚五,人生不會有大的變動;另一份是去大城市努力奮鬥找機會,月薪可能上萬要加班難休假,未來有無限可能。人們將大城市定義為"希望孵化器",而將小城市定義為"社會舒適圈"——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 踏出不再舒適的舒適圈,找出最符合你心理狀態的遠走方式!
    2、走出舒適圈的盲與難要戒斷日積月累的習慣很難,捨棄已經根深蒂固的心理狀態很痛苦,但當你對於現況不滿、對現在的體制不認同,渴望更多與現在不一樣的東西時,那就必須有所取捨。如果已習慣了痛苦的狀態,因為習慣而不想改變現狀,在內心深處卻仍有恐懼、痛苦、不情願等負面的感受,你是否願意去正視它呢?
  • 走出舒適圈,你會發現很多驚喜!
    我們會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關係當亞伯拉罕離開舒適圈,他不得不學習更深依靠上帝。「耶合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世記12:7)他們的關係因此更深了,不再是過往極為表淺的經歷和認識。當我們走出舒適圈,也會發生同樣的事!3.
  • 家長巧用「跳蚤效應」,孩子主動走出舒適圈
    王女士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所以經常給孩子灌輸一種努力上進的觀念。希望孩子的成長不要安於現狀,要求孩子成為一個有理想,有報復,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是孩子卻不這樣認為,孩子更希望在家長的庇護之下成長,不想逃離現有的舒適圈,也不想做出任何努力去改變自己。
  • 職場上,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走出去? 我們來看下「舒適圈」的名詞解釋:「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那麼說到這,我想肯定會有朋友要問道,既然這個圈子讓我們輕鬆,自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 是否要打破固有生活方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卻撕掉了現有的標籤,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勇敢的來參加這場選秀。不禁讓我們思考,人們是否要走出自己所適應的環境,去面對挑戰呢?要明確舒適圈的定義《誰動了我的奶酪》中曾有這樣的一句話:「每個人都要給自己一點兒危機感。因為生活永遠在變化中,而變化就意味著危機。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帶你解讀職場,與我一起成長汪國真曾說:「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舒適圈,形容的是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從棄醫從文的魯迅先生,到放下書本的馬雲等,他們最為人所稱道的成就,皆是在離開了原先擅長的領域後取得的。因此「走出舒適圈」,便成了成功學奉為金玉良言的一句話。這句話如此普及,但為何能像那些活在例子中的名人一樣功成名就者卻少之又少呢?
  •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而走出舒適圈後的結果又是如何
    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雞湯,說我們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要是常呆在自己的舒適圈,人會廢掉之類的,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告訴我們要離開舒適圈,說不離開舒適圈就會如何如何,但很少有人說,離開舒適圈後,我們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 我們該不該「走出舒適圈」,應該怎麼走?
    最近有網友留言問:雞湯上總是說要走出舒適圈,那我們到底該不該走出舒適圈去?雞湯對你大喊:走出舒適圈。你聽完是不是有這種感覺:我過得這麼舒服,原來是錯的。隨後覺得自己應該越級而立,應該得挑徹底不會幹的事兒幹?
  • 你走出「舒適圈」了嗎
    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且安全的舒適圈,它讓我們感到安心與自在。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對現實生活有所不滿,想要做出改變,要改變就意味著自己要走出舒適圈,去面對未知的風險與迷茫,然後我們就會猶豫做什麼、怎麼做、結果又會怎麼樣?舒適圈並不是一個安全區,也不是保護傘,它會讓我們喪失鬥志,變得墮落。短暫的舒適可以使我們放鬆身心。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但在今天,走出舒適圈這件事已經從讓自己變得更好,轉變成了盲目為了改變而去改變。俗話說,病急亂投醫,盲目的走出舒適圈,反而很可能會讓你陷入一種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不管怎樣,你都必須得承認的一點是,舒適圈是我們多年社會行為的總和。這就意味著,你在原來的人脈、資源、技能和生活模式,都是你十分熟悉甚至是拿手的。貿然走出舒適圈,進入到新的行業和領域,也就意味著你至少需要推翻一些東西重新來過。
  • 宅家生活有AI 一篇讀懂天貓精靈的抗疫黑科技
    面對不確定的疫情形勢,相信大家正宅在家裡少出門,為國家防疫做貢獻。除了要注意個人防護之外,如何讓這段「難熬」的宅生活充實起來,不少人選擇把吃喝玩樂搬上雲端,尋找新樂趣。近日,智能語音助手天貓精靈也上線了疫情語音播報、智慧課堂等一系列疫情相關功能,有望幫助大家在處理好身心健康的同時,掃除「宅家」生活的無聊,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解讀。
  • 「宅家無聊上班又嫌煩,我怎麼啥都不滿意?」丨習慣的行為怪圈
    隔離期,很多人是這樣的:但是,真正開始上班,很多人又懷念起那個無所事事的自己,懷念一覺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日子。宅在家裡無聊得想上班,真上班了又覺得煩,想呆家裡。日子怎麼過,自己都不滿意。如果你的心情也這樣反覆,那麼,你可能被自己的生活慣性給束縛住了。
  • 當今社會最大的謊言——「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聽起來好像年輕人必須要放棄小城市裡月薪5000的安穩工作,走出舒適圈,去北上廣努力拼搏才叫上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撕開舒適圈你是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現在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在小城市安安穩穩當職員,月薪5000周末雙休朝九晚五,人生不會有大的變動;另一份是去大城市努力奮鬥找機會,月薪可能上萬要加班難休假,未來有無限可能。你選哪一份?
  •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01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雷軍有一句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連帶貨主播微婭也在一次的演講中,自嘲她自己就是雷軍口中的那隻豬。現在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隨著電商、自媒體和短視頻的出現,給普通人帶來不少創業的機會。
  • 宅家戰疫|省婦聯特別行動「愛在這一刻」家庭心理微課堂(四)
    疫情肆虐,人人擔憂面對各類鋪天蓋地的信息面對不出門的超長假期如何避免恐慌緊張情緒疫情又會給家庭成員帶來哪些情緒問題>給家庭帶來哪些心理問題呢每晚我們都會在這裡守護您和家人的心理健康陪伴您在疫情下的每一天戰疫時刻,陝西省婦女聯合會聯合西安家和愛心理諮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開啟「愛在這一刻」家庭心理微課堂
  • 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王子異這樣說!
    與此同時,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圈的信條也隨處可見。那「愛豆」的壓力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否也需要走出舒適圈呢?最新一期的《限定的記憶》中王子異就對這個話題感受頗深,第一次與大家討論了這個話題。當被問及出道以後的最大壓力時,蔡徐坤表示壓力來自於「各種各樣的關注」。作為一個當紅藝人,被關注無疑是這份職業的最強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