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嫁閨女縫喜被有何講究,為什麼要在喜被一角留個口子?

2020-12-15 關山聽風

農村嫁閨女縫喜被,是我國民間婚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歷來就有諸多的民俗講究。

嫁閨女時,閨女嫁妝之一的喜被,置辦過程,在全國各地習俗大同小異。只是在縫喜被的時候,要不要在喜被一角留個口子,習俗還真不一樣,這就應了民間那句俗話:「三裡不同俗,五裡改規矩」。有的地方有這種規矩,有的地方則沒有這樣的規矩。就是同一個鄉鎮,不同的區域,風俗也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因此,「離家三裡遠,別是一鄉風」,說明了我國民間風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1、過去嫁閨女的喜被,為什麼要縫?

喜被,又稱嫁妝被、合歡被等。縫喜被,是一個傳統的說法,因為過去的被子分兩種,一種是印心被,一般由棉花被芯、被裡子、被面子組成,要經過手工縫被。一種是兜被,也有的地方稱夾被,就是有被套的那種蓋被,把被芯裝入被套內就行了。舊時,兜被是不太講究的被子,一般只有窮苦人家,或者在外做工、當僕人才蓋這種被子。印心被是舊時比較講究的被子,嫁閨女當我要置辦這種被子。

民間常有「裡子」和「面子」之說。比如,形容一個家庭到底怎麼樣,人們就說,既要看裡子也要看面子。又比如,看一個人的外表和內材怎麼樣,人們一般也說,既要看裡子也要看面子。這句話的來源就是古代我國民間的兩種被子,兜被既沒裡子也沒面子,叫「統被」,舊時人覺得是一種很醜的被子,檔次也很低;印心被既有裡子也有面子,是一種上檔次的被子。

現在的情況不同了,由於被子製作的材料有了很多的變化,有被套的被子在人們的眼裡上了檔次,而印心被顯得很土氣,被認為是檔次很低的被子。不過上了年紀的人還是喜歡印心被,不習慣蓋有被套的被子。有被套的被子,蓋著蓋著被芯和被套分離,在裡面縮成了一團,還是印心被暖和。

2、嫁閨女喜被置辦的講究

過去嫁閨女的喜被,講究棉被(也有蠶絲被、羽絨被等)要新棉花,被裡子和被面子也要新的。如果使用以前用過的,就是「舊」的,人們聯想到「新人」和「舊人」之說。民間認為很不吉利,意味著嫁出去的閨女婚姻曲折,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閨女婚姻生活過得很幸福?

喜被的重量也有講究,一般指棉被的重量,要成雙數,忌單數。一般分夏被和冬被兩種,夏被為四斤,寓意四平八穩,冬被六斤,寓意六六順,冬被也有八斤的,寓意家發人發。

嫁閨女的喜被,在置辦床數上講究成雙數,忌成單。比如四床、四六,八床,一般來說喜被床數越多,說明嫁妝越豐盛。現在農村閨女嫁妝,人們不再講究家具之類的大件貨了,但喜被的傳統依然還流行。現在一些地方一位是八床至十二床。

喜被的顏色,舊時主要有兩種,一是被裡子,要白色的,有的地方可稍帶紅色花紋,有的地方為純白色,寓意夫妻白頭偕老。被面子在過去一般只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紅色,一種是綠色,紅色和綠色的喜被床數各一半。紅色代表男人,綠色代表女人,即男紅女綠,姻緣成雙。這是由於舊時的工業不發達,人們的對被面的選擇餘地不大。現在人們對喜被顏色的選擇有了多樣化,喜被的顏色也就呈現了多樣化,但紅色依然是結婚時的主基調的顏色,只是深淺變化而已,其它顏色就看各人的喜好。

喜被的圖案講究,在過去,主要指被面的圖案,一般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圖案,龍鳳呈祥(寓意吉祥富貴)、鴛鴦戲水(寓意夫妻忠貞)、鯉魚跳龍門(寓意多子多福)等。現在的喜被,年輕人喜歡個性化,圖案自然也就多樣化了,有的不一定採用傳統吉祥圖案。

