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作為全世界著名的「吃貨」民族,中國人對美食有著無限嚮往。
近年來,吃播短視頻的興起,催生了以吃為業的「大胃王」。主播們看似狼吞虎咽地大吃大喝,甚至吃下數人份的食物,其中不乏通過剪輯、卡點等手段來掩蓋假吃的現象。
此前,一位視頻博主不小心上傳了一段沒有經過剪輯的吃播原片,徹底暴露了吃播的真相:
視頻裡,主播面無表情地在鏡頭前吃著油條包子和煎餅,邊吃邊順手拿起小碗吐了進去,然後把碗放到了鏡頭拍不到的地方。這樣咀嚼又吐出的動作,他重複了多次。
鏡頭前暴飲暴食、鏡頭外嘔吐不止,這既是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也是對食物的極大浪費。
「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
他強調,儘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8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決定成立工作專班,抓緊研究提出立法工作方案。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探究餐飲浪費這種陋習背後的原因,號召大家向舌尖上的浪費宣戰!
受訪專家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 羅雲波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何永清
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名譽會長 王瑞元
本文作者丨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 高嘉悅
本文編輯丨任琳賢 劉雲瑽
製圖丨王傅佳
一組數據讀懂:
「糧食浪費」到底多嚴重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都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部門通過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碟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舌尖上的浪費」現象有所改觀,特別是群眾反應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一些地方的餐飲浪費現象仍然存在,有的甚至非常嚴重。
「餐館裡經常看到一些人嫌棄菜品口味,一筷子都不動就全部倒掉。」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名譽會長王瑞元說,在我國,餐館、燒烤點、酒店、學校食堂、職工食堂等都是「浪費大戶」。
在這些地方,糧食、油料、蔬菜的進貨量和消耗巨大,浪費數量同樣巨大。比如,有些學生咬了一口的饅頭就扔掉了;有些職工套餐只吃了一半就被扔在一邊。
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機構對北京、上海、成都、拉薩4個城市366家餐館調研發現,餐飲業每餐人均食物浪費量為93克,浪費率達11.7%。
據測算,2015年,我國城市餐飲業僅餐桌上食物浪費量就高達1700萬~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5000萬人一年的食物總量。
另一項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這個數字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
食物浪費是全球通病
從全球來看,食物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1/3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每年13億噸。
如果這些糧食中有25%得以保留,就足以養活全世界8.7億的飢餓人口。而當下,全世界76億人口中至少還有8.2億面臨飢餓,相當於世界上每9人中就有1人挨餓。
美國《世界日報》2019年曾報導,全球浪費食物最嚴重的國家是美國,每年約有6000萬噸農產品遭丟棄。涉及到餐飲行業,「重新思考食物浪費」組織2018年的報告稱,美國餐館業每年會產生1140萬噸食物垃圾。
法國也一樣,法國政府公布的報告稱,每年法國因浪費食物損失2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378億元)。
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何永清說,法國傳統觀念中,人們把打包食物與「重數量、輕質量」的小餐館聯繫在一起,認為打包有失身份,所以習慣「要麼當場吃掉,要麼丟掉」。
餐飲浪費這種陋習怎麼來的?
