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兩千五百多年前問世的兵家奇書《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云:「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戰百勝,並不算是最高明的作戰者,不交兵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最高明的。
在作者孫子看來,國與國之間進行爭鬥,熱戰是最愚蠢、最不經濟的方法。因此,國家必須儘量選用「非戰」之方式,而發動戰爭乃是下策。
對於「不戰而屈人之兵」,齊國名相管仲可謂是行家裡手,將此謀略運用自如,可謂是發揮到極致。善於管理、發展經濟的管仲,同樣也擅長使用「經濟戰」,他不用一兵一卒便將敵人打垮,即使對方是兵勢強盛的大國亦不在話下。
當時齊國最大的敵人非楚國莫屬,為此,齊桓公曾問管仲:楚者,山東之強國也,其人民習戰鬥之道。舉兵伐之,恐力不能過。兵弊於楚,功不成於周,為之奈何?」
對於楚國的強盛,齊桓公是深有體會的,他也清楚的明白,以強硬的戰爭制服楚國是很難辦到的一件事情。對此,管仲獻上一條奇謀:「公貴買其鹿」。意思也就是說,你可以用重金買楚國的野鹿。
對於管仲的話,齊桓公一向言聽計從,既然仲父都如此說了,那必然自有他的道理。因此,齊桓公在齊楚邊境築了一座城,命人去楚國買鹿,一頭鹿收8萬錢。同時,管仲還建議齊桓公囤積糧草,以備不時之需。
隨後,管仲又派遣使者持2000萬錢,向楚王收購野鹿。聽說此事以後,楚王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道:「金錢,是人之所重,國之所以存,可以用來獎賞有功之人。而野鹿呢?不僅沒用,而且還危害莊稼。齊國用國之所重去買我們國之所害,這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大傻帽啊!」
於是,楚王便命令所有百姓去山野間捕鹿。一時間,所有楚國的百姓皆放棄自己的農具,啥也不幹,一心一意只想去捕鹿,田地很快便荒廢了。就這樣,楚國倉庫裡的錢越來越多,直到堆積成山,而糧食儲備卻見了底。與此同時,齊國的錢袋子雖然癟了,但倉庫裡的糧食卻增加了五倍之多。
見時機成熟,管仲立刻建議齊桓公說:「可以伐楚了」。
齊桓公問:「為啥這時候可以伐楚了呢?」管仲回答:「楚國現在雖然很有錢,卻誤了農時,糧食又不可能幾個月時間就可以收割的。楚國到時候一定會去買糧的,我們只需封鎖邊境,就可以保證他們一粒糧食也得不到。」
齊桓公恍然大悟,於是下令封閉與楚國的邊境。結果楚國的米價瘋漲,楚王派人四處買米,都被齊國截斷,逃往齊國的楚國難民多達本國人口的十分之四。楚國空有錢卻沒有用,元氣大傷,於是不得不在三年後向齊國屈服。
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管仲之所以採用「重金購鹿」之謀,就是讓楚國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自己佔了大便宜。因此,管仲花的本錢越大,楚國卻往陷阱裡鑽得更深。
在古代國民經濟中,糧食是根本,畢竟人不吃飯就得餓死。金錢固然珍貴,但若流通不暢,其實與廢銅爛鐵沒有區別。因此,糧食是本,金錢是末。管仲卻誘使楚國捨本逐末,最終以「非戰」之方式,拖垮了楚國。
此外,管仲之所以能用「重金購鹿」之謀,從根本上根植於齊國強盛的國力。齊國地理位置優越,沃野千裡且緊靠海邊,可以坐享魚鹽之利。而正是坐擁巨額的財富,管仲才敢採用這種一擲千金的奇謀。
由此可見,用錢做「炮彈」,比炸藥做炮彈更有效,也更危險,這也是「重金購鹿」之謀屢試不爽的根本原因。因此,國家在面對金錢炮彈時,必須抵住誘惑,不能因貪圖小利而忘了發展根本,否則便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