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是青藏高原原住民,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七世紀初吐蕃建政,開始與唐朝頻繁接觸,同期佛教從天竺傳入,藏傳佛教成為普遍信仰,公元十至十六世紀是藏文化的興盛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藏在漢語稱番藏音為博巴。
考古發現早在四千年前,藏民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屬於古西羌人的一支,後又分成六犛牛部諸部落,公元六世紀部落聯盟領袖稱王,藏音贊普。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後,建立了吐蕃王朝並定都拉薩,松贊幹布與唐廷關係友好,公元641年他迎娶了文成公主,被唐高宗封為附馬都尉。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攜帶重禮嫁給了吐蕃王赤德祖贊,公元821年吐蕃王赤熱巴巾三次請求會盟,並在長安舉行了會盟儀式,次年結盟於拉薩,後來又在唐長慶會盟,記載這次會盟的石刻唐蕃會盟碑有三塊,其中一塊立於大昭寺。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內訌分裂瓦解,互相徵伐持續400多年,公元十至十二世紀,佛教逐步深入到藏族社會的各領域,其上層與當地首領關係密切互為利用,形成了政教合一的社會體制。公元1244年蒙古宗王闊端與西藏薩加派活佛薩迦班智達舉行了涼州會盟。公元1271年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西藏地區成為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至此正式納入中央直接管轄。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延續了對西藏的管轄,並新建了僧官封授制度。清朝與藏區關係更為密切,並正式策封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兩大活佛,分別為1653年的達賴喇嘛和1713年的班禪額爾德尼,1751年清朝正式授權達賴管理西藏地方事務,政教合一制度確立。1792年清朝擊退了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後,分別命西寧辦事大臣和四川總督直接統轄藏西北西南地區,又在藏西南推行了改土歸流。鴉片戰爭後,西藏成為列強角逐的場所,1888年英軍進攻西藏隆吐山,1904年又侵佔江孜,曾一度佔領拉薩。1929年國民政府設立蒙藏委員會。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就西藏和平解放問題達成協議。1954年達賴和班禪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委員,1956年西藏自治區籌委會成立,達賴任主任委員,1965年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
藏文化豐富多彩,特別是在服飾建築、藏醫藏藥、音樂歌舞、習俗禮儀、節日與飲食以及喪葬等方面極具民族特色。藏文是源於古梵文和西域文字的拼音文字,由輔音字母、元音和標點符號構成。藏曆為陰陽合曆,以冬春夏秋為序,全年12月354日。藏醫有著名的四部醫典,認為人體由七大物質和三種穢物構成,有白脈黑脈之分。藏餐四寶為酥油、茶葉、糌粑和牛羊肉。行路如遇宗教設施須從左往右走。主要節日有雪頓節意為酸奶宴,在扎什倫布寺舉行的大佛瞻仰節意為吉祥須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