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活躍在舞臺上的相聲藝人,並不多

2021-01-17 娘娘聊娛樂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能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相聲藝術家並不多。當時,侯寶林馬三立和其他大師們已經沉默了,等待黑暗時期的過去。至於像馬季和唐傑忠等名將,主要精力不在相聲這個舞臺上,我就不詳細說了。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忍受的時刻。

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批新興的相聲演員崛起了,姜昆李文華憑藉《如此照相》一炮走紅,而常寶華的《帽子工廠》也是同一類型的作品。很多優秀的相聲創作者,在經歷了沉寂期之後,把怒火發洩到了自己的創作上,用劍和矛回擊了特殊時期。

20世紀80年代是相聲真正的黃金時代。當時小品還沒有興起,娛樂形式主要是在電視舞臺上。相聲這種簡單快捷的文學形式成為藝術領域的輕騎兵,來自世界各地的相聲團體也出現優秀作品,產生了一大批真正的相聲大師。

其實真正享受時代紅利的是郭德綱這樣的商人。如果讓郭德綱回到20世紀80年代,他只會是一個末流的相聲藝術家,他甚至找不到炒作的平臺。那時候只有頂級相聲藝人才能上電視,報紙媒體也不會吹一個末流藝人的彩虹屁,更不會捧一個德不配位的商人。他們只有具備真正的能力,才能成為普通人支持的藝人,他們的作品才會被時代銘記。

活躍在80年代螢屏上的著名相聲藝術家,十大笑星是馬季、姜昆、李文華、趙炎、侯耀文、石富寬、高英培、郝愛民、師勝傑、常寶華,名氣跟實力不下於十大笑星的李金鬥陳湧泉,名氣不大但實力頂尖的王謙祥李增瑞,還有天津系的馬志明、謝天順、趙偉洲、高英培範振鈺、李伯祥杜國芝等,當他們去任何地方進行商業演出時,都很難買到票。

第一個提出打破大鍋飯自負盈虧」的楊振華,離開體制,承包了一個相聲團隊,走遍商演全國。他不僅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補貼,還每年上交國家幾萬元(80年代幾萬元等於現在幾千萬)。而楊振華先生則是摸著石頭過河,被原單位的人追著堵著,直到楊先生徹底失去市場,只能默默回到瀋陽,成為一個閉門謝客的個體藝人。

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相聲藝術家給今天活躍的相聲藝術家留下了無數的財富。電視媒體對新事物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種經典作品不斷湧現,很多都是現在的相聲藝人直接使用的。在商業表演領域,國營藝術團和像楊振華先生這樣的先驅者已經進行了一切可能的探索。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這些經驗和教訓已經傳遞給了當今的藝術家。

有觀眾曾問常佩業先生「相聲現在面臨低谷,你怎麼看?」常先生回答說:「相聲沒有低谷,只是從原來的第一位跌下來。我們的相聲曾經太輝煌,曾經是人們的主要娛樂。但是,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相聲已經不那麼佔優勢了。但是好的相聲還是很受歡迎的。我們在任何地方演出,都能感受到大家的支持,所以沒有低谷。

說白了,上世紀80年代,一批優秀的相聲大師,是給現在那些所謂的宗師明星頂流賞飯的人。沒有他們不懈的努力,瘋狂的創造,各種各樣的市場探索,你甚至找不到炒作的地方。結果,一些商人為了自己的個人人設和錢包,把所有的前輩踩在腳下。這不是為了拯救相聲,而是為了拉低整個相聲行業,凸顯他們的矮小身材。用對立世界裡所有的黑料掩蓋自己道德淪喪的本來面目。

到目前為止,那些著名的相聲藝術家大多已經去世,或者已經轉移到其他領域繼續做出貢獻。姜昆轉入曲藝理論建設領域,馮鞏走上小品和影視舞臺,更多的人全力以赴培養弟子,為相聲界注入新的血液。比如馬氏相聲的傳人馬軍盛偉,李增瑞的弟子董建軍李丁,王謙祥的弟子劉金霏是非常傑出的青年相聲演員,他們未必能重現80年代相聲的輝煌。但是,只要有這些認真講相聲的年輕人才,不在大街上胡亂炒作謾罵,相聲就不會成為劣等飯圈遊戲。

