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貿易戰:齊國管仲的不戰而屈人之兵

2020-12-23 執筆談古今

從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要結束的意思,中國的各行各業也都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美國之所以發起這場貿易戰爭,也是想著不戰而屈人之兵,通過經濟的手段使的中國屈服。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咱們中國的一位老祖宗就將這一手段運用的非常嫻熟了,並且獲得非常好的效果。他就是主導齊國改革的—管仲

齊國的管仲改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改革,在這次改革中,管仲提出了很多超前的舉措,我們一起看看管仲幹了什麼事情,又是怎麼通過商戰的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的。

管仲本來是齊桓公對手的心腹,但是在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

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貫徹管仲的以商止戰的思想,擴大對外貿易,並以軍事的威懾力維持均衡。齊國因為經濟改革成功而坐擁最強之國力,管仲卻鮮用兵徵伐四野。

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儼然成為諸侯的盟主,每次會盟,除了炫耀國力之外,重要的內容就是以霸主身份統一各國的關貿稅賦。

管仲的這些做法,好比是在創建一個區域經濟關稅同盟體,這在兩千年後的今天,依舊是國際貿易得遊戲慣例。

當齊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不協調時,管仲似乎更樂意用商戰的辦法來削弱其他國家的實力。

《管子·輕重戊》中記載春秋初期,與齊國接壤的魯國、梁國並不弱於齊國,時常與齊國發生衝突,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打擊兩國,管仲建議齊桓公帶頭穿著綈衣。

因為,魯、梁二國的老百姓有以織綈(一種粗厚光滑的絲織品)為業的,所以管仲讓齊桓公帶頭穿綈衣,還讓齊桓公的隨從大臣也跟著穿。

很快,穿綈織的衣服成了齊國上下的時尚。雖然綈的需求量猛增,供不應求,但是,管仲卻不允許本國人生產綈織品,一經發現立即重罰,必須一律從魯、梁兩國進口。

管仲召集魯國和梁國的商人,對他們說:「你們為我織綈十匹,我給你們三百斤銅,如果織了百匹,我就給三千斤銅。這樣一來,你們兩國即使不向人民徵收賦稅,財用也足夠了。」

魯、梁兩國果然中計,在政府的鼓動下,民眾紛紛從事綈的紡織,農事因此荒廢。

但是在農業社會,農業生產對一個國家的興衰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直到今天,糧食安全依然依然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何況是在兩千年前的農業時代。

如此過去了一年多,魯國和梁國的織綈大業全面展開的時候,齊桓公又在管仲的建議下,突然下令禁止全國民眾穿綈衣,並關閉了與魯、梁二國的關口,不再購買魯、梁二國的綈,也不與魯、梁二國貿易通商,不許賣糧食給魯、梁二國。

由於魯國和梁國的老百姓放棄農耕已經一年有餘,齊國又不賣糧食,故而魯、梁二國很快就出現缺糧現象,糧價飛漲。

這時候,齊國又出了一個釜底抽薪的政策,每石糧食只賣十錢,但有個條件,即這些糧食只賣給齊國人,逼得魯國和梁國百姓不得不加入齊國。

管仲順勢讓他們去開拓齊國的很多荒地,反而促進了農業生產。魯、梁從此一蹶不振,魯國的國君不得不親自到齊國去納幣修好。

而管仲的「買鹿制楚」更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戰爭例子。

齊桓公想要舉兵伐楚,卻因楚國兵強馬壯,沒有絕對的勝算。於是管仲給齊桓公出了一個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策,管仲先是派遣了大量商人前往楚國各地大量購買鹿。

因為當時楚國位於南方,盛產梅花鹿。所以當時楚國人只是將鹿當做普通的可以食用的動物,所以當時的鹿售價非常便宜。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齊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楚國的國君和大臣聽說齊國願意出高價購買生鹿,不知有詐,還十分得意。認為用這隨處可見的動物,換取寶貴的金錢,是十分划算的事情,楚國朝廷甚至通告百姓儘快獵取生鹿,換取齊國的全部財寶。