3、喜被的縫製日期

什麼時候縫喜被,舊時,各地的風俗不盡相同。比如說,有些地方,當閨女到了當嫁的年齡後,不管有沒有婆家,父母就開始為閨女準備嫁妝了。有的地方要等閨女有了婆家後才開始準備嫁妝。有的甚至要等男方定了結婚的日子,才置辦嫁妝。因此,各地縫製喜被日期的講究就不太相同。

我國民間縫喜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選農曆逢雙的日子,忌單日子。一般動工後,一天內要完成,不可過夜。

對於準備時間比較充裕的喜被縫製來說,民間有兩種比較講究的風俗。一是擇吉日縫喜被,挑選到哪個日子就是哪個日子。二是不選日子,按傳統慣例,一般認為一年之中最好的日子是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寓意未來的夫婿出人頭地,前程似錦。如果錯過這個日子,一般來說,民間認為農曆的二月和八月的雙日是最好的月份和日子。

還有的地方,除了講究農曆的雙日子外,還講究天氣。人們認為縫喜被要天氣晴朗,寓意將來夫妻生活愉快幸福。

4、縫喜被人選的講究

哪些人能給閨女縫喜被,不同地方,說法也不太一樣。比較普遍的說法,一般由親娘縫喜被最好,因此,舊時,大多數地方由娘給閨女縫喜被。其次才是嫂子、姑娘和姨媽等親人。

也有一些地方請人縫喜被,這些地方的對所請之人的條件就比較講究。一是要請女人中的「全福人」,也就是父母、公婆、丈夫、兒女要齊全。二是三年內家裡沒有辦過喪事,三年內沒有給人縫製過壽服。

5、縫喜被時的講究

縫喜被時要用紅線,整床喜被要一根線縫到頭,寓意夫妻到頭,也有說是千裡姻緣一線牽。縫喜被的線中間不能打結,如果中間打結,就意味著以後夫妻生活中會經常吵架,有心結。線在縫喜被過程中不能斷,以為不吉利。因此,縫喜被的人要在下針前,反覆檢查線,並留足線。

有很多地方在縫喜被時,要在被頭留一個口子,要在四寸長以上,現在是十公分以上。其寓意在民間有多種說法。一是說閨女到了婆家能開口說話,也就是在家庭中有話語權。二是說留口子寓意是早生貴子。三是留口子到婆家由新娘縫好,是為了顯示新娘的針線工夫。如此等等。一般來說,喜被留下的口子,在新婚的第二天,由新娘親手縫上。

有的地方則既留口子,也要縫被時放入「五子」,不同地方「五子」的說法不一樣,比如,有的地方放入 葵花籽、西瓜籽、芝麻、花生、杏仁。

我國民間之所以特別講究縫喜被,主要是被子諧音「輩子」,閨女出家是一輩子的事,自然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和祝願。

