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要結束的意思,中國的各行各業也都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美國之所以發起這場貿易戰爭,也是想著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經濟的手段使的中國屈服。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咱們中國的一位老祖宗就將這一手段運用的非常嫻熟了,並且獲得非常好的效果。他就是主導齊國改革的—管仲
齊國的管仲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改革,在這次改革中,管仲提出了很多超前的舉措,我們一起看看管仲幹了什麼事情,又是怎麼通過商戰的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管仲本來是齊桓公對手的心腹,但是在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
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貫徹管仲的以商止戰的思想,擴大對外貿易,並以軍事的威懾力維持均衡。齊國因為經濟改革成功而坐擁最強之國力,管仲卻鮮用兵徵伐四野。
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儼然成為諸侯的盟主,每次會盟,除了炫耀國力之外,重要的內容就是以霸主身份統一各國的關貿稅賦。
管仲的這些做法,好比是在創建一個區域經濟關稅同盟體,這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舊是國際貿易得遊戲慣例。
當齊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不協調時,管仲似乎更樂意用商戰的辦法來削弱其他國家的實力。
《管子·輕重戊》中記載春秋初期,與齊國接壤的魯國、梁國並不弱於齊國,時常與齊國發生衝突,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打擊兩國,管仲建議齊桓公帶頭穿著綈衣。
因為,魯、梁二國的老百姓有以織綈(一種粗厚光滑的絲織品)為業的,所以管仲讓齊桓公帶頭穿綈衣,還讓齊桓公的隨從大臣也跟著穿。
很快,穿綈織的衣服成了齊國上下的時尚。雖然綈的需求量猛增,供不應求,但是,管仲卻不允許本國人生產綈織品,一經發現立即重罰,必須一律從魯、梁兩國進口。
管仲召集魯國和梁國的商人,對他們說:「你們為我織綈十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銅,如果織了百匹,我就給三千斤銅。這樣一來,你們兩國即使不向人民徵收賦稅,財用也足夠了。」
魯、梁兩國果然中計,在政府的鼓動下,民眾紛紛從事綈的紡織,農事因此荒廢。
但是在農業社會,農業生產對一個國家的興衰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直到今天,糧食安全依然依然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何況是在兩千年前的農業時代。
如此過去了一年多,魯國和梁國的織綈大業全面展開的時候,齊桓公又在管仲的建議下,突然下令禁止全國民眾穿綈衣,並關閉了與魯、梁二國的關口,不再購買魯、梁二國的綈,也不與魯、梁二國貿易通商,不許賣糧食給魯、梁二國。
由於魯國和梁國的老百姓放棄農耕已經一年有餘,齊國又不賣糧食,故而魯、梁二國很快就出現缺糧現象,糧價飛漲。
這時候,齊國又出了一個釜底抽薪的政策,每石糧食只賣十錢,但有個條件,即這些糧食只賣給齊國人,逼得魯國和梁國百姓不得不加入齊國。
管仲順勢讓他們去開拓齊國的很多荒地,反而促進了農業生產。魯、梁從此一蹶不振,魯國的國君不得不親自到齊國去納幣修好。
而管仲的「買鹿制楚」更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戰爭例子。
齊桓公想要舉兵伐楚,卻因楚國兵強馬壯,沒有絕對的勝算。於是管仲給齊桓公出了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管仲先是派遣了大量商人前往楚國各地大量購買鹿。
因為當時楚國位於南方,盛產梅花鹿。所以當時楚國人只是將鹿當做普通的可以食用的動物,所以當時的鹿售價非常便宜。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楚國的國君和大臣聽說齊國願意出高價購買生鹿,不知有詐,還十分得意。認為用這隨處可見的動物,換取寶貴的金錢,是十分划算的事情,楚國朝廷甚至通告百姓儘快獵取生鹿,換取齊國的全部財寶。
於是楚國人紛紛放下農具,前往深山老林去捕鹿,連楚國官兵偷偷上山了去捕獵鹿回來賣給齊國商人。而齊國卻在管仲的建議下暗中囤積糧食。
等到楚國老百姓因為捕獵而錯過耕種糧食的時節之後,齊國突然封閉了關卡,不再向楚國購買生鹿。於是,楚國也出現了糧荒,糧價高達每石四百錢。
這時候,齊國便派人運糧到楚國邊境出賣,引誘楚人投降齊國,逼得楚國不得不向齊國認輸。就這樣齊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戰勝了強大的楚國。
可惜的是管仲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因為和儒家的理念不和,在儒家做大後,逐漸再也沒人用了。
管仲的貿易圈套在古代百試百靈,而在現代其絕技就被美國人很好地「借用」了。
如今,美國的貿易戰在現代仍屢試不爽,幾乎百戰百勝。在二戰後,已經當上了世界霸主的美國處處挑起爭端,發動貿易戰爭,以維護自己的霸主之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智利銅礦案」和「廣場協議案」。
1970年,智利新總統阿聯德上任,提出把智利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他頒布的一系列國有化政策,觸動了很多美國企業在智利的利益。
於是美國提高了智利主要出口物資——銅礦的價格。一時之間只顧出口銅礦換取經濟利潤的智利,忽視了本國基礎工業建設。兩年後,美國人做空銅礦,銅價大幅度下跌。
很快,政府破產,阿聯德被迫下臺,美國扶持親美的皮諾切特上臺,智利的改革也不了了之。
20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大踏步發展,已有趕超美國之勢。
出口貿易受挫,美國便提出與包括日本在內的數個國家籤訂一則協議。這個協議讓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從而擴大美國對外出口。表面上皆大歡喜的協議,卻在不久之後讓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這個協議起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日元的升值導致日本出口的商品變貴了,日本出口規模被壓縮;日本財長降低了銀行利率,想以此刺激消費,沒想到日本人將錢投進了樓市和股市而不是實業;大量外國資本進入日本炒股炒房,日本出口企業卻紛紛倒閉;下一任財長收緊了銀行政策,外國資本迅速出逃,日本股市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瞬間崩盤。
日本經濟的崩盤看似是由自己政策不當引起的,然而研究資料表明,在1975~1991年間,美國共對日本發起了15次,共301項調查,對於日本可能採取的經濟政策進行了精心算計和預測,這才有了「廣場經濟下協議」,後來外國熱錢進入日本股市、樓市,也不乏美國在背後推動。
所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如今在中美貿易戰爭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如何應對美國不合理經濟制裁,穩步提升我國經濟實力,我們都可以向老祖宗們借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