於是楚國人紛紛放下農具,前往深山老林去捕鹿,連楚國官兵偷偷上山了去捕獵鹿回來賣給齊國商人。而齊國卻在管仲的建議下暗中囤積糧食。

等到楚國老百姓因為捕獵而錯過耕種糧食的時節之後,齊國突然封閉了關卡,不再向楚國購買生鹿。於是,楚國也出現了糧荒,糧價高達每石四百錢。

這時候,齊國便派人運糧到楚國邊境出賣,引誘楚人投降齊國,逼得楚國不得不向齊國認輸。就這樣齊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戰勝了強大的楚國。

可惜的是管仲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法,因為和儒家的理念不和,在儒家做大後,逐漸再也沒人用了。

管仲的貿易圈套在古代百試百靈,而在現代其絕技就被美國人很好地「借用」了。

如今,美國的貿易戰在現代仍屢試不爽,幾乎百戰百勝。在二戰後,已經當上了世界霸主的美國處處挑起爭端,發動貿易戰爭,以維護自己的霸主之位。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智利銅礦案」和「廣場協議案」。

1970年,智利新總統阿聯德上任,提出把智利建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他頒布的一系列國有化政策,觸動了很多美國企業在智利的利益。

於是美國提高了智利主要出口物資——銅礦的價格。一時之間只顧出口銅礦換取經濟利潤的智利,忽視了本國基礎工業建設。兩年後,美國人做空銅礦,銅價大幅度下跌。

很快,政府破產,阿聯德被迫下臺,美國扶持親美的皮諾切特上臺,智利的改革也不了了之。

20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大踏步發展,已有趕超美國之勢。

出口貿易受挫,美國便提出與包括日本在內的數個國家籤訂一則協議。這個協議讓美元貶值、日元升值,從而擴大美國對外出口。表面上皆大歡喜的協議,卻在不久之後讓日本經濟一蹶不振。

這個協議起作用的過程是這樣的:日元的升值導致日本出口的商品變貴了,日本出口規模被壓縮;日本財長降低了銀行利率,想以此刺激消費,沒想到日本人將錢投進了樓市和股市而不是實業;大量外國資本進入日本炒股炒房,日本出口企業卻紛紛倒閉;下一任財長收緊了銀行政策,外國資本迅速出逃,日本股市如多米諾骨牌一樣瞬間崩盤。

日本經濟的崩盤看似是由自己政策不當引起的,然而研究資料表明,在1975~1991年間,美國共對日本發起了15次,共301項調查,對於日本可能採取的經濟政策進行了精心算計和預測,這才有了「廣場經濟下協議」,後來外國熱錢進入日本股市、樓市,也不乏美國在背後推動。

所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如今在中美貿易戰爭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如何應對美國不合理經濟制裁,穩步提升我國經濟實力,我們都可以向老祖宗們借鑑一下。