相關焦點

  • 農村嫁閨女縫喜被,為什麼要在喜被一角留個口子?
    農村嫁閨女縫喜被,為什麼要在喜被一角留個口子?通常是在被子裡塞上棗,百合,蓮子等,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貴子。同時也是考驗一下新娘的手工活咋樣。農村嫁閨女,縫喜被的講究農村嫁閨女縫喜被講究還挺多,首先要請村裡邊的「全人」,就是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全乎人來縫製喜被。再就是縫喜被的人要在三年之內沒穿過喪服,意在身上有喜氣。縫喜被的長輩在縫喜被時,一定要選在雙月雙日,寓意夫妻成雙,縫喜被時要先縫四周,寓意「同心圓」,再從中間縫,寓意「一心一意」。
  • 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為什麼?
    農村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為什麼?雖然有人說「城市套路深,我想回農村」,但是在農村裡做事情是有很多講究的,甚至比城裡要講究的多。就拿農村訪客隨禮來說,同樣是送禮,有人送禮送的皆大歡喜、全家高興;但是還有人送禮,讓客人是比較尷尬,苦笑不得。
  • 農村有句俗語:「宅子出現3喜,家中人才輩出」,這是說的哪3喜
    農村文化中,最多的體現就是農村流傳的老話俗語了。農村的老話俗語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這些俗語中,有些是有著道理的,但是也有一些完全是迷信。但是既然可以流傳至今,那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今天我們來說農村的一句俗語,叫做「宅子出現3喜,家中人才輩出」,那麼這3喜都是什麼呢?
  • 農村宴席隨禮講究多,「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該看看
    一進了臘月,農村的宴席也多了起來,我們不管是參加什麼宴席,隨禮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你知道嗎,宴席的不同,隨禮的講究也不同,比如今天要說的那句老話「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那麼喜宴、壽宴和喪宴隨禮時都有哪些講究呢?讓我們來看一看!1、喜不送傘在農村一到了臘月,結婚的喜事也越來越多,碰到好日子時,小小的一個村子裡就有四五家結婚的。
  • 老早閨女出門男娃子喜期規矩歹呢
    最近我參加的婚慶活動較多,禮儀較為簡單,車子接車子送的,男方女方找個好點的落地辦個幾十甚至上百桌酒席講排場,拉風一下就結束了。老早可不是這樣的,七折騰八擺呼地,有的搞呢。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南京江浦農村,閨女在未出嫁之前叫女娃、閨女、姑娘、丫頭,嫁出門了就會改口叫某某家的媳婦,出門就是出嫁了,男娃子的婚事稱作喜期。
  • 俗語:五喜不請自來,家中能人輩出,哪五喜?老祖宗的話有何講究
    一喜是烏龜進門,鎮宅化煞。 二喜是蝙蝠入宅,福氣臨門。 四喜是土狗進家門,護家防賊人。
  • 王末已|喜面
    農村裡生娃都要吃喜面,有的吃二九面,有的吃滿月面。鄉裡鄉親的生個娃是喜事,街坊們都會去瞧。早些年,不論生活再難再苦,都會端一碗滿滿冒尖的白面,鄉親們實在,那隆起的尖比平平的一碗麵還多,或端一盤子,上面擱兩塊豆腐。看了孩子,再給一毛的看錢。主家收了面和豆腐,會在碗裡或盤裡放上點鹽表示感謝,也寓意著願大家的生活就象這鹽一樣有滋有味。
  • 「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這是很多地方的風俗習慣,我知道的河北、東北和山東都有這個風俗習慣。六十六是中國老人最講究的大壽,這天不論兒女走多遠,都會回家給父母祝壽。女兒照例也要割上「一刀肉」,這刀肉叫「歸娘肉」,寓意女兒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這天要歸還給娘。一般六十六的這刀肉,都是閨女給媽的,好像父親祝壽這刀肉是可有可無的。
  • 農村俗語「五喜不請自來,家中能人輩出」,具體是說哪「五喜」?
    在這篇文章,筆者要給大家帶來的話題是——農村俗語「五喜不請自來,家中能人輩出」,具體是說哪「五喜」?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比較「講究」的國家,這個「講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對一些事情總會有些說法,比如民俗就是其中的代表。
  • 農村的6句俗話,看著怪簡單,道理卻很深
    然而,農民們又切切實實地體驗著生活、感受著世態炎涼;所以他們總結的人生經驗,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今天喜哥給大家分享一下,農村的6句俗話,看著怪簡單,道理卻很深。這6句俗話是:飯前不馴子,睡前不訓妻,師徒不對坐,父子不同席,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
