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鄰為壑,互相傷害——歷史上美國如何打貿易戰?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以鄰為壑,互相傷害——歷史上美國如何打貿易戰?

要聞 以鄰為壑,互相傷害——歷史上美國如何打貿易戰?2018年6月20日 07:11:25

本文節選自微信公眾號「姜超宏觀債券研究」,作者為姜超、梁中華、宋瀟。

今年以來,以美國川普政府為代表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繼續發酵,相繼實施加徵關稅的貿易保護措施,其它經濟體也陸續開始反制,歐盟、印度、日本、俄羅斯和土耳其向WTO正式提交了對美國的懲罰性關稅清單,近期中、美也出臺了針對彼此的加徵關稅措施。在全球產業分工日益緊密的今天,超大規模的貿易戰發生的可能性較小,但小規模的貿易戰或者貿易摩擦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或許都很難避免。

在歷史上,美國也曾主導或發起過多次貿易戰,歷次貿易保護浪潮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區別,考察這些貿易戰發生的背景、經過和結局,會對我們看待和研究本輪貿易保護主義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1.大蕭條時期的貿易戰

1.1背景:歐洲率先出招,美國順差大減

歐洲貿易保護,減少對美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國家為了恢復本國經濟,紛紛推出貿易保護政策,對美國產品需求減弱,導致美國產品價格下跌顯著:農產品價格指數在1920年尚處於135的高位,到了1921年就迅速下跌到89;製成品價格指數則從1920年中期的150以上一路下跌,到1921年中期該指數不到100。

美國的進出口規模下降,出口下滑尤為明顯。1920年美國出口總額約為80多億美元,到了1929年已經下降至50億美元左右。此外,美國貿易順差也不斷減小,從1920年的近30多億美元一路下降到1923年初的幾乎為0,雖然之後有所回升,但是基本維持在10億美元以下。

內外需的收縮導致美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而價格的迅速下跌和出口貿易惡化激起了美國國內的貿易保護情緒。於是在192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宣揚貿易保護的胡佛當選。隨後1929年末美國股市大跌,經濟陷入蕭條。在此背景下,美國於1930年6月籤署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

1.2過程:大幅提高關稅,招致反制措施

《斯穆特-霍利關稅法》的頒布導致美國進口關稅大幅提升。該法案修改了一千多種商品的進口稅率,其中有八百多種商品的稅率被提升。雖然該法案也降低了兩百多種商品的稅率,但是從整體來看,美國進口關稅的稅率確實被大幅度提高了。1930年6月籤署《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之後,美國平均總體稅率從之前的15%左右提升至接近20%的水平。

美國實行高關稅的措施遭到了歐洲多國的強烈反對,主要表現在歐洲多個國家開始實施報復性的提升關稅措施。例如德國和英國的宏觀關稅稅率由1930年的10%左右上升至1932年25%的高位,而整個全球貿易整體的宏觀稅率也從10%左右上升到20%。

1.3結果:歐美兩敗俱傷,全球陷入衰退

《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頒布以後,並沒有給當時已然處於蕭條之中的美國經濟帶來回暖的動力,反而進一步將美國經濟拉入了深淵之中。1930年6月籤署《斯穆特-霍利關稅法》之後,美國進出口跌幅進一步擴大,並且出口跌得更多,基本都保持在-20%左右。在1930年-1933年間美國實際GNP增長率始終為負,波動區間在-15%到-10%。美國CPI同比保持在-10%左右;失業率則從5%一路攀升到了25%以上。美國經濟陷入長期的蕭條當中。

受貿易戰影響,全球範圍內均表現出貿易收縮的趨勢。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的出口同比增長率從1930年開始均轉為負增長,並且負增長的幅度高達-40%到-20%。全球進出口貿易額在1930年到1934年期間持續萎縮,跌幅一度高達40%。

