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不要走出舒適圈?王子異這樣說!

2021-01-13 甜不辣的八卦時間

當在網頁搜索詞條「壓力」時,滿屏都是賣房壓力、工作壓力、管理壓力、業績壓力的新聞,各行各業的人都面臨著壓力。與此同時,鼓勵人們走出舒適圈的信條也隨處可見。那「愛豆」的壓力狀況是怎樣的呢?他們是否也需要走出舒適圈呢?最新一期的《限定的記憶》中王子異就對這個話題感受頗深,第一次與大家討論了這個話題。

當被問及出道以後的最大壓力時,蔡徐坤表示壓力來自於「各種各樣的關注」。作為一個當紅藝人,被關注無疑是這份職業的最強屬性。蔡徐坤在被關注的壓力之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轉化方式,蔡徐坤表示:應該感到慶幸,有人關注著你,你的作品和想要表達的東西就有機會被人們看到。在經歷了非常多的網絡暴力之後,還能淡定的說出這番話的蔡徐坤已然擁有了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和堅定。

而王子異的壓力則來自於家人。王子異表示,家人放下了自己的事業來支持他的發展,「我沒有任何退路,他們為我放棄了太多,我不能讓他們(感覺到)對我的付出是無效的,不想他們失望」。來自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讓王子異下定決心,化壓力為動力,時刻保持清醒狀態,不辜負家人期待。

無論是強烈的被關注,還是家人細緻的照顧。面對壓力,蔡徐坤和王子異都選擇了正面應對,這也是他們發展事業必須要突破的層面。亦如NINEPERCENT的每一個人,在新人輩出的偶像圈,必須要不斷的嘗試、刷新自我,不斷的向前,才不會被埋沒,不會「糊」掉,一直被關注。

《限定的記憶》中,王子異還自曝來自一個相對保守的家庭,在很多事情上,家裡人都反對自己做挑戰,但王子異卻喜歡挑戰。因此,王子異篤定信念,要成為一個大人,他還鼓勵年輕人「應該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做更多大膽的挑戰」,王子異表示在努力說服家人,也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讓家人放心。

看過了《限定的記憶》帶來的反思,再反觀我們自己,在當下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你是否願意繼續突破、嘗試,走出現有的舒適圈呢?留言與小編互動吧。

