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當日本經濟迅速增長時期美國對其進行了301調查

2020-12-22 無名狂客

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國內有些人以本國成就為傲,甚至可以說達到傲慢的邊緣,他們亦因為外國人忌妒性的批評而感到不安;有人則嘆息舊日生活方式的消逝,他們擔心年輕一代已經失去老一輩鍥而不捨的責任感;亦有人主張日本應更開放,應更容忍不同事物,男女應更平等。他們不滿地說,日本普通民眾拼命工作,天天從距工作地點遙遠而又狹窄的家庭外出上班,他們其實無法完全分享富裕的成果。

日本整個貿易的基本形態一直無法改變,它輸入巨量石油、原料及糧食,輸出製成工業產品,而且質與量均陸續有所增長。其結果不但是使日本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長期佔有貿易順差地位,也形成了長期政治衝突。這方面對美國衝擊尤為嚴重,美國最著名的生產商無法在價格及質量方面與日本產品競爭。以電子產品為例,1955年美國有27間電視機製造工廠,然而到20世紀80年代只剩下一間真力時(Zenith)繼續在美國生產電視機。

面對殘酷競爭,美國企業的行政人員及工會在20世紀60年代初便強烈表示不滿,他們認為日美貿易是不公平的。他們指責日本生產商在國內市場受到保護,並以高價出售產品,但在國外市場則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藉此以壟斷市場。他們認為日本公司在開始進入市場時都會賠本,而當美國對手退出或關門大吉時便會提高價格,最後都能補回損失,有利可圖。

他們的說法並非完全虛構,但這究竟是一種不道德的商業行為還是一種聰明的生意手腕,就見仁見智了,事實上微軟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亦使用同樣的營銷策略。 無論如何,美國使用其政治力量堵住日本貿易的發展,經過一連串激烈的談判,雙方終於達成協議,日本出口商「自動自覺」限制其對美國的貿易量,最著名的是1972年對紡織品、1969年及1978年對鋼鐵產品、1977年對彩色電視機、1981—1993年對汽車的限制。

1988年美國國會通過貿易法案,其中包括所謂「超級301」條款,授權該國政府可以單方面認定日本或其他外國政府用不公平手段壟斷該國國內市場。若該國不公平貿易裁定成立,而它又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糾正貿易失衡,則美國有權單方面對該國出口實施懲罰。該貿易法案無疑是針對日本,引發日本人的強烈批判,認為美國無疑是使用19世紀的炮艦政策,當時英美等國出動戰艦,強迫世界各地的弱國接受它們的貿易條件。事實上在該法案通過後,美國人以「超級301」條款作威脅,強迫日本在超級計算機、衛星及木材等產品上打開其國內市場。 在各種產品的爭議中,汽車配額最能突出日本與美國兩國財富的轉換。通用汽車及福特一向是美國工業的核心,亦為美國人的驕傲,戰後的繁榮,它們也是火車頭之一。在過去數十年,它們的產品象徵豐衣足食的「美國夢」。

但在當時,這兩個被打得抬不起頭的巨人卻無法說服美國人選用它們的汽車,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求美國政府為它們設立貿易限額。因為數以百萬計的消費者都正在轉向既經濟而又日漸耐用的豐田、日產、馬自達或斯巴魯汽車。[1]貿易衝突有時會以象徵性行動呈現出來,感覺是非常不愉快的,例如美國汽車工人會在電視鏡頭前把日本制的汽車砸得粉碎,以示抗議。這些衝突至少引發一起悲劇性的種族暴行。1982年,兩名底特律汽車工人用棒球棍毆打一名美籍華人致死[1],大概他們誤會死者是日本人,故動手攻擊他。

審判的結果令人意外,兩名被告被判緩刑3年及不算多的罰款,可以說是極度輕判。 在20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間,美國政府亦致力於全面改變日美貿易及經濟的結構性關係。在1979年,兩國政府同意委任一小批所謂的聰明人士,為長遠的措施提出建議,目的是減少兩國間的貿易摩擦。10年以後,從1989年到1990年,一般性結構議題仍然為日美兩國貿易談判代表的焦點。

所謂《日美結構協議》(Structural Impediment Initiative)的目標是改變兩國貿易不平衡的結構性因素,在美國是預算赤字及低儲蓄利率,而日本方面則是各種進口障礙,例如痼疾難消的營銷制度打擊了價格競爭。上述談判產生了一些不同想法,有一定意義,但出於政治考慮,沒有幾個是能付諸實踐的。