而1933年羅斯福在美國總統大選中勝出,美國貿易政策才迎來重大轉變。羅斯福認為高關稅是導致國際貿易萎縮、全球經濟蕭條的重要原因,1934年在國務卿赫爾的努力下,美國頒布了《1934 年互惠貿易協定法案》。該法案對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進行了修訂,在一定程度上放開了美國企業進口,並且賦予了總統協定關稅的權利。《1934 年互惠貿易協定法案》頒布之後,美國的平均應稅稅率和平均總體稅率開始逐步下降,貿易保護程度在世界範圍內才得到緩和。

2.70-80年代貿易戰

2.1背景:兩次石油危機,美國滯脹經濟

70-8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創。1973年和1978年先後發生了兩次石油危機,推動油價快速上漲。能源價格的上漲導致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狀態。一方面是通脹率不斷攀升,甚至超過10%;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速大幅下降,失業率也一度超過10%。高企的物價和持續走高的失業率導致國內矛盾激化。

同時,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970年之前,美國貿易一直保持順差。但隨著日本、德國等國家的製造業實力持續增強,美國貿易逐漸轉向逆差。1977年開始,美國的貿易逆差從310億美元持續擴大到1987年的1595億美元,10年間規模擴大5倍。

而當時美國貿易逆差主要貢獻國是日本。從貿易逆差的分布來看,80年代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佔美國總貿易逆差規模的比重超過30%。同時,伴隨著60年代的經濟高增長,日本快速崛起挑戰了美國的霸權地位。因此,日本成為美國70-80年代貿易戰的主要對象。

2.2過程:推出301條款,重點針對日本

面對國內日益糟糕的經濟和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美國在70-80年代先後出臺了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其中包括著名的301條款。具體來說,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對所有進口物品加徵10%的臨時關稅,貿易戰正式拉開序幕。隨後,美國分別在1975年、1984年、1986年和1988年先後出臺了關於貿易和稅法相關的多項法案。而301條款正是在這些法案中不斷被擴展,並成為美國發起貿易戰的利器。

除了針對所有國家的貿易保護措施以外,美國和日本還就美日巨額貿易逆差達成了多項雙邊協議。60-80年代,美國先後針對日本進口的紡織品、彩電、鋼鐵、汽車、半導體等商品領域發起貿易調查或提出爭議,通過不斷向日本政府施壓,限制上述日本產品對美國的出口數量。

同時,配合貿易保護措施,美國還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幹預外匯市場。到80年代中期,在達成了一系列貿易協定之後,美國發現逆差規模並未明顯縮減,於是開始在匯率方面施壓。85年9月,美、德、法、英、日5國財長籤署了「廣場協議」,同意共同幹預市場,矯正美元過高的問題。兩年間,美元指數貶值超過30%。

而多項措施聯合起來導致美國貿易逆差短期縮小。匯率對貿易的影響往往存在滯後性,1987年開始美國貿易差額短期縮窄,從1987年的1595億美元縮減到1991年的769億美元。

2.3結果:逆差未結束,日本代價大

但是,如果我們將時間軸拉長來看,實際上美國在70-80年代發動的貿易戰並沒有解決美國貿易逆差擴大的問題。1992年開始,美國的貿易逆差又重新擴大,並且貿易逆差規模不斷創下新高,截止2008年次貸危機時期,美國的貿易逆差已經擴大到8325億美元。其中,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貢獻了絕大部分,但是日本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並沒有再大規模增加。這說明,美國的貿易逆差實際是因為自身經濟的結構問題,單純的抑制對某些國家的進口並不能有效解決貿易逆差。

相比之下,作為70-80年代美國貿易戰的主要對象,日本經濟在90年代付出了巨大代價。一方面,貿易摩擦導致日本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由正轉負。淨出口對經濟實際增長的拉動從1985年的1%驟降至1986年的-1%,1986-1990年持續負向拖累經濟。

但是,更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應對貿易戰的失敗措施引發了9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並導致日本陷入了通縮陷阱。85年後日本出口增速大幅下滑,政府採取了貨幣和財政雙寬鬆的政策刺激內需。同時,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吸引了大量海外資本湧入,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疊加熱錢導致日本資產價格飆升,資產泡沫越吹越大。90年代日本被迫跟隨美國加息又導致資產泡沫破滅,並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3. 2002年鋼鐵貿易戰

