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封印」了2019-2020雪季,使國內滑雪產業陷入巨虧。這一因「冬奧紅利」而迅速擴張的產業,如何熬過生死危局?
文 | 李斯洋
編輯 | 餘樂
「今年的雪下得又多又好,但老天爺賞的福利全被疫情毀了。」崇禮萬龍滑雪場董事長羅力向《財經》記者感嘆,對戶外雪場而言,錯過一個冬天,意味著錯過一整年的收入。
按他的測算,正常情況下,萬龍滑雪場春節期間的日客流量較節前5000-6000人有望再增三成,但疫情的襲來打亂了這一切。1月27日,萬龍滑雪場停業,一個月後的2月26日,雪場開始復工,但直到現在,每天來雪場的區區100人。經此一番折騰,萬龍滑雪場一共損失了1.5個億。
雪場「扎堆」的崇禮位於河北張家口市,是2022年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的主辦地,集結著國內最優質的滑雪資源,但卻被新冠病毒「封印」起來,所有七家雪場都蒙受巨額虧損,牽動1.5-2萬人的雪場就業和超過5萬人的相關產業就業。
同樣,位於吉林的萬科(000002.SZ,02202.HK)松花湖滑雪場也在經歷著疫情的考驗。萬科冰雪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財經》,今年疫情停業的這段時間正是往年客流最旺的時候,在停業之前,松花湖滑雪場的經營數據比往年同期要多。目前雪場於2月25日復工,但只針對吉林省內的遊客有限開放。
滑雪產業因極強的季節經營特性,成為新冠疫情的「重災區」。從1月24日除夕開始,全國的雪場陸續停擺,高山滑雪世界盃、X Games崇禮冬季賽、全國第十四屆冬季運動會等頂級賽事全部被迫宣告延期。
2022北京冬奧會為國內的滑雪產業創造了巨大的紅利窗口,雪場、裝備、教學、配套服務等滑雪產業供給端呈現爆發式增長,滑雪消費者人數和消費量也在節節攀升。正當全行業滿懷期待準備迎來2019-2020雪季「豐收年」時,一場新冠疫情卻把他們直接逼到資金鍊斷裂的懸崖邊。
「冬奧紅利」遇「雪崩」
儘管客流量少了九成多,羅力依然堅持打開造雪機,給寥寥無幾的客人提供與往常相同的雪場體驗。在他看來,只要能留住這些來之不易的雪友,也算是勝利。
作為一項小眾運動,為培育消費市場,整個滑雪行業都在發力,即將到來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便是最大的支點。
「自從2015年申奧成功以來,滑雪產業呈爆發式發展,整體實現每年20%的增長。」北京滑雪協會副主席、《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9)》(下稱「白皮書」)作者伍斌告訴《財經》記者。
2018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大力推廣普及群眾性冰雪運動,讓滑雪這項小眾運動迅速擴張。
「滑雪並不是一個便宜的運動。」羅力介紹,為降低滑雪的門檻,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滑雪運動中來,萬龍滑雪場於2019年11月18日聯合亞布力、北大壺、絲綢之路和鰲山四家雪場,推出「2022聯滑卡」,使得平日裡的客流量激增1000多人/日。「在1月28日疫情停業前,雪場營收已達到1.2個億,滑雪人數增長30%,酒店營收增長34%。」
「冰雪熱」引來各大地產商的入局。2017年,萬科成立滑雪事業部,旗下已有吉林松花湖,北京石京龍與北京西山滑雪場。年報顯示,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末因疫情影響暫停營業前,以上三個冰雪項目累計接待滑雪遊客39萬人次。萬科松花湖與萬龍、萬達長白山三家滑雪場常年佔據客流前三甲,被圈內稱為「三萬」。
在「冬奧紅利」的強勢帶動下,不僅滑雪場地,包括滑雪裝備、教學、配套服務等均呈快速增長。白皮書顯示,2019年國內雪場新增28家,包括5家室內雪場,總數達到770家,增幅3.77%。雪場的滑雪人次增至2090萬,同比增幅6.09%。滑雪愛好者比例有所上升。2019年,滑雪者在國內雪場的人均滑雪次數由2018年的1.49次上升為1.60次。
滑雪教練徐博聞有著切身感受,「今年春節前,學習滑雪的人氣特別火爆,報名的定金都排到了兩個月以後。我們這些教練對這個雪季非常看好。」
源源不斷的滑雪客,近年來催生出崇禮的一項新業態——滑雪租房,每到雪季會有專門的中介或房東提供租房服務。滑雪發燒友或滑雪教練常常花1.5~2萬元租滿整個雪季,普通愛好者也會租住數日至數十日。
同樣,滑雪裝備業也在春節前迎來銷量增長。在賴剛主營的冷山雪具裡,消費者們提前採購春節滑雪的裝備,不少款式已賣斷貨。賴剛向《財經》記者介紹,冷山雪具總計27家門店,在上一個雪季的營收增長20%,達到9000萬,「如果沒有疫情,預計這個雪季的營收將會更多。」
為了給滑雪愛好者們營造線上社區的氛圍,2015年,賴剛在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潮之際拿到融資成立GoSki,目前已經達到80萬註冊用戶。媒體出身的他在GoSki上傳了大量內容產品以推廣滑雪文化。
「整個滑雪行業春節前都非常看好2019-2020雪季的市場表現,花了大手筆蓄力。」多名業內人士向《財經》感慨,然而悲壯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一切都被新冠疫情打斷。