相關焦點

  • 「301調查」是對華經濟戰?不,其實是美國內戰
    先在8月14日大筆一揮,籤署了《行政備忘錄》,意圖啟動301條款對中美貿易進行調查。白宮首席戰略師史蒂芬·班農前兩天還在在接受《美國瞭望》採訪時稱,「與中國的經濟戰就是一切。我們必須瘋狂地集中精力在這一點上」,結果8月19日就丟了飯碗。在班農離開白宮的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聲稱將根據301條款,在涉及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和創新領域對中國正式啟動貿易調查。
  • 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生活是一個艱難的時期
    大眾甲殼蟲引起了美國汽車工業的變化美國汽車工業開發出了燃料效率更高的小型汽車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大眾甲殼蟲成為美國道路和車道上的常見景觀。近十年來,日本汽車,也就是小型汽車,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美國市場。
  • 真實日本:70年代日本有多幸福,90年代的日本經濟就有多慘!
    西班牙、葡萄牙比日本早了不知道多少年,號稱人類文明領土最多的大英帝國,現在也只能在歐洲境內耍耍威風,在日本面前,毫不客氣的說,都不值一提。所以僅僅靠殖民老本,日本不足以走到今天。戰敗的日本憑什麼東山再起,並全面超越歐洲,這不僅是我們需要關心的問題,也是每一個日本人需要關注的地方。因為這個話題離不開美國,也離不開日本人卑躬屈膝的20世紀後半葉。
  • 美七發貿易金融戰 日本失落三十年
    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美國對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日本發起了漫長的貿易戰和匯率戰,導致日本進入失落的三十年,其半導體的領頭羊地位也在美國全面圍堵下,失去了往日的榮光。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高速騰飛,在1960年至1970年間,該國國民生產總值(GDP)有7年都以10%以上的高速率增長。
  • 戰後的日本經濟:追趕型增長的發展與問題
    撰文|劉慶彬日本在戰後迅速從「發展中國家」跨入了「發達國家」行列。這是一個關於追趕型增長的經濟敘事。而理解當今日本經濟還需要回到1990年。日本經濟從那之後一度處於停滯狀態,至今復甦一波三折。整個社會的經濟預期和消費欲望都大不如前。
  • 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會怎樣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下,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會怎樣?中南半島一,如果20世紀70年代末越南吞併柬埔寨與寮國,稱霸了中南半島,那泰國、緬甸這兩個中南半島的大國就算沒被越南以強大軍事力量徵服吞併,也可能被收拾得服服帖帖,成為越南的附庸
  • 談及「水門事件」,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重大醜聞了
    談及「水門事件」,也算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重大醜聞了,以「門」字來命名,已經是當時世界各國的各類醜聞事件的喜聞樂見的命名方式了。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我們熟悉的美國總統尼克森,沒錯,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學到的,1972年尼克森訪華,使得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那位美國總統,然而,我們卻不知道這位美國總統醜陋的一面。
  • 寫在21世紀20年代到來之際:迎接光伏+時代
    1、到2030年,光伏佔美國所有發電量的20%第三個十年即將到來,美國太陽能行業協會為光伏產業設定了一個新的目標:到2030年,光伏佔美國所有發電量的20%。協會認為,如果到2030年美國能夠實現20%的光伏發電,那麼光伏經濟的潛在回報將是巨大的。未來十年,光伏將為美國經濟增加3450多億美元,每年達到530億美元。
  •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活躍在舞臺上的相聲藝人,並不多
    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尷尬的時期,能活躍在舞臺上的著名相聲藝術家並不多。當時,侯寶林馬三立和其他大師們已經沉默了,等待黑暗時期的過去。至於像馬季和唐傑忠等名將,主要精力不在相聲這個舞臺上,我就不詳細說了。這是一個非常難以忍受的時刻。
  • 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到底有多強大,僅出口工具機就影響全世界到現在
    一、日本工具機產業的起始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作為三大法西斯軸心國之一的日本,在20世紀40年代對亞洲各國進行軍事侵略,日軍手段之血腥令人髮指,所到之處哀鴻遍野。在20世紀50 中後期至70年代,日本政府不僅為工具機產業投注了大量財政,為其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同時在制度方面也為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相繼出臺了《機振法》《機電法》《機情法》,日本工具機產業經過戰後近30年的發展。
  • 70年代日本:從戰敗國到世界第三,日本人均8000美元,中國不到300