相關焦點

  • 年輕人走出舒適圈之後就是上進了嗎?
    所以才會出現大批的年輕人,畢業後為了前途去了北上廣,以為努力奮鬥幾年就會有奇蹟出現,但現實可能已經30+還是碌碌無為,為了所謂的面子又不能回家,陷入尷尬的境地。這樣的上進真的好嗎?舒適圈的人就是不努力上進的?事實好像並非如此。
  • 當今社會最大的謊言——「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
    聽起來好像年輕人必須要放棄小城市裡月薪5000的安穩工作,走出舒適圈,去北上廣努力拼搏才叫上進。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撕開舒適圈你是一個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現在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在小城市安安穩穩當職員,月薪5000周末雙休朝九晚五,人生不會有大的變動;另一份是去大城市努力奮鬥找機會,月薪可能上萬要加班難休假,未來有無限可能。你選哪一份?
  • 職場上,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走出去? 我們來看下「舒適圈」的名詞解釋:「舒適圈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那麼說到這,我想肯定會有朋友要問道,既然這個圈子讓我們輕鬆,自在。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離開呢?
  • 要不要跳出舒適圈,這是個問題
    作為傳統媒體人,自己的舒適圈是否一定要踏出呢?首先什麼是舒適圈?它是指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我們踏出這個圈子界限的時候,就馬上會面對不熟悉的變化與挑戰,感到不舒適。每次當有人問到,我要不要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大家的回答參差不齊:「所謂的舒適區這麼舒適,為什麼還要跳出去?」
  • 為什麼我們說了一萬遍「走出舒適圈」,卻還是寸步難行?
    有人或許會說,那是因為你們知行不一,腦袋知道了要走出舒適圈,但邁不開步子真正去做,成不成功,在於個人是否真的將這金玉良言付諸實踐。有道理嗎?似乎是有的。可是否有人追問,既然皆知走出舒適圈或有改變命運之奇效,為什麼更多的人卻不去做呢?
  •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而走出舒適圈後的結果又是如何
    我們常常會聽到各種雞湯,說我們要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要是常呆在自己的舒適圈,人會廢掉之類的,總是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告訴我們要離開舒適圈,說不離開舒適圈就會如何如何,但很少有人說,離開舒適圈後,我們的結果是怎麼樣的。
  • 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才叫上進?年輕人,別再被毒雞湯禍害啦
    知乎上有個話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激烈討論: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正當青年卻已經沒了上進心和欲望,只求日子安逸、舒適,不再敢於放手拼搏?這麼聽來,好像年輕人就應該對平淡安逸的生活嗤之以鼻,一腔熱血去闖去拼,闖蕩天下。難道只有熬夜加班996才是上進嗎,並不是這樣的,朋友們。
  • 走出舒適圈,是你努力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圈?在舒適的環境下生活不好嗎?生命周而復始,人在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感受,常常覺得一路走來,那些不如意的事總在腦海浮現,逼迫自己去重新造化。走出舒適圈的自己是不一樣的,無關失敗與成功,只是很容易自信滿滿,因為我們都那樣努力奮鬥過。走出了舒適圈,才覺得生命如此短暫,時間總是不夠去思考,常常覺得上一秒的想法下一秒就會忘記。如此緊密的人生,才是我們回憶起來都會發笑的時刻。人生不應該是恍恍惚惚輕輕鬆鬆地度過的。
  • 是否要打破固有生活方式,走出自己的舒適圈
    她們有演技超群的實力派,有實力唱將,有家庭美滿幸福的妻子,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擅長的領域小有成就。卻撕掉了現有的標籤,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圈,勇敢的來參加這場選秀。不禁讓我們思考,人們是否要走出自己所適應的環境,去面對挑戰呢?
  • 走出舒適圈,是你精彩人生的第一步
    「監獄就是在你身邊的隱形牢籠,或許一開始你充滿了牴觸心理,有著勇敢走出去的決心。可是慢慢的你會放棄抵抗,覺得抵抗太累了,還是得過且過選擇安逸吧。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對此,任正非強調:對於一個企業而言,要想長遠的發展下去,企業的員工不能太過安逸,這樣公司的氛圍會非常懶散,從而失去危機意識,在發展這麼快速的時代,沒有狼性般的競爭容易被社會淘汰。原來這7000個員工都太過「安逸」了!
  • 走出舒適圈,你會發現很多驚喜!
    我們會與上帝建立更深的關係當亞伯拉罕離開舒適圈,他不得不學習更深依靠上帝。「耶合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世記12:7)他們的關係因此更深了,不再是過往極為表淺的經歷和認識。當我們走出舒適圈,也會發生同樣的事!3.
  • 「你要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走出舒適圈,未來更精彩
    有些年輕人在還很年輕時就「老」了。這裡的「老」並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中的想法。從不斷對新事物抱有好奇,到日復一日沉浸在舒適之中,不願意再嘗試去做任何突破,不再對新事物有好奇,不再有夢想,不再願意試探自己潛在的各種可能。
  • 你走出「舒適圈」了嗎
    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且安全的舒適圈,它讓我們感到安心與自在。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對現實生活有所不滿,想要做出改變,要改變就意味著自己要走出舒適圈,去面對未知的風險與迷茫,然後我們就會猶豫做什麼、怎麼做、結果又會怎麼樣?舒適圈並不是一個安全區,也不是保護傘,它會讓我們喪失鬥志,變得墮落。短暫的舒適可以使我們放鬆身心。
  • 走出舒適圈,是為了能再回來?
    近段時間,有很多段子都在告訴人們,我們要跳脫出自己的舒適圈,努力奮鬥,追求更加完美、更加廣闊的人生。很多人進入舒適圈的第一步,就是進入大學。首先要知道如何去尋找自己熱愛的事物,找到以後學會如何去深入拓展,我們才能跨出舒適圈。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你願意去尋找並堅持,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空。如果你想走出舒適圈,你先要找到自己的舒適圈。
  • 聽說你走出舒適圈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走出舒適圈,未必真舒適
    小張的走出舒適圈之路,和大多數人一樣,往往都是抱著新鮮、獵奇的心態,最後反而要承擔巨大的機會成本。不僅僅是小張,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凡是那些走出舒適圈的人,儘管在後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前期所付出的艱辛,也往往是巨大的。
  • 從宅家到「出門」,五步走出心理舒適圈?
    對很多人來說,走出家門意味著離開舒適圈,迎接新挑戰。有趣的是,同樣是離開舒適圈,有的人做好了準備,充滿了期待,有的人卻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抗拒,為什麼會產生這些區別呢?
  • 敢於走出舒適圈,努力讓自己過得更好
    只要你願意努力,敢想敢做,敢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你越努力,你就越有反敗為勝的機會。人的潛力是沒有上限的,不要給自己自我設限而選擇安逸待在舒適區。勇敢的走出舒適圈,你才會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才能過好自己的生活。
  • 要不要逃離舒適圈?NIKE給你答案
    耐克為了激勵年輕人們,邀請了眾多臺灣明星參演這支廣告,用切身經歷鼓勵年輕人跳出舒適圈,挑戰自己。其中參演的演員依次為臺灣籃球運動員林志傑、臺灣棒球運動員彭政閔、音樂人ØZI、Locking 舞者謝馨慧、臺灣空手道運動員文姿雲以及臺灣表情運動員鄭兆村。
  •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
    到底要不要走出舒適區,真的如過來人所說年輕人必須走出舒適區嗎?在我這個年齡的很多人都聽過一些成功人士的啟示,「你還這麼年輕,一定要走出舒適區」乍一聽,我去真的太有到道理了,我還這麼年輕,應該懷揣蒙星,努力拼一把。
  • 走出舒適圈,打破內捲化,活出不一樣的自己
    他說:現在都是流量的時代,已經跟不上節奏了,我也有擔心呀,但是到這個世界來,是要來經歷的,我已經50歲了,幹點自己沒幹過的事情,放大膽的去做,危險意味著進步,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試一試。竇文濤非常的贊成,他說:你不喜歡見人,你就不出去見人,你不喜歡這個工作,那麼你就不工作。當你長期呆在這樣的舒適區裡,舒適圈會逐漸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