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兵法》
在《管子·輕重》篇中,記載了幾則管仲發動貿易戰的故事,通過貿易這種兵不血刃的方式,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買鹿制楚」與「服帛降魯梁」就是其中兩件,通過製造稀缺的假象,引誘敵國進行產業轉型,最終摧毀敵國的經濟基礎,從而坐收漁翁之利。
在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個領域,美國人也運用得也很嫻熟,屢次通過「貿易戰」的方式謀取利益。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數次用貿易戰擊敗日本,控制歐洲經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智利銅案」與「廣場協議案」。
在《管子·輕重》篇中記載,齊楚兩國為敵,齊桓公要舉兵伐楚,但是楚國兵強馬壯,想要戰勝難度很大。齊桓公心中苦惱,就問計於管仲,於是就有了買鹿制楚的故事,管仲令齊國貴族重金買鹿,楚國得到這個消息很高興,因為梅花鹿是楚國的特產。
通過賣鹿獲取的收益遠高於種糧食所得,楚國的農民紛紛放棄種糧食,改而大量飼養梅花鹿。楚國的政府認為,只要手裡有錢,就可以買到更多糧食,因而放任不管。與此同時,齊國在楚國邊境大肆屯糧,只待時機成熟,馬上封鎖了楚國的邊境線。
楚人手中雖然有大量的金錢,但是邊境被齊國封鎖,根本買不到糧食,戰爭的結果可想而知,管仲通過貿易戰的方式,輕易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服帛降魯梁也是這個道理,齊國要收拾魯國,就加大了「綈」這種高檔紡織品的進口,並且提高了價錢,令魯人放棄了耕種田地,齊國再次達到自己的目的。
管仲這種貿易戰的方式,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得到自己的目的,實在是高明得很。而美國也學會了這一招,不斷通過貿易戰打壓自己的對手,包括中國。
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很多國家元氣大傷,根本無暇顧及別人,只能自己悶頭發展,唯獨美國不斷挑起世界爭端,從中漁翁得利。
比如智利銅礦案就是最好的例子,上世紀70年代,智利總統阿聯德上臺,他想將智利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於是頒布了一些列的國有化政策,觸動了美國人在智利的利益。美國知道智利依賴銅礦出口,便抬高了智利銅礦的我價格,智利拼命出口,想要換取更多的美金。
智利追逐銅礦帶來的巨大效益,卻忽略了本國的基礎經濟。兩年之後,美國做空了銅礦,銅的價格大跌,智利政府破產,阿聯德下臺。美國趁機扶植皮諾(親美派)上臺,智利也就成了傀儡,美國沒用一兵一卒一槍一彈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不難看出,智利銅礦案是對買鹿制楚的簡單模仿,但是日美之間的廣場協議案,那可就是升級版本了,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聽編者一一道來。
事情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趕超美國,美國的出口貿易受挫,為了扭轉這一狀況,加大對日本出口,美國提出與日本在內的數國籤訂統一協議,美元貶值,日元上升,擴大對美國的出口,看似日本等國家佔了便宜,最後重創的卻是日本經濟,從此發展緩慢甚至一蹶不振。
無論是買鹿制楚、服帛降魯梁,還是智利銅礦案、廣場協議案,最終的目的都是通過貿易的方式解決問題,兵不血刃的謀取利益。如今美國把我們老祖宗這一招研究透了,又想來對付我們,卻不知我們早已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