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 發表於 2020-12-08 10:05:26
拜登上臺,對中國會變友好嗎?
昨天,美國大選正式落下帷幕,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勝出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雖然前任總統川普可能還會做一系列的訴訟來「垂死掙扎」,但大概率在明年一月份,年滿78歲的喬·拜登會正式出任美國第46任總統。
「川建國」輸給了「拜振華」
」川建國「最初來源於川普的另一個中國譯名「川普」。川普生於1946年,今年74歲,許多國人的名字中含有「建國」二字,意思為建設新中國。川普上任後開打的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處理上等事件觸發國內的愛國情懷高漲,許多人認為川普的一系列做法只會讓中國更團結,更好建設中國。
「拜振華」是網民為拜登取的中文名稱。「振華」有振興中華的寓意。這個提法在總統辯論後漸漸走進公眾視野。分析人士認為,拜登是可以通過溝通解決問題的人。國內民眾認為拜登相對比較溫和,對華立場沒有川普強硬,言辭也沒有川普激烈,因此稱其」拜振華「,希望拜登如果勝選可以改善中美關係。
在8月中旬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最後一晚,拜登正式接受民主黨2020年總統候選人提名後發表講話,稱美國面臨著四大危機:新冠疫情、經濟危機、種族平等及氣候變化。
中國一直都是2020年總統大選外交政策的焦點議題。川普經常在政治集會上宣稱,拜登將會對中國採取軟弱的立場。
但當地時間10月25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發布了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的專訪。拜登形容,俄羅斯是美國國家安全目前的最大威脅,而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
被問到「哪個國家是美國面臨的最大威脅」時,拜登回答,「從破壞我們的安全與盟友關係來說,目前是俄羅斯」。他緊接著說,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取決於我們如何處理(中美)關係,將決定中美之間是競爭對手,還是進入涉及軍事層面的更嚴重競爭。」
在談到對中國政策問題時,拜登表示中國應該對不公平的貿易和環境政策負責,但是他不認可川普政府現行的單方面增加關稅的做法。
此前,美國總統川普在聲稱拜登之子與中國存在商務關係,並指責競爭對手對中國採取軟綿態度。
但後來紐約時報報導稱川普自己的公司也存在類似的商務聯繫。川普的公司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嘗試進軍中國,以便為自己的酒店業出售商標專利。在一段失敗的嘗試中,他通過在中國的銀行帳戶向中國政府繳納了18萬8561美元的稅款。
面對川普的指責,拜登回應會因中國最近做出的一系列強勢回應而制裁該國,同時痛斥川普對華「軟弱」,說川普曾經為了贏得選票而不惜向中方示好。
結合拜登團隊表現出的「比川普更強硬」的競選風格來看,此番尖銳言論不排除是政治作秀的需要,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美國的民間和上層精英們的思想價值觀。
在他們看來,美國遭受苦難的根源是以前對華太過於「友好」,從而導致產業流失,貿易逆差。
貿易戰、科技戰何去何從?
拜登曾表示,除非增加對美國的投資,否則他不會參與任何新的貿易協定。此前,美國人民對前總統歐巴馬擴大貿易議程產生的貿易問題不滿,特別是與亞洲的貿易議程影響了製造業的就業機會,並幫助川普贏得了2016年總統大選。
現在,民主黨人決心不要犯下同樣的錯誤。拜登表示,「每項貿易決定的目標都應該是支持美國中產階級,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工資,促進本國社會進步。」
川普任期四年後,國際貿易體系開始崩潰,但拜登還是會致力於將其經濟和社會地位恢復到以前水平。所以,拜登的經濟計劃很可能包括對美國製造商品的優惠待遇,對國內產業的大量補貼以及減少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
拜登曾表示要啟動「購買美國產品」計劃,這項計劃側重於美國的基礎設施和清潔能源技術,預算為4000億美元。但是這項計劃將許多競爭激烈的歐洲和亞洲供應商排除在外,拜登還明確表示,政府「不會購買非美國製造的任何東西」。
除了呼籲採取更嚴格的貿易措施外,參議院民主黨成員還宣布了一項價值3500億美元的支出計劃,「以應對中國對美國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構成的明顯威脅。
接下來可能的發展是,中國會繼續遵守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畢竟這些對美方有利,美國沒有必要放棄,但過去兩年內施加的懲罰性關稅則可能回復到正常水準。
不過,中美之間的競爭、甚至對抗已經是美國兩黨的共識,而決定兩國競爭主要態勢的就是科技,因此美方制裁中企的「科技戰」不會偃旗息鼓,還可能趨於激烈。
只是拜登政府的手段可能不同,會更加注重證據的收集。例如Tiktok,在「危害國家安全」的證據上較薄弱,可能會被放過;但是對於5G方面領先的通訊巨擘華為,因為對美國有潛在的威脅,很可能仍將實施制裁。
其實,無論誰上臺,都會針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主要分歧只是如何做。
拜登將繼續川普的反中國政策,但不同的是,他將與同盟國一起做,而不是像川普般使用單邊政策。所以,未來中美之間的衝突可能會更加激烈,美國對中國各方面尤其是科技上的限制可能會愈演愈烈。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