「下個雪季到來前,基本沒有機會再補救了。」賴剛無奈稱,我們的大部分冬奧或冰雪主題的合作項目被迫停掉,雪具零售即便在雪季前走了一大批提前量,依然虧損20%左右。
徐博聞也迎來了學生們的「退課潮」,他調侃道,「除夕夜不但沒收到紅包,還發了很多大紅包,都是退課的錢。」 據介紹,不少滑雪教練們這幾個月基本斷了經濟來源。
對於雪場來說,打擊無疑更加沉重。伍斌預測,如果將雪場和周邊食宿配套等算在一起,全國雪場的損失將超過80個億。
羅力坦言,萬龍滑雪場已連續虧損17年,每年要付本息9000多萬,需要收入2.6個億才能夠現金流持平。「春節之前我們已經收入了1.2億,原本想著春節再收1.5個億,打個翻身仗實現扭虧為盈。但萬萬沒想到造化弄人,虧空更大了。」
「一季三閒」的尷尬
「無法四季經營,這是全世界雪場的先天缺陷。」伍斌認為,新冠疫情給整個滑雪行業帶來反思:過度依賴雪季的收入,長期「一季養三季」的風險非常大。
目前國內八成以上的雪場在夏季處於休業狀態,只有少數開展夏季經營。對於雪場這類重資產項目而言,夏季反季節運營一向是短板。「不會豐富自己的產品線、不知如何續客、沒有專業的員工做經營、不引入智慧化手段等都是雪場夏季經營需要面對的問題。」伍斌表示。
雪場的夏季經營,自然條件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國外,知名滑雪勝地(美國範爾、加拿大惠斯勒、法國霞慕尼等滑雪場)的夏季景色依然出彩,既可開展高爾夫、山地自行車、滑索、徒步、纜車觀光、滑翔傘等經營項目,也可組織音樂節、電影節、美食節等活動。
這些地方在非雪季接待的遊客人次不低於雪季。例如,加拿大惠斯勒滑雪場官方網站及年報顯示,夏季的遊客數量已經超過了冬季滑雪的遊客數量。
不過,儘管夏季遊客人次數佔6成,夏季人均花費卻遠小於冬季,惠斯勒滑雪場的夏季營收只佔全年的15%,只能說是對雪場整體運營形成一定的補充。
國內也有不少雪場嘗試全季經營,如北京漁陽滑雪場的山地高爾夫和音樂節,重慶金佛山滑雪場的纜車旅遊,吉林北大湖、萬達長白山、黑龍江亞布力等滑雪場的山地越野運動、觀光項目等。但總體而言,夏季營收同樣非常有限。
對於夏季景色平平的河北崇禮,各大雪場將夏季經營發力點放在了營地教育上。例如太舞滑雪場通過成立自然學校,設計和引進課程,將雪道變為營地教育場所。據太舞旅遊度假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文茜介紹,2018年太舞滑雪小鎮夏天客流量達到近15萬人次,與2017-2018雪季客流量持平。
萬龍滑雪場也選擇了營地教育,收穫些許效果。但羅力表示,因為我們這邊沒有水面,夏季風景平平,從實際效果來看,夏天的收入杯水車薪。
「雪場的夏季經營除了開源,也要節流。」伍斌介紹,目前國內大部分雪場的夏天經營只是單純為維持團隊穩定,應該採取更多智能化的手段去替代部分人力成本,如自助預約、自動取票、自助入園等,同時也提升了客戶的體驗。
如何度過眼下危局?
復工一個多月下來,萬龍滑雪場依然入不敷出,羅力得到了張家口崇禮區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幫扶。
為穩定中小微企業信貸資金,緩解資金流壓力,張家口市政府2月3日印發《張家口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十項措施》。作為張家口的明星產業,銀行不僅將萬龍滑雪場的本息延後,降低利率,還增加了新貸款。
伍斌認為,對銀行來講,雪場的資產看得見摸得著,放貸的風險相對較低。更關鍵的是,「冬奧紅利」尚未褪去,滑雪產業仍處於上升通道裡,對雪場未來的預期相對樂觀。
「我們有把握經營到五一假期,隨著客流逐漸增加,希望能夠彌補一部分損失。」羅力希望能夠將萬龍打造為全國營業時間最長的雪場。
為了紓困,滑雪企業間也通過締結產業聯盟的方式共享信息和資源。金雪花滑雪產業聯盟秘書長徐麗晶告訴《財經》記者,我們將針對此次疫情對產業帶來的影響,為會員單位提供投融資指導和人員培訓,並組織滑雪產業大會。
而對於個體從業者而言,宅在家裡的徐博聞也沒閒著,加入到在線教育的大軍之中,與視頻平臺優酷合作上線《大鬍子說單板》欄目,向觀眾介紹滑雪知識。「我做的課面向大眾,雖然和優酷有一些流量分成,但收入很少,基本算是義務推廣滑雪文化。不過我觀察到有不少滑雪教練已經開始通過製作定製的直播課程,拓寬收入來源來應對這段困難期。」徐博聞說。
「下一個雪季該是一個爆發期,大家憋了一年,一定會『報復性消費』。」徐博聞對下一個雪季的滑雪市場充滿期待。
不過,賴剛對下一個雪季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對於雪具產業來說,即便是下個雪季都恢復了,業內的信心也會受到一些的挫傷。以前跟著市場趨勢每年增長20~30%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受疫情影響,賴剛主營的冷山雪具虧損一兩千萬。他向《財經》介紹,現在我們不得不轉向收縮規模,以應對現金流危機。我們的價格運營會更精細化,整個團隊要找新的增長點。「冷山是做渠道的,疫情倒逼我們往上遊走,去孵化一些原創的品牌。」
「新冠疫情的影響終究是暫時的,但疫情教育了每一個人珍惜身體健康,注重體育鍛鍊。」伍斌認為,疫情結束後,一定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到這項充滿魅力的運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