  • 農村俗語「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不管是生活在農村還是城市,人情往來是家家戶戶都避不開的一個話題,而與城市的朋友相比,農村相鄰之間的來往更加頻繁,農民對人情世故方面也更為看重。這幾年,農村的酒席名目越來越多,除了常見的紅白喜事,不少農民還會專門給老人祝壽,對於農民來說,每一個場合都不能忽視和遺漏,就算不能親自上門捧場,該準備的禮金和禮物無論如何也不能少。說到送禮,農村在這方面的講究還不少,比方說根據場合和親疏關係的不同,農村準備的禮物也會有所區別。
  • 小說 | 喜花(上)
    在那個假期,我在村子裡聽到最有趣的話題不外乎就是喜花了。在七八十年代的農村,村子裡不缺喜花這樣能幹的勞力。她開朗的性格不失為自己帶來了許多知足感,也為村民們帶來許多歡樂,同時,她也成為了村民們捕風捉影的話題;喜花她人長的非常漂亮,但時不時漫天飛舞的黃土,會用或多或少的時間將她豔麗的容貌淹埋起來許多。
  • 北宋時期的「天子娶兒媳,皇后嫁閨女」是怎麼回事?
    全文字數1583,圖片6張,閱讀時長約5分鐘 在北宋時期,朝野流傳著一句話「天子娶兒媳,皇后嫁閨女」,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句話裡的「天子」,指的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 《活著》《福貴》:嫁人就嫁二喜這樣的男人,忠厚善良知冷暖顧家
    劇中二喜與鳳霞天造地設的一對有情人,婚後夫妻恩愛幸福。二喜也深受觀眾喜愛,不少觀眾直呼,嫁人就要嫁二喜這樣的男人。福貴正在學人走路,滿倉帶著二喜就到了門口,剛好看個正著。二喜笑呵呵地說:「大叔,很多人都學我走路,你學得最像」,說著比了一個大拇指給福貴。進門落座後,二喜說:這人啊,有福就有禍,關鍵是讓自己快樂起來,這腿瘸了就瘸了嘛,有什麼大不了的,人家願意怎麼看就怎麼看,那人家長著眼睛,你還能不讓人看呀?
  • 農村民俗講究,婚禮前天去女方家「催裝」,要帶什麼禮?
    農村民俗婚禮講究確實多,其中結婚前一天,男方要正式去女方家裡「催裝」,該帶啥禮品?都有啥規矩,你知道嗎?正好阿兮閨女2個月前出嫁,經歷過這事,把家鄉的民俗講究同大家分享一下。結婚前一日催裝,在阿兮老家膠東農村又叫「送粉面」,是結婚前比較重要的一次民俗儀式。
  • 寮國姑娘嫁到湖南農村,父母來探親剛下汽車就愣了:這是誰家閨女
    因為拉近了,他還是有那麼遠,如果孩子需要支援,那麼就是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趕到,所以他們並不放心從小在自己羽翼下生長的小孩,到一個自己不可能夠到的地方,但是最後的現實往往是孩子遠嫁了。寮國姑娘嫁到湖南農村,父母來探親剛下汽車就愣了:這是誰家閨女。
  • 「弄璋之喜」「文定之喜」「於歸之喜」,是何意思?到底怎麼用?
    或典故、或哲思、或警示、或祝福,不同的字詞,都給人以有所得,有所感悟。 古人對於文字的考究,要超越今人很多。尤其是在那個以「禮儀」為治國之邦的商周時期,更是將禮儀文化發展到了極致。並衍生出很多美好的祝福詞,散見於《詩經》等作品。 「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文定之喜」「於歸之喜」,你知道到底是何意思嗎?
  • 在農村,人去世為什麼要燒七個七?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在農村親人去世後,有很多的講究,不僅要燒七個七,七七遍以後,還要燒百日,完了以後還要燒生日。其實不管是燒七個七,還是百日或生日,都只是寄託對親人的一種緬懷和思念的方式而已。我們都知道人有三魂七魄,所以活著的人都會為已故的親人,燒三年和七七。
  • 家裝鋪地磚,留縫和不留縫,人工一樣嗎?為什麼?如何計費?
    情況(一):裝修鋪貼地磚時留縫和不留縫鋪貼的人工費一樣嗎?這裡所說的裝修鋪貼地磚採取留縫鋪貼和無縫鋪貼所實際消耗的人工的費用是否一樣,那麼家居雜談給出的個人觀點就是我們家裡鋪地磚的時候,無縫鋪貼和留縫鋪貼的人工費是完全一用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中國人嫁閨女,為何用被子做嫁妝呢?背後寓意讓人敬佩
    我們國家嫁女兒,為何會有被子做嫁妝呢?背後的寓意真是讓人敬佩。如今生活在農村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在農村舉辦一個婚禮排面卻非常的大,並且舉辦的婚禮也是非常熱鬧的。我們都知道女性出嫁的講究也很多,因此也會準備各種各樣的東西作為嫁妝,就連睡覺的被子都是娘家準備的,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操作呢?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習俗,因此被子在婚姻當中象徵著一輩子的意思,所以當新婚夫妻一起蓋一個被子時,有北叫做合歡被。意思就是一輩子幸福美滿,所以這些都代表著父母對新人的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