相關焦點

  • 不戰而屈人之兵,管仲多次利用經濟戰,助力齊桓公稱霸
    兵法云: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在國際競爭中,如果能在不動用軍隊,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就打敗或徵服對手,自然是最高明的。發動經濟戰,是達到此目的的一個有效手段。所謂經濟戰,說白了就是依靠經濟手段打敗或徵服對手的戰爭。從近現代歷史來看,美國無疑是最經常、最善於利用經濟戰的國家之一。
  • 春秋時牛人 經濟戰的鼻祖 怎樣得心應手玩轉敵國 不戰而屈人之兵
    說起經濟戰,最近世界上不少國家都對美國的大棒政策心有餘悸。我國民眾對經濟戰痛入骨髓、切齒其辱就是來自兩次鴉片戰爭。於是,不少人感覺我國在歷史上好像不善於發展經濟,更別談經濟戰,這似乎是西方發達國家才能玩轉的殺手鐧。
  • 管仲奇謀:「重金購鹿」的經濟戰,直接拖垮了楚國
    兩千五百多年前問世的兵家奇書《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戰百勝,並不算是最高明的作戰者,不交兵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最高明的。 在作者孫子看來,國與國之間進行爭鬥,熱戰是最愚蠢、最不經濟的方法。因此,國家必須儘量選用「非戰」之方式,而發動戰爭乃是下策。
  • 中國才是貿易戰的鼻祖,齊國滅魯不費一兵一卒,手段極其厲害
    18-19年的中美貿易摩擦,讓貿易戰這個詞語火了起來。其實不只是現代才有貿易戰,古代的那些國家和王朝也有很多貿易戰的例子。要說貿易戰,歐美那些手段真不值得羨慕,都是我們玩剩下的,咱們老祖宗在春秋時代就玩得爐火純青了。
  • 管仲獻給齊桓公一毒計,輕鬆滅掉一國,如今成了美國的「殺手鐧」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 這句至理名言要表達的是,能夠不打仗就讓敵人屈服,這是最好的策略,比百戰百勝還厲害。不過要想達到這個層次,需要的是大智慧。 孫子生於齊國,在他之前齊國也有一位名人,那便是名相管仲。
  • 管仲才是「經濟戰」的鼻祖,兵不血刃,搞得其他國家苦不堪言
    其實經濟戰對於中國來說,早就不是一個新事物,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的著名宰相——管仲,就已經有了「經濟戰」思想的雛形,並應用到實踐中,取得料號的效果,成為齊國的另一個利器,奠定了齊國霸權的基礎。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年少喪父,只有老母在堂,全家的重擔全部壓在他的身上,生活十分的貧苦。
  • 孫子兵法最高境界,名相管仲用到極致,發起貿易戰讓鄰國主動投降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作戰能夠達到百戰百勝並不是最高明的。在作戰開始前就能夠讓敵軍無力抵抗主動投降才是最高明的。這是整部《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也是用兵作戰的最高境界。遍觀我國古代戰爭史,很多名將都達到了百戰百勝的作戰境界,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境界的名將很少。就連白起韓信這樣的絕世名將也得交戰一番,才能徵服敵國。
  • 如何兵不血刃的擊敗對手?管仲有一條毒計,如今成了美國的殺手鐧
    ——《孫子兵法》在《管子·輕重》篇中,記載了幾則管仲發動貿易戰的故事,通過貿易這種兵不血刃的方式,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買鹿制楚」與「服帛降魯梁」就是其中兩件,通過製造稀缺的假象,引誘敵國進行產業轉型,最終摧毀敵國的經濟基礎,從而坐收漁翁之利。在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領域,美國人也運用得也很嫻熟,屢次通過「貿易戰」的方式謀取利益。
  • 管仲靠其擊垮了兩個大國
    聽到「貿易戰」一詞,我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在現如今的社會中,關於這種事件發生了很多。貿易戰又稱「商戰」,通俗的講就是國與國之間各自樹起貿易牆壁,提高關稅,限制進出口,阻止貿易流通的種種措施。那你知道貿易戰是從何時就已經有了的嗎?
  • 玩貿易戰如此嫻熟的齊國,終歸被滅國了
    貿易戰便應運而生,談及歷史上的貿易戰,不得不提到齊國。管仲又是這方面的祖師爺,他在這方面玩的最溜兒!齊桓公自己都承認好女色,就是一聲色犬馬之輩,但他對管仲非常信任,是以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管仲打贏了幾場非常知名的貿易戰。
  • 我國古代最出名的貿易戰,堪稱貿易戰的鼻祖,齊國稱霸就靠這一招
