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壹心理主筆團 壹心理
楊艾米|作者
歐小宅|編輯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慣性」。
隔離期,很多人是這樣的:
但是,真正開始上班,很多人又懷念起那個無所事事的自己,懷念一覺睡到自然醒的幸福日子。
宅在家裡無聊得想上班,真上班了又覺得煩,想呆家裡。日子怎麼過,自己都不滿意。
如果你的心情也這樣反覆,那麼,你可能被自己的生活慣性給束縛住了。
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曾說:「習慣能造就第二天性」。
習慣的魔力到底有多大呢?
心理學家巴浦洛夫通過搖鈴讓狗分泌唾液的實驗告訴我們:給生物加以一定的條件刺激,不斷重複,最終會形成條件反射。
這便是經典條件反射理論。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重複同一件事情,比如放假的時候,熬夜玩遊戲,一段時間下來,我們就會形成習慣,在需要早睡的工作日晚上失眠,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只想玩手機。我們也就變成了被習慣所支配的「巴浦洛夫的狗」。
養成一個習慣需要多長的時間?
著名臨床心理學家馬爾茨博士在《心理控制術》一書中提出「21天法則」:
改變心理意象通常至少需要21天;
接受了整形手術的患者通常需要21天來習慣自己的新外貌;
搬新家後,大約經過3周,住戶才會有「家」的感覺……
一個簡單的行為能夠在21天變成習慣,更何況我們這段時間在家宅了整整一個月!
有朋友曾向我求助:她的男友跟前任糾纏不清,為此他們吵了無數次,但男友還是會偷偷跟前任聯繫。每一次發現後,她都下定決心要離開,但總是捨不得,忍不住又回去找他,就這樣糾纏了一年多。
旁人都為她感到氣憤,為了這樣的男友值得嗎?
可是她覺得不捨得,早就習慣了他的存在,不敢去面對沒有他的生活,所以寧願維持這樣的現狀。
我跟她說:「其實你捨不得的不是男友,而是你的習慣。你習慣了這樣的現狀,你害怕改變,所以選擇繼續自欺欺人,其實你真正需要做的是打破這份習慣,嘗試新的生活。」
正如沃維納格曾說,習慣就是一切,甚至在愛情中也是如此。
其實生活中這種現象不少見:單身很久每天嚷嚷著要脫單的人,在遇到喜歡自己的人時,第一反應還是擺擺手說算了。
他們真的是不想談戀愛嗎?每天看著偶像劇大喊好想談戀愛的人又是誰?
但他們說:「習慣了一個人,不想去嘗試兩個人的生活。」
習慣著習慣著,我們慢慢養成了對習慣的依賴。
而對習慣的依賴,讓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受到限制。
其實,在我們所依賴的「習慣」背後,藏著一個潛意識的舒適圈。
日本著名腦神經科學家營原道仁提出:其實人類的大腦是懶惰的,它們喜歡格式化的工作流程,總是傾向於避開挑戰或未知事物。
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偷懶時,並不是我們心態不正確,而是我們的大腦想要進入放鬆的環境,因此我們潛意識上會想逃進一個舒適圈。
我們的大腦為什麼會懶惰呢?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成年人的大腦約重1.4kg,只佔我們體重的2%不到。但在耗能方面,大腦一天能消耗身體所需的20%能量!也就是說,一個人1/5的能量,都提供給了僅佔1/50的大腦。
作為一個「高耗能」器官,為了避免日常生活中出現「耗能過多」的情況,我們的大腦就會習慣性地進入了「省電模式」,儘可能地儲存能量。
正如在冬日裡的熊一樣,冬眠是為了儲存能量,讓自己能在漫長的嚴寒中得以生存下來。
我們的大腦也不例外,為了能夠應對隨時可能會發生的緊急狀況,平日裡可能地選擇通過休息、放鬆的方式來儲存能量,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而這種方式選擇迴避挑戰和困難,所以我們會選擇習慣的生活,而不是面對新的改變。
漸漸地,我們的大腦就會形成習慣,從而變成躲在舒適圈裡冬眠的熊。
大腦的「懶惰模式」其實並不是不可控制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學著訓練我們的大腦,嘗試走出習慣的舒適圈。
還記得開頭說的,上班嫌煩想呆在家嗎?我們可以用以下訓練方法,減少這種厭煩情緒。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出了「多巴胺控制法」: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會使人產生愉悅感,我們在努力的同時,不斷地強化大腦愉悅,就能夠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
比如說,當我們想要改掉熬夜玩遊戲的習慣時,我們可以根據下面這三部曲進行:
a.自我暗示。
不斷地暗示自己熬夜玩遊戲是無益的,遊戲並不好玩。
b.將大目標化為小目標
按步驟設定好每一個小目標,比如今天減少10分鐘遊戲時間,明天減少20分鐘等等。
c.促進多巴胺分泌
達到預設的目標後,給自己設置一些小獎勵,以此不斷地刺激大腦。
掌握以上三種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從逃避的冬眠中喚醒過來,從而走出習慣的舒適圈。
2010年,倫敦大學的費莉帕·勒理博士做了一個習慣養成的實驗,他讓被試學生選擇一項新習慣,每天重複一次,持續84天,看看有多少人可以養成習慣。
結果發現,選擇難度較低的習慣(比如用餐時吃水果)比選擇難度較高的習慣(比如做50個仰臥起坐)更容易養成習慣。
意思是,在養成習慣上,我們往往傾向於選擇更簡單、更容易的事情。
當我們發現玩遊戲比寫作業更簡單、更容易完成時,我們就會傾向於形成玩遊戲的習慣。
無論是習慣已有的生活不想做出改變,還是習慣性地選擇讓自己處於一個舒服放鬆的狀態,其實都是我們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理解並接納自己對習慣的依賴,明白其實這是人之常情,我們不必對此感到過分緊張或是焦慮。
保持一顆平常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這才是面對習慣的最好方法。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不自律 | 朋友圈 | 原生家庭 | 吵架
犧牲 | 三角關係 | 安全感 | 過度卑微
牛油果型人格 | 洋蔥型人格 | 戀物癖
點個「在看」,學會和自己和解
原標題:《「宅家無聊,上班又嫌煩,我怎麼啥都不滿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