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餐飲浪費是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方面。
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讓中華傳統的節約美德成為深入人心的理念,並轉化為人們的具體行動,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多次強調要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落實一系列有力的整治舉措,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正在形成。但一些地方餐飲浪費現象仍然存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必須制定實施更有力的舉措,推動全社會深入推進位止餐飲浪費工作。
杜絕餐飲浪費的必要性
首先,杜絕餐飲浪費是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優良傳統的必然要求。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深深地根植於中華民族的思想觀念之中。鋪張浪費之風脫離我國基本國情,背離優秀傳統文化,敗壞社會風氣。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中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口糧。驚人的餐飲浪費現象背後存在重虛榮、講攀比的「面子文化」,也有著忽視環境和資源的不當認識,盲目跟風的從眾心理,等等。習近平總書記此次特別引用古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來表明食物的來之不易。這說明節儉思想是我國的傳統美德。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和精神永遠不能丟。當此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光榮的歷史使命、宏偉的奮鬥目標、複雜的內外環境,都需要我們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其次,杜絕餐飲浪費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重要方面。食物浪費不僅意味著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等的無效消耗,而且伴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浪費的食物作為垃圾混入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系統中,需要被焚燒或填埋。如果直接焚燒處置,由於食物垃圾的含水量高達90%左右,熱值為2100-3100kJ/kg,與其他垃圾一起燃燒不但不能滿足垃圾焚燒發電的熱量需求,而且會產生有毒物質二惡英。如果進行填埋處置,食物垃圾中的油脂會堵塞填埋場的塞礫石層,導致內部滲濾液的淋濾效果不佳,並增加垃圾填埋場的含水量,嚴重的還會導致地下水汙染。同時,廚房垃圾中的大量油脂和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沼氣,高溫時極易燃燒和爆炸,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構建長效餐飲節約機制
杜絕浪費行為,既要從制度層面加強立法,建立長效機制,也要在執行層面採取有力、有效的監管措施,進行監督檢查和懲戒。既要有剛性的約束,又應注重宣傳,加強引導,營造氛圍,不斷培養健康、理性的飲食習慣,培育現代餐桌文明。
首先,加強宣傳教育,遏制不良浪費風氣。雖然公款消費的奢靡之風已經得到遏制,但是在生活中還普遍存在鋪張浪費現象。要開展多種形式的餐飲節約宣傳,針對不同群體,在學校、單位、社區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戒奢克儉優良傳統,引導人們踐行綠色生活、抵制餐飲浪費。社交平臺尤其應加強內容審核,堅決抵制不良風氣的傳播,重塑網絡餐飲節約新風氣。
其次,黨員模範帶頭,養成節約習慣。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幹部。整治浪費之風,養成節約美德,黨政機關、黨員幹部示範帶頭,更有說服力、感召力。黨員在生活中應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踐行「光碟行動」。一方面在外出就餐時,自覺抵制浪費,根據人數適量點菜,不夠再加;另一方面少點製作複雜、費工費時的菜餚,避免做菜時浪費,同時如有剩菜應主動打包帶走,杜絕一切餐飲浪費的現象。只有黨員帶頭節約,才能在社會中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
最後,加強餐飲行業引導,提醒客人適度消費。餐飲行業要建立節儉消費提醒提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張貼節約標識,貫徹節約用餐、文明用餐標準,鼓勵顧客點半份菜,及時提醒顧客就餐完畢時將剩餘飯菜打包帶走,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消除中國式「剩宴」,最大限度減少餐飲浪費。餐飲行業在提供餐飲服務時,既要尊重客戶的用餐需求,又要倡導綠色的消費模式,引導顧客理性點餐,合理消費。
節約美德的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讓中華傳統的節約美德成為深入人心的理念,並轉化為人們的具體行動,需要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中國是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如果人人都躬行節儉,讓節儉節約成為一種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習慣和修養,那將形成強大的力量,積累巨大的財富。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連結:http://dzb.whb.cn/2020-08-19/12/detail-69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