    換做幾十年前的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城市還遠遠沒有如今這樣繁華。人們依然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樸實無華的勞作著。但是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已經躋身繁華大國的行列,人均GDP竟然高達8000美元,而當時的中國,僅僅才有人均300美元的GDP。
  • 1980年代的代價:美國的債務、經濟衰落、移民
    八十年代的裡根總統對美國的改革是美國自羅斯福新政以來的一次大轉折,它對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格局影響至今。這篇文章反思了裡根在1980年代的一系列措施的內在矛盾,表明裡根經濟學的限度不容忽視,而代價則是巨大的。裡根經濟學的確給當時的美國帶去了一定的繁榮景象,但更深刻地理解它是理解美國今日困境的關鍵。】
  •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什麼意思 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低迷
    「失去的二十年」是日本哀兵之策  張季風  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長期低迷。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經濟「失去了十年」的提法就見諸報端。  誠然,過去20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偏低、財政狀況不斷惡化、通貨緊縮長期化、個人顯性工資沒有增長,特別是低收入人群中的年輕人收入明顯減少,地區差距、收入差距有所擴大以及日本經濟國際地位相對下降、人口迅速老齡化……同時,由於日本完成了追趕任務,與歐美發達國家站到同一起跑線,後發優勢消失。
  • 日本雙循環經濟對我國的啟示
    但進入80年代,日本與美國的貿易摩擦越來越頻繁,美國多次在汽車、半導體、電信、金融等領域對日本展開制裁,由於過度依賴美國市場,日本被迫妥協,自願限制出口,外循環主導的經濟模式難以為繼。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日本經濟政策開始從「貿易立國」向「技術立國」轉變,經濟開始切換到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模式。
  • 以鄰為壑,互相傷害——歷史上美國如何打貿易戰?
    70-80年代貿易戰 2.1背景:兩次石油危機,美國滯脹經濟 70-8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創。1977年開始,美國的貿易逆差從310億美元持續擴大到1987年的1595億美元,10年間規模擴大5倍。 而當時美國貿易逆差主要貢獻國是日本。從貿易逆差的分布來看,80年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佔美國總貿易逆差規模的比重超過30%。同時,伴隨著60年代的經濟高增長,日本快速崛起挑戰了美國的霸權地位。
  • 日本如何進行都市圈建設
    隨著高速增長的結束,日本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的全國性大規模人口流動基本停止,唯獨東京圈仍呈淨流入狀態,出現了「東京一極集中」的局面。除1994年和1995年外,東京圈人口淨流入狀態一直持續,直到現在仍是如此。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三大城市圈」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現過人口膨脹問題。經濟高速增長結束後,大阪圈、名古屋圈的「過密」問題逐漸緩解,而東京圈的「大城市病」則日益突出。
  • 20世紀時期美國如何「妨礙」日本侵華?
    1931年11月19日,史汀生向日本外務省發出措辭強硬的聲明,嚴厲譴責日本違反《非戰公約》和《九國公約》,並警告幣原,美國保留公開兩國政府間所有相關外交檔案和文件的權利。曰本幣原外相對美國的強硬立場感到惶恐,11月21日,幣原通過出淵轉告史汀生,日本將儘快從齊齊哈爾撤軍,並同意國聯派中立調查團去中國東北。
  •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美國如何擺脫法西斯化?危機混亂與迷茫
    在談及資本主義時代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毫無疑問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這一場蕭條使日本,德國,義大利正式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並最終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我們要知道的是,法西斯不僅僅在這三個國家興起,也廣泛蔓延到其他地區。
  • 冷戰後期,蘇聯已經進行了資本主義改革,為何美國還要針對它?
    冷戰時期,國際經濟格局經歷了兩次重大變化,即戰後初期到 60 年代,美國一家獨強,稱霸國際經濟領域;20 世紀 70 年代後,國際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全球國際經濟格局在冷戰時期經歷了從一極到多極的演變發展過程。
  • 美國對越南紡織服裝及鞋類開展301調查
    原標題:美國對越南紡織服裝及鞋類開展301調查 來源:駐胡志明市總領事館經濟商務處《年輕人報》12月8日報導,越南協會聯盟(含紡織協會及鞋類協會)緊急向越南政府建議,越南貿易代表機構(USTR)啟動301調查,將打開美國對自越南進口產品(包括紡織服裝及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