3.1背景:經濟下滑,鋼鐵行業不景氣

從2000年開始,美國經濟表現出明顯的下滑趨勢。一方面,美國GDP實際增長率從2000年初的5%以上一路下跌,到2001年末接近0%。另一方面,失業率水平從2001年初開始不斷攀升,到2002年初已經接近6%;通貨膨脹率從2001年初開始不斷下跌。這意味著國內需求在不斷收縮。

美國鋼鐵行業從2000年中開始表現出明顯收縮的趨勢。鋼鐵出貨量和存貨量同比增速顯著下滑,其中出貨量同比增速從2000年7月變為負值,並一路下跌到-20%左右;存貨量同比增速從2001年初轉為負值,持續下跌,最低谷為-15%左右。此外,美國粗鋼產能利用率從2000年中期開始也轉為下跌趨勢,從90%以上下跌到2002年初僅為60%左右。

3.2過程:推出201條款,遭到他國反制

美國為了保護鋼鐵行業發展,實施貿易保護措施,但遭到了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2002年3月,美國根據「201條款」對十多種進口鋼鐵徵收最高為30%的關稅,有效期為三年。這一措施遭到了歐盟和中日的強烈反對,歐盟迅速向WTO提出申述,並且歐盟和中國先後對進口鋼鐵實施了保障措施。2003年11月WTO判定美國違反了關稅承諾,但小布希政府拒絕這一判定並繼續堅持高關稅。對此,歐盟威脅要對小布希選票區的農產品及工業品徵收報復性高關稅。最終2003年12月,小布希政府廢除了對進口鋼鐵的高關稅。

3.3結果:商品貿易和鋼鐵需求雙收縮

鋼鐵貿易戰過程中,歐盟和美國的商品貿易和鋼鐵需求雙雙收縮。從2002年年初到2003年末,在美國對鋼鐵實施高關稅保護的過程中,歐盟和美國的商品貿易出口增長率均在0上下波動。同時,從2001年到2003年,歐盟和美國的粗鋼需求量多數時間表現為負增長。此外,美國對鋼鐵的高關稅貿易保護並沒有對經濟增長和降低失業率起到任何積極作用,反而遭到歐盟和中國、日本等多個國家的報復性貿易保護措施。

4.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卻驚人相似!

回顧歷史上美國主導和發起的三次貿易戰,其共同點在於:貿易戰均是在美國經濟增速出現下滑的背景下發生的,也就是美國內部經濟出現了一定問題,希望通過貿易戰「轉嫁」問題;但美國加徵關稅的措施,每一次都引發了其它貿易夥伴的反制措施;所以最終結果不僅解決不了美國的問題,還會將全球經濟帶入衰退。

而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大蕭條貿易戰開展的時期,恰恰是美國貧富差距最大、且愈發嚴重的時期,當時前1%的人的收入佔比接近20%,擁有的淨財富佔比接近50%;而80年代以來美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後來的兩次大規模貿易戰也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

儘管08年以來美國經濟整體復甦穩健,但是從結構來看,美國的貧富差距程度再度攀升到了歷史的最高位水平。截至2015年的數據,美國前1%的人的收入佔比已經接近20%,淨財富佔比接近40%。而全球來看,主要經濟體的貧富差距也大都攀升到了一個相對高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儘管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度非常高,大規模貿易戰爆發的可能性還相對較低,但小規模的貿易摩擦或在未來幾年內都難以避免。當前中國成為美國第一大貿易逆差來源國,再考慮到轉移美國內部矛盾、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預計中國也會成為未來幾年美國重點針對的經濟體。

但歷史的經驗一次次表明,貿易摩擦長期看只會讓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損人又不利己,最終都是各國都吃了苦頭後,再坐下來和談,而這樣經歷的過程註定是曲折痛苦的。儘管各國都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相信大家都是理性的,但受到各國國內形勢、以及非經濟因素的影響,理性人未必不做錯事、不走彎路。

