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能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相聲藝術家並不多。當時,侯寶林馬三立和其他大師們已經沉默了,等待黑暗時期的過去。至於像馬季和唐傑忠等名將,主要精力不在相聲這個舞臺上,我就不詳細說了。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忍受的時刻。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批新興的相聲演員崛起了,姜昆李文華憑藉《如此照相》一炮走紅,而常寶華的《帽子工廠》也是同一類型的作品。很多優秀的相聲創作者,在經歷了沉寂期之後,把怒火發洩到了自己的創作上,用劍和矛回擊了特殊時期。
20世紀80年代是相聲真正的黃金時代。當時小品還沒有興起,娛樂形式主要是在電視舞臺上。相聲這種簡單快捷的文學形式成為藝術領域的輕騎兵,來自世界各地的相聲團體也出現優秀作品,產生了一大批真正的相聲大師。
其實真正享受時代紅利的是郭德綱這樣的商人。如果讓郭德綱回到20世紀80年代,他只會是一個末流的相聲藝術家,他甚至找不到炒作的平臺。那時候只有頂級相聲藝人才能上電視,報紙媒體也不會吹一個末流藝人的彩虹屁,更不會捧一個德不配位的商人。他們只有具備真正的能力,才能成為普通人支持的藝人,他們的作品才會被時代銘記。
活躍在80年代螢屏上的著名相聲藝術家,十大笑星是馬季、姜昆、李文華、趙炎、侯耀文、石富寬、高英培、郝愛民、師勝傑、常寶華,名氣跟實力不下於十大笑星的李金鬥陳湧泉,名氣不大但實力頂尖的王謙祥李增瑞,還有天津系的馬志明、謝天順、趙偉洲、高英培範振鈺、李伯祥杜國芝等,當他們去任何地方進行商業演出時,都很難買到票。
第一個提出打破大鍋飯自負盈虧」的楊振華,離開體制,承包了一個相聲團隊,走遍商演全國。他不僅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補貼,還每年上交國家幾萬元(80年代幾萬元等於現在幾千萬)。而楊振華先生則是摸著石頭過河,被原單位的人追著堵著,直到楊先生徹底失去市場,只能默默回到瀋陽,成為一個閉門謝客的個體藝人。
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相聲藝術家給今天活躍的相聲藝術家留下了無數的財富。電視媒體對新事物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經典作品不斷湧現,很多都是現在的相聲藝人直接使用的。在商業表演領域,國營藝術團和像楊振華先生這樣的先驅者已經進行了一切可能的探索。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這些經驗和教訓已經傳遞給了當今的藝術家。
有觀眾曾問常佩業先生「相聲現在面臨低谷,你怎麼看?」常先生回答說:「相聲沒有低谷,只是從原來的第一位跌下來。我們的相聲曾經太輝煌,曾經是人們的主要娛樂。但是,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相聲已經不那麼佔優勢了。但是好的相聲還是很受歡迎的。我們在任何地方演出,都能感受到大家的支持,所以沒有低谷。
說白了,上世紀80年代,一批優秀的相聲大師,是給現在那些所謂的宗師明星頂流賞飯的人。沒有他們不懈的努力,瘋狂的創造,各種各樣的市場探索,你甚至找不到炒作的地方。結果,一些商人為了自己的個人人設和錢包,把所有的前輩踩在腳下。這不是為了拯救相聲,而是為了拉低整個相聲行業,凸顯他們的矮小身材。用對立世界裡所有的黑料掩蓋自己道德淪喪的本來面目。
到目前為止,那些著名的相聲藝術家大多已經去世,或者已經轉移到其他領域繼續做出貢獻。姜昆轉入曲藝理論建設領域,馮鞏走上小品和影視舞臺,更多的人全力以赴培養弟子,為相聲界注入新的血液。比如馬氏相聲的傳人馬軍盛偉,李增瑞的弟子董建軍李丁,王謙祥的弟子劉金霏是非常傑出的青年相聲演員,他們未必能重現80年代相聲的輝煌。但是,只要有這些認真講相聲的年輕人才,不在大街上胡亂炒作謾罵,相聲就不會成為劣等飯圈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