相關焦點

  • 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生活是一個艱難的時期
    在後來被稱為「安全帽暴動」的事件中沒有死亡,但70多名學生和警察受傷。大眾甲殼蟲引起了美國汽車工業的變化美國汽車工業開發出了燃料效率更高的小型汽車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大眾甲殼蟲成為美國道路和車道上的常見景觀。近十年來,日本汽車,也就是小型汽車,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美國市場。
  • 你不知道的相聲起源,草根是怎麼走上舞臺的,竟然跟優伶有關
    相聲是中國的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國家 重要的一筆文化財富,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唐時期。有人會說,清末的天橋藝人才是真正創造了相聲藝術的人,這個說法在狹義上是正確的,朱紹文、張三祿等相聲藝人在北京天橋開始說相聲,自打那時候起,相聲藝術便逐漸接近人民大眾。
  • 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鼎盛時期,香港電影在90年代消失
    經過20世紀70、80年代的鼎盛時期,香港電影在90年代消失,大部分香港電影變成了為觀眾帶來快樂的「商品」。在這種華麗的氛圍下,沒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導演。為了獲得投資,必須按照「煤炭公司總經理們」的想法進行拍攝,而這些大膽的革新想法很難實現。要想使作品具有藝術性,最好是自己設立電影公司。不是想當「匠人」,而是想當導演的香港電影人就是這麼想的。
  • 20世紀70年代當日本經濟迅速增長時期美國對其進行了301調查
    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國內有些人以本國成就為傲,甚至可以說達到傲慢的邊緣,他們亦因為外國人忌妒性的批評而感到不安;有人則嘆息舊日生活方式的消逝,他們擔心年輕一代已經失去老一輩鍥而不捨的責任感;亦有人主張日本應更開放,應更容忍不同事物,男女應更平等。
  • 當年說相聲的外國人 被姜昆一手捧紅的大山 為什麼從舞臺上消失
    當年說相聲的外國人,被姜昆一手捧紅的大山;為什麼從舞臺上消失 在最近這幾年,文化自信一直縈繞在我們的耳邊,中國是否也試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推向世界,相信大家一定對那個說的漢語很好的加拿大人大山印象非常深刻吧,當時在春晚的舞臺上,曾經表演過相聲,但是如今為什麼卻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呢?
  • 我們的《草原》:20世紀70年代,雪融春歸
    世紀70年代,是極其不平靜的十年。國際、國內形勢有喜有憂,《草原》文學期刊也歷經曲折和艱難,從兩次改刊到最終恢復《草原》,這一時期,《草原》依然堅守著為內蒙古培養文藝人才的初心,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草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邁入新時期的嶄新發展階段。1971年8月,被下放到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各團連勞動改造的《草原》編輯部的編輯們返回呼和浩特市,參加「人防工程」勞動。
  • 被相聲輩分困擾的相聲名家那麼多,相聲界的輩分枷鎖何日可去?
    清末相聲誕生之初,相聲原本是老北京天橋下的撂地餬口營生;新中國成立之初,相聲是各地曲藝文工團進行慰問演出時的主要節目;上世紀70-80年代隨著家庭電視機的普及,相聲開始從小劇場登上電視熒幕;90年代之後,隨著小品的崛起,相聲沒落撤回小劇場;2000年之後,德雲社的小劇場相聲變得越來越火爆,登陸體育館開相聲商演之先河。
  • 20世紀70年代的陝西,舊照片中的記憶
    20世紀70年代的陝西,舊照片中的記憶 20世紀代的陝西,舊照片中的記憶。
  • 回看20世紀20年代
    東塔機場100年前的20世紀20年代堪稱人類生活史上最多彩的年代!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科技領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一戰結束後,大眾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一些新奇的科技發明逐漸走進日常的生活。在歐美,1920年起的10年,被稱為「咆哮的年代」,一戰之後,汽車、電影、飛行器、無線電等等很多在戰爭歲月生成的科技成果一下子敲開了普通人的房門,奔騰的生活節奏給每個人以越來越不真實的新奇與迷茫。
  • 相聲界輩分趣聞:八零後文字輩藝人各有奇葩
    問題是姜寶林的師承在同行爭議極大,姜寶林早年是跟著李潔塵學藝,而且在茶館說相聲也是以李潔塵徒弟名義。李潔塵是快嘴李伯祥的父親,寶字輩藝人,那麼自稱是他徒弟的姜寶林理論上就應該是文字輩。謝金雖然是寶字輩藝人謝天順的兒子,但在相聲行業來說,你沒有師承那就不能算輩分,無論你父親輩分多高都沒用,比如馬東在相聲界就沒有輩分。但謝金加入德雲社之後,在郭班主的主持下,莫名其妙的代拉師弟拜入了王世臣門下,操作人是李文山。
