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時冉):22日,中國反食品浪費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聚焦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的突出問題,以餐飲環節為切入點,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建立長效機制破解「舌尖上的浪費」,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
近年來,中央「八項規定」及一系列厲行節約舉措,讓「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改觀,特別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公款餐飲浪費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但食品浪費問題在我國依然存在。數據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敲響糧食安全警鐘。制定一部專門法律制止餐飲浪費必要性凸顯。
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專班成員袁傑表示,制定反食品浪費法旨在通過立法,建立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長效機制:「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將近年來我國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規定,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有利於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的引領和規範作用,為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為準則。」
放眼全球,立法制止食品浪費已經成為很多國家不約而同的行動。歐盟、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等都制定了專門法律反對食品浪費。
如何結合中國實際,構建起切實管用的制度安排?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專班成員宋芳介紹,鑑於餐飲浪費涉及食用、銷售、加工、儲運、收穫等多個環節,我國擬通過反食品浪費法和糧食安全保障法等相關立法相結合的辦法,統籌推進位止食品浪費的制度建設。「制定反食品浪費法,主要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糧食安全保障法對糧食生產加工、儲存流通等環節的節糧減損作出規範。反食品浪費法與糧食安全保障法角度有所不同,各有側重,二者並行不悖,我們將認真做好法律之間的銜接。」
此次提請審議的反食品浪費法草案共32條,對食品、食品浪費定義、監管措施、法律責任等做了規定。草案明確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建立反食品浪費監督檢查機制;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向社會公布反食品浪費工作情況。
對於大型宴請、食堂就餐等反食品浪費的薄弱環節,草案明確了食品經營者、聚餐活動組織者等各類主體的責任。
2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許安標在做草案說明時說:「堅持約束與倡導相結合,約束公務用餐,規範餐飲服務提供者和餐飲外賣平臺的餐飲服務行為,加強單位食堂、學校食堂、校外供餐單位管理,明確旅遊經營者、食品經營者責任,倡導個人和家庭形成科學健康、物盡其用、防止浪費的良好習慣和生活方式。」
草案多項規定引人關注:比如,餐飲服務提供者要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規格選擇,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廚餘垃圾處理費。餐飲外賣平臺應當以顯著方式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在確保食品安全前提下,可以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打折銷售或者予以捐贈。婚喪嫁娶、朋友聚會、家庭聚餐等活動的組織者、參加者科學適度點餐,文明、健康用餐……
值得一提的是,草案為近年來網絡上出現的各類「吃播」劃定了紅線,明確「禁止製作、發布、傳播宣揚量大多吃、暴飲暴食等食品浪費的節目或者音視頻信息。」拒不整改或情節嚴重的,將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一部國家立法能否管好「百姓餐桌」? 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立法工作專班成員李輝表示:「國家層面立法主要是對共性、原則性、普遍性的問題作出規定,各地方可以緊密結合地方實際,突出地方立法特色,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本地方反食品浪費的具體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