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盛頓首次對北京開徵貿易戰關稅兩周年之際,從香港到科技等一系列問題引發的緊張局勢持續升溫。兩國的觀察人士一致認為,中美兩國的超級大國關係正處於數十年來的最低谷。
美國總統唐納·川普的動機是縮小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目前逆差已經縮小。中國繼續購買美國的農產品,這被視為對川普11月贏得連任的計劃至關重要,但人們普遍認為,這些農產品是給看似即將崩潰的領帶貼上的膏藥。
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的白宮貿易顧問克拉克詹寧斯表示:「我不知道我們的關係會跌到這麼遠。」
現任政策諮詢公司C&M International董事總經理的詹寧斯說:「作為歐巴馬任命的人,我說歐巴馬政府可能會因為在美中關係的某些方面走得不夠遠而受到批評。」
「但如果(從川普政府的戰略中)有任何收穫,代價是什麼?」不僅會影響美國國內經濟,還會對我們在世界各地的關係和我們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造成什麼影響?」
在中國人民大學最近的一項調查中,接受調查的中國學者中有62%認為美國「對中國發動了新的冷戰」,而越來越多的北京官員則警告說,中國可能面臨與美元市場隔絕的危險。 華盛頓準備根據香港國家安全法進行制裁。
由於關係惡化,近幾個月來在美國經常使用的冷戰術語在中國政策界變得越來越普遍。
外交部長王毅周四在北京發表演講,在講話中說:「令人震驚的是,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但自1979年建交以來,正面臨最嚴峻的挑戰。」
分析師表示,隨著美國臨近11月大選,地緣政治和經濟關係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
「短期內,美國迅速變化的政治格局可能會改變貿易戰的計算。川普總統不斷下降的政治前景意味著,中國可能會「等待」川普總統的下臺,以期在明年1月與更傳統的拜登政府打交道。」辛裡奇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前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史蒂芬·奧爾森說。
「從長遠來看,基本問題仍然是相同的。考慮到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體系有多麼深刻的差異,過去二十年來貿易和投資一體化的程度可能是不現實的。儘管不可能實現全面的經濟脫鉤,而且對兩個國家都沒有好處,但一定程度的脫鉤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中國已經增加了對美國商品的購買,也許是為了阻止事情徹底崩潰。美國人口普查局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5月降至269.6億美元,而在貿易戰開始前一個月的2018年6月為337.1億美元。
經濟分析公司Panjiva發現,第一階段交易涵蓋的548種產品的中國進口在5月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5%,從2017年5月起增長了11%。
「增長是由大宗商品推動的。Panjiva 的分析顯示,在2020年5月,農產品出口比2017年5月增長了39.8%,這得益於肉類出口量增長了468%。中國放鬆了對禽肉,豬肉和牛肉的進口限制,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包含的另一項要求。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顯示,今年前五個月,中國僅購買了該交易所需商品的45%。
冠狀病毒大流行阻礙了貿易和物流,但是,大多數分析家首先認為貿易協議的目標是不現實的。
「無論我們是否有Covid-19,一個階段本身都是很難實現的。荷蘭合作銀行大宗商品貿易分析師潘晨軍說,這過於雄心勃勃。他補充說,中國「加強了對港口的檢查並要求提供額外的文件,以防止由於外國屠宰場爆發冠狀病毒而導致肉類進口」。
分析家們已經評論了儘管有病毒爆發,但美國對中國的肉類銷售強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Covid-19危機初期美國供應短缺的高峰時期,美國對中國的肉類出口仍保持增長。我希望出口繼續增長。」 Panjiva研究分析師Chris Rogers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