專家們表示,國人餐飲浪費現象由來已久,從個人陋習到社會文化,都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問題。
「講排場」的待客陋習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雲波說,無論在家待客還是外出聚餐,國人點餐都習慣在賓客人數基礎上,多點幾道菜以表待客之道。若是客人把一桌菜吃得乾乾淨淨或有人沒吃飽,主人會覺得失了體面。
何永清補充說,一些商務聚餐為講究排場,「餐桌的繁華」程度被異化成「重要、熱情、地位」等符號,可事實上,人們只顧寒暄洽談,多數菜品吃不完。
合餐制的用餐習慣
羅雲波說,相比西方人,亞洲人普遍集體用餐,尤其是親朋之間一起聚餐。由於個人習慣、口味、飯量都不同,相比分餐制的吃多少拿多少,合餐制就很容易造成食物浪費。
隱性的製作浪費
何永清表示,廚房是隱性浪費源頭,很多烹飪食材只使用一部分,其餘難以利用的就直接扔掉了。
例如,餐廳為追求口感,只選用白菜芯進行烹飪;有的菜品為了品相,將瓜果雕刻或製成鏤空,菜好看了,但大多不會吃;粵菜裡的吊湯,一般用雞、鴨肉等熬煮,但最後只取鮮美的湯汁,裡面很多能吃的食材被丟棄。
行業不制止浪費
「我們點這些菜夠吃嗎?」 羅雲波說,面對食客的問題,很多餐飲企業為了營收,會默許甚至暗示顧客多點餐,即便食客吃不了也不加制止。雖然近年來有餐廳推出「浪費食物超出一定分量加扣餐費」的措施,但落實不嚴,起不到約束作用。
近日聯合國研究報告顯示,世界可能瀕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去年以來,蝗災讓很多農業大國遭受糧食危機。今年又遇上新冠疫情,生產受阻。據估算,今年將新增1.3億飢餓人口。
「餐飲浪費看似事小,實則是件大事。」羅雲波說,民以食為天,個人的糧食浪費最終會威脅到國家糧食安全,關係到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雖然我國口糧自給自足,但並非高枕無憂,某些糧食仍需大量進口,比如大豆是我國食用油榨取的主要原料,每年要從國外進口8000萬噸,佔全國大豆總用量的15%~20%。但餐飲業烹調用油浪費十分嚴重,每道菜都是油汪汪的,有些菜甚至要澆兩三道油。
此外,食物浪費背後還反映出暴飲暴食問題,進而增加了肥胖及重油重鹽導致的慢病風險等,醫療負擔將更加嚴重。
「一人食」「小份菜」成新食尚
專家們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時號召大家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我國政府絞盡腦汁保障糧食安全,保證14億人口有足夠的食物供應,每一個國人也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富足」。勤儉節約應成為新時代新食尚。
為響應餐飲節約的號召,8月12日以來,全國各地多個餐飲、烹飪協會相繼發出倡議,並行動起來。比如:
世界中餐業聯合會倡導推出半份菜、小份菜;
北京餐飲行業協會倡議不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
武漢餐飲協會推行「N-1」(即10位進餐客人點9人的菜)點餐模式等。
多家餐企相繼做出改善,從菜品製作、點餐及廚餘垃圾處理等多個環節避免浪費。
1
羅雲波建議,制止餐飲浪費應納入到餐飲生產、加工、服務全過程。例如,提高水、電、煤、氣等使用效率,減少廚餘垃圾,對於耗能少、廚餘垃圾少的企業,可提供補貼和獎勵。廚師隊伍可從減少原材料採購和備料浪費等方面改善。
2
何永清建議,應把文明健康科學的消費方式與消除餐飲浪費結合起來。政府要考慮健全相關法律制度,遏制浪費行為。「把吃飯目的從滿足欲望轉變為健康地活著,將會減少很多浪費。」
例如,對餐飲消費中的奢侈消費徵收高額稅,對浪費較多的自助餐、自助火鍋按浪費重量處罰等。媒體也要對餐飲浪費多進行批評曝光,形成輿論壓力,積極營造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3
王瑞元建議,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行動起來,杜絕餐飲浪費。一方面外出就餐時,自覺抵制浪費,根據人數可適量少點一兩道菜,不足時再加;儘量少點製作複雜、耗時用料多的菜餚;吃不完可以打包帶走,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另一方面倡導大家多回家吃飯。餐飲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把勤儉節約的美德貫穿始終;逛超市多次少買,新鮮時蔬買3天左右的用量即可,不要囤積;做菜時可以根據人數,適當少做少買;注意清淡飲食,食材搭配,少用油鹽,少用烤、煎、炸的烹飪方式,多用蒸、煮、燉。此外,點外賣時要注意綠色消費,儘量少點外賣包裝用料繁複的食物,自備餐具,減少包裝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