相關焦點

  • 以鄰為壑換不來獨善其身,蘇聯夥同德國瓜分波蘭最終自食惡果
    題/以鄰為壑換不來獨善其身,蘇聯夥同德國瓜分波蘭最終自食惡果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波蘭的步兵部隊)17日,華沙外圍戰打響,蘇聯正式出兵,加入到了分瓜波蘭的行列中。蘇聯的出兵,實際上就是已經放棄了中立立場而成為了德國的盟友,與希特勒分擔了國際上的壓力,使德國擺脫了外交上的孤立局面。
  • 人民網評:莫讓「楊媽媽」款以鄰為壑,成為「病毒」神助攻
    昨天,瀋陽太原街「楊媽媽」粥店掛出一條標語,「熱烈祝賀美國疫情 祝小日本疫帆風順長長久久」。很快,標語被警方責令撤下,當事人也被公司解僱。不久前,深陷疫情的中國,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無私支援而感動,也為東京街頭為武漢加油的小姐姐點讚,對粥店標語反映出的涼薄無情,自然不會認同。根據披露的信息可知,此人稱掛條幅是為了招攬生意。極端言論果真會取悅顧客,帶來利益?不管這疫情毒害的是同胞還是老外,只要我有錢賺就萬事大吉——貎似張揚另類「主義」,其實肚子裡全是生意!
  • 美國叫囂打貿易戰 中國不怕強力反擊
    川普打響貿易戰 系現代史上中美最大貿易戰商務部清單做成圖後大火 美國叫囂打貿易戰 中國權威部門接連發聲    我在這裡特別強調,打貿易戰不會有贏家。不僅不利於雙方,也不利於世界。>>詳細
  • 以史為鑑,看美國如何利用貿易戰稱霸世界
    小編按美國歷史上挑起過很多次貿易戰爭,這些貿易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實現經濟上的目標,也有政治上的目的。美國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貿易戰打垮其他國家,遏制或者阻斷他國產業升級的道路,從而確保美國在全球獨大,消除他國的競爭威脅。下面,我們就看看美國是如何利用貿易戰實現大國崛起並保持大國地位的。
  • 以鄰為壑,仁人所不齒
    勃蘭特的華沙一跪,德國人在靈魂中一起跪下了。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白圭,名丹,戰國時期著名水利專家,曾經當過魏相,期間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大梁的水患問題。所以,孟子到魏國去見魏惠王的時候,他很得意地對孟子說,瞧,我治水可比大禹牛多了。孟子說呵呵,你也好意思這麼說?大禹治水,善於疏通,最後把水引入大海;而你是把鄰國當成大坑,把水往鄰國灌。
  • 歷史上的貿易戰:180年前,中國打的第一場貿易戰!
    如今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難捨難分,頗有一副魚死網破的姿態。許多人在此之前從未聽說過「貿易戰」,仿佛這次是歷史上中國對外的第一次貿易戰。其實,早在180年前,中國就打過第一場貿易戰了,並深深改變了整個亞洲的格局,影響至今。那場貿易戰其實大家都耳熟能詳,它的名字就叫做鴉片戰爭!
  • 貿易戰陰影下馬雲對話美國,為什麼是「萬能的Jack」?
    在今天馬雲於《華爾街日報》刊文分析貿易戰危害的一年前,美國《新聞周刊》以《貿易戰中的「萬能傑克」》為題,評價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Jack Ma」的阿里巴巴,將為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積極正向的影響和價值。一年後的今天,在川普劍拔弩張,中美貿易戰一觸即發的時候,Jack Ma果然如約而至。
  • 貿易戰白熱化!中國戰狼硬剛美國超人?!
    有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近日與歐盟領導人就貿易問題達成共識,聲稱為美國農業出口「打了歐洲的大門」。但美國國內有不少聲音質疑說,川普的外貿談判其實沒什麼用,只是他自吹自擂的談資。首先,歐盟沒有「大量」購買大豆的需求;其次,美國東部海岸相關航運能力不足,短時間內無法向歐洲出口大量液化天然氣。
  • 中美貿易戰休兵,蔡英文還在央求美國豁免
    【環球網綜合報導】中美貿易戰已告一段落,中美達成共識,停止互相加徵關稅。臺媒此前熱炒大陸與美貿易戰,聲稱臺可從中坐收漁利。可如今,貿易戰都休兵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卻冒出來懇求美國「能將臺灣列入鋼鋁232關稅案豁免名單」。怎麼,貿易戰結束了,臺當局還沒「脫戲」?
  • 簡述:冷戰時期美蘇兩超是如何互相傷害的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超很快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對抗模式,即歷史上著名的冷戰。在這場看似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美蘇相互傷害的程度卻有著比原子彈更深遠的影響,甚至直接導致一個龐大帝國的崩塌。接下來就簡單聊一聊美蘇冷戰的過程中他們是如何進行互相傷害的。