    最近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打得火熱,中國已經強大起來了,再不是從前的貿易弱國。若是說起貿易戰的歷史,兩千年前我國開始打貿易戰的時候。在我國的歷史中,最出名的貿易戰,就要數春秋時期的齊國了。齊國之所以強大,和它善於打貿易戰是脫不了關係的,在齊宣公在位的時候,任用管仲為相,開展了一系列的貿易戰,最後成為各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那一個。說到管仲的貿易手段,小編都不得不佩服,下面,就聊一聊管仲最出色的幾場貿易戰。管仲初為國相的時候,齊國並不富有,所以,管仲上臺之後就開始想辦法掙錢。他看到了齊國獨特的地理位置——靠近海邊。
  • 管仲是「政商全才」,經濟戰的鼻祖,他如何不費兵卒搞垮魯國
    綜合來說,管仲是歷史上少見的「政商」全才,孔子曾高度評價管仲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對他輔佐齊桓公以仁政推行霸業的肯定。如此一位有影響力的人物,在他成為齊國國相以前,卻有一段階下囚的歲月。
  • 金融五千年——世界經濟戰的鼻祖
    《世界經濟戰的鼻祖》《金融五千年》第四集《世界經濟戰的鼻祖》,精彩內容如下:管鮑之交中不一樣的管仲孫子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如果不是到了圖窮匕見的程度,採用「和平」手段,達到削弱甚至拖垮敵手的目的,自然就是上上之選。「經濟戰」就是這些「和平」手段中的上佳選擇。
  • 兩千多年前的一場貿易戰,成功擊垮當時的第一大國,怎麼做到的?
    圖片:兩軍交戰劇照兩國之間交戰,不能僅僅靠武力,這是不長久的辦法,那麼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管仲說可以打貿易戰,用經濟手段去打戰。不過如果想要打貿易戰,最重要的就是資金基礎,如果沒錢,肯定是打不過別人的。
  • 不動一兵一卒攻城掠地,管仲的這條毒計,近代的美國運用爐火純青
    於是管仲令民眾從十月開始煮鹽,到第二年正月累積起三萬六千鍾;到了春天禁止再煮食鹽,鹽價漲了十倍。 回到近代,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橫財,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美元和黃金等同地位的標準,成為了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
  • 原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經濟戰?管仲的計謀你完全想不到
    齊國和魯國是鄰居,表雨上友好來往,其實內心恨不得一下子將對方吞掉有一天,齊公憂心地對大臣管仲說:「現在魯國發展勢頭很好啊,照這樣下去,的綜合國力總有一天要超過我們齊國,到那時候就麻煩了:愛,你可有什麼辦法克制一下魯國呀?」管仲胸有成竹地說:「這好辦,從期天開始,大王和眾大臣只穿魯簡(魯國生產的一種絹布)做的衣服就行了。」
  • 管仲的智慧人生,造福了華夏子民的千秋萬代
    管仲是歷史上難得的幸運兒,管仲有個和自己交好的朋友鮑叔牙,鮑叔牙全心全意的為管仲著想並不在意管仲的智慧超越自己,還有個不計前嫌願意賞識自己的老闆齊桓公。管仲一個有大智慧的改革者,管仲的很多經濟學思想依舊在現代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
  • 奴隸制時期的經濟戰——「有錢人」管仲如何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有一位得力丞相——管仲。在齊相管仲的治理之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管仲和鮑叔牙的友誼,世上點的說法是「基」情滿滿。不過我們今天說的是管仲的經濟頭腦,並且在春秋奴隸制時代發動第一場經濟戰。齊國之所以能夠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不僅是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強大。要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他首先的操作就是振興國內經濟。
  • 古代的中國是農業大國,也會發生貿易戰爭嗎?
    目前,許多西方國家針對中國設置貿易壁壘,企圖用貿易戰打壓中國,他們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眼中的「後起之秀」屈服,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中國人就已經深諳貿易戰,在中國古代,貿易戰可謂屢見不鮮。中國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貿易戰,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齊國國相管仲針對其他國家,採取貿易戰,無往不利,硬生生「買」出一個春秋霸主。
  • 淺析「不戰而屈人之兵」:什麼才是真正的勝利,以及該如何獲得
    所以,對於百戰百勝而言,這算不上是最高明的;如果能夠不通過交戰就可以降服全體敵人,那才是最高明的。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整段話中孫子想要突出和告訴世人的道理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