  •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伊拉克最著名的足球明星之一納德姆...
    【前伊拉克足球明星死於新冠】伊拉克衛生官員周六稱,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伊拉克最著名的足球明星之一納德姆·沙克爾(Nadhim Shaker)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爾比勒死於新冠肺炎。現年63歲的沙克爾是伊拉克足球史上最有天賦的後衛之一,也是前伊拉克國家隊教練。他於周五在當地一家醫院去世。
  • 唐山小山兒大世界在19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創造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三個字被擋住一半,好可憐小山兒在清光緒年間被稱作小南山,小山是大城山南部的餘脈,方圓三四百米,成龜背狀的一個小山丘。那幾十年的小山兒大世界與北京天橋、天津三不管、上海大世界並稱中國的四大娛樂發祥地,作為一個成名的藝人你必須在這四個地方撂過場子、演過藝,否則你就絕對不敢自稱一位有名有腕的藝人。在郭德綱的相聲裡也多次提到過在老藝人的圈裡都非常重視唐山的小山兒大世界。在那個年代,小山大世界也好比一個藝術天堂吧。
  • 相聲70年前遇危機,老捨出手相助,還看出這圈子最大問題是不團結
    縱觀清末以後四十餘年間,從京城禁演的危機中被拯救,發展到三四十年代越來越旺的紅火程度,「德壽寶文」幾代優秀相聲藝人功不可沒,萬人迷、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等人的名字,將被相聲界永遠銘記。但是到了新中國,傳統相聲遇到了新時代。
  • 洋人大山,一個正經入了相聲譜系的中國女婿
    洋人大山,本名馬克·亨利·羅斯韋爾(Mark Henry Rowswell),他之前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叫路世偉。大山是他第一次在央視元旦晚會上,小品裡面的角色名字,但後來這名字比他人傳播的更廣,所以乾脆就叫大山了。
  • 同為相聲大師,馬三立與侯寶林誰為相聲做的貢獻更大呢?
    他是第一個穿西裝打領帶上臺演出的,他是第一個把英語加入到相聲表演中的,他是第一個以學唱為主表演相聲的,他也是第一個能夠在園子裡攢底的相聲演員。馬三立雖然是相聲界中學歷最高的,但他並不是一個新派人物,他一生都選擇了對傳統相聲的堅守與傳承。2001年,在告別演出的舞臺上,他才向臺下的熱情的觀眾們問了一句藏在心中70多年的話,「大家這麼熱情,我值嗎?」
  • 科幻電影的盛世:20世紀70年代就是一場完美風暴
    以喬治·盧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為首的「新一代電影人」當然毫不避諱地談論引起他們那一代人共鳴的影響因子,但他們更願意自豪地稱自己是處在一個「怪才」的世界。科幻這一文學類型在20世紀60年代已經走向了一些奇妙怪異的方向,有時它似乎引領了青年文化的走向。
  • 上個世紀70年代,蘇聯的軍事實力如何?
    70年代是蘇聯軍事實力處於鼎盛的時期,也是美蘇爭霸的關鍵時期,蘇聯的陸軍人數和裝備要遠遠的超過美國,70年代之後美蘇爭霸中,蘇聯逐漸漸處於下風。蘇聯為什麼能夠在70年代,軍事實力一舉超越美國呢。蘇聯的飛行員蘇聯人也不甘落後,在各種武器裝備上全面追趕美國。通過幾十年的軍備擴張,到了70年代 ,由於世界原油價格的上升,蘇聯憑藉著高加索地區的大量油田,經濟實力迅速攀升。
  • 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會怎樣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會怎樣?中南半島一,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那泰國、緬甸這兩個中南半島的大國就算沒被越南以強大軍事力量徵服吞併,也可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成為越南的附庸
  • 「時尚人物」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名模蘇西·帕克
    蘇西·帕克(Suzy Parker,1932年10月28日-2003年5月3日)是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模特兼演員。蘇西·帕克是戰後公認的著名模特,她每小時的收入超過200美元,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在當時的地位首屈一指。
  • 德雲社不收女弟子,女性真的不適合說相聲嗎?
    德雲社有自己的傳習社,每一次面對社會招生報名人數都非常多,但德雲社每次的招生簡章上都會註明「不招收女弟子」,郭德綱也曾解釋過說這個領域不太適合女性。有女性說相聲,且一直存在那在相聲史上究竟有沒有傑出的女藝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否則這篇文章也就沒必要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