  • 史蒂芬·羅奇:貿易摩擦持久化對美傷害更大
    來源:參考消息原標題:史蒂芬·羅奇:貿易戰持久化對美傷害更大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 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11月25日發表摩根史坦利亞洲區前主席史蒂芬·羅奇的文章稱,貿易戰持久化對缺乏長期戰略框架的美國傷害更大。
  • 美國中國總商會會長:貿易保護主義必傷害美自身利益
    美國中國總商會會長:貿易保護主義必傷害美自身利益 2018-03-24 08:38:3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歐洲貿易綏靖主義幽靈徘徊 冷槍從中國耳邊呼嘯而過
    就在21天之前,中美340億美元關稅對攻戰正式開打前夕,外交部部長王毅曾喊話歐洲:「中國現在站在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前沿,不希望背後有人打冷槍
  • 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貽害全球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
    中國改革開放持續推進,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美國大範圍挑起貿易戰使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美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長期自詡為自由貿易最重要的推動者。但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它轉而不承認自己從自由貿易中獲益,而是大講美國面對著不公平的國際貿易;不再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而是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破壞者。
  • 拜登提名女華裔為貿易代表,中美貿易戰會消停嗎?
    作者 | 阿井經過月餘衡量,美國候任總統拜登,12月10日正式敲定一位華裔女性入內閣,出任美國貿易代表一職。如果提名獲得參議院批准,身為華裔的戴琦(英文名Katherine Tai,臺灣地區翻譯為戴琪),是繼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局長譚頓(Neera Tanden)之後,拜登團隊第二位亞裔女性高級官員,也將成為首位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有色人種女性。
  • 貿易戰、科技戰何去何從?
    貿易戰、科技戰何去何從? 智東西 發表於 2020-12-08 10:05:26 拜登上臺,對中國會變友好嗎?
  • 天天學習 | 習近平用這則古語闡明國際貿易的歷史規律
    他還借中醫「通閉解結」理論進一步加以闡述:各國削減壁壘、擴大開放,國際經貿就能打通血脈;如果以鄰為壑、孤立封閉,國際經貿就會氣滯血瘀,世界經濟也難以健康發展。【解讀】「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這是國際經貿發展的歷史規律。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歷史大勢必將浩蕩前行。
  • 下周三 金華鄰通請老人看《為家而戰》
    下周三 金華鄰通請老人看《為家而戰》
  • 蓋棺定論,中國在貿易戰中大勝美國,川普:民眾餓肚子不關我事
    據美國媒體近日報導,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安妮·克魯格指出,在川普即將下臺之際全世界都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川普所發動的針對中國"貿易戰",最終以中國大勝美國而告終。拜登上臺之後的緊要工作就是立刻終結對華貿易戰,否則深陷在疫情中的美國將越來越難以迎來真正的經濟復甦。
  • 中美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中美就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
    正在對美國進行訪問的習近平主席特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劉鶴於當地時間19日上午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表示,此次中美經貿磋商的最大成果是雙方達成共識,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