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5名中學學生當著幾千名師生的面將自己的手機丟在水桶裡銷毀的視頻引發熱議。
據報導,這是洛陽一所中學。事後,校方回應稱,學生銷毀手機系自願,家長也支持。
對於視頻中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一些校長、教師和家長都認可並,不排斥使用,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有效」。
當眾銷毀手機這種做法,從短期來看,確實很「有效」——
可以解決眼下學生偷偷玩手機的問題,
可以迫使學生專注學業、提高學業成績,
可以扭轉孩子對家長和老師要求不服從的狀況……
但是,要讓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從根本上講,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靠禁是禁不住的,即便禁得了一時,一旦離開約束環境,就可能會失控。
而且,這種粗暴的做法對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未必有效,甚至對學生之後的健康生活產生傷害,比如,讓學生對上學的美好記憶從此消失。
這些道理,相信學校和家長未必不懂,但「合理使用手機」是需要契約精神的,如果孩子自制力差、不配合,家長和校方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那麼,粗暴的「一刀切」也實屬無奈之舉。
這些年,由於孩子沉迷手機帶來的家庭矛盾、引發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杭州濱江一小區,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從19樓墜下,落在三樓陽臺上,當場死亡。警方認定為自殺。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女孩跳樓身亡。
河北廊坊市,一名13歲女孩很晚還在玩手機。母親一怒之下,將手機給摔了。女孩帶著20多塊錢離家出走,時至今日,仍無音訊。
安徽池州青陽縣,一名16歲的中學生,被沒收手機後和母親發生爭吵,隨後女孩離家出走,跳入附近4米深的河水中,心生悔意,呼喊求救,被及時趕來的消防員救出,僥倖脫險。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一名初二的男生因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沒收了手機。索要無果後,孩子跳樓自殺。兩天後,無法忍受喪子之痛的母親,也跳樓自殺。
河南正陽縣,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機被父親批評,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農藥,在醫院搶救一周仍昏迷不醒。這個農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腦瘤一貧如洗,兒子的服毒讓這個因病返貧的家,更雪上加霜。
這樣的事件發生刺激著家長們的心。
「孩子玩手機該不該沒收」
成為家長心中的「世紀大難題」。
要想解決這個「大難題」,
我們首先要找出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真相」。
1.
作為家長,你沉迷手機嗎?
如今,青少年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對於孩子來說,手機是一個新奇的世界,它可以拍照、可以聊天、可以玩遊戲,可以了解更精彩的世界。
有人說,每一個手機成癮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手機成癮的家長。儘管現實中一定有不少自律的家長,但我們的確也能看到一些家長,一邊呵斥孩子不要玩手機,一邊又在孩子面前醉心於手機不能自拔。
許多時候,是父母親手把手機送到了孩子手裡。
當孩子「鬧騰」,需要人陪時,就給他一部手機,讓他可以聽故事、看動畫、玩遊戲,瞬間整個世界都安靜了,父母也省心了。
殊不知,孩子的「手機癮」,就是這樣慢慢染上的。
最後,家長苦惱孩子沉迷於手機與網路遊戲,擔心被不良信息所傷害,擔心孩子直線下降的視力,更擔心手機對孩子的學業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而孩子也曾抱怨父母總是無時無刻不盯著手機,總是「沒有時間」和自己聊天、玩耍,卻不想允許自己玩手機。
手機似乎成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道牆。
2.
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
手機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能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機的家長是極少數。
所以,家長儘量做到在孩子向你發出「我想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說話」的信號時,果斷放下手中的手機,認真投入地陪伴孩子,認真傾聽他們說的話。
而當孩子對手機開始漸漸沉迷時,家長們就要敲響「警鐘」了。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不盡相同。
社交型依賴
手機通訊錄、微信朋友圈、QQ群,這些平臺裡面有這麼多好友,便捷的溝通交流方式,讓孩子難以割捨。
遊戲型依賴
手機裡面的網路遊戲特別多,在長期的戰鬥中積累下來的功勳和經驗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滿足。
娛樂型依賴
手機裡面好友不多,遊戲也不多,但有很多電影、音樂、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馬,不想寫作業總想摸手機。
如果孩子特別依賴手機,作為家長,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屬於哪一類的,然後再對症下藥,找到應對方法。
3.
關於使用手機的6個建議
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關鍵不是決定給不給孩子手機、幾歲給孩子手機,而是教會孩子如何防止無意義的沉迷。
在家裡設置「手機專區」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機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頻繁用手機,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機就難有效了。
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監督使用手機情況。孩子放學或者父母下班後,統一把手機放在一個地方。真的必須要使用手機的話,需要向對方提出申請。
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對於成人來說,手機已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聯繫工具,但是還是建議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
比如,可以乘孩子睡覺或者寫作業時,發完所有該發的簡訊和郵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飯時間,最好把手機收起來,沒有一個孩子喜歡父母在陪自己的時候經常被手機打擾。
別把手機作為哄孩子的工具
手機被一些家長喻為「哄娃神器」,手機裡一部動畫片就可以讓孩子安靜很久。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歲以下的孩子不應該有任何屏幕時間,包括電視、影片,以及玩電腦遊戲;而兩至四歲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時,愈少愈好。
幫孩子選擇接觸的內容
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對於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們來說,家長更應該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
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父母只要有時間,就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多參加戶外活動,如逛公園、跑步、跳繩、打籃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他們的精力得到充分釋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約了孩子本有的活潑和玩耍。電子產品給孩子帶來的快樂是暫時而非持久的,更不是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當孩子在真實世界裡得到了快樂,哪有心思會沉迷於電子產品呢?
睡前1小時不接觸電子設備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機會干擾睡眠質量。睡前使用手機會抑制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減少深層睡眠的時間。
在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科技進步的時代,電子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同時,也對一些自制力還不夠的孩子造成了學業上的負面影響。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應全盤否定電子產品,它不是洪水猛獸,是好是壞,還要看我們怎麼去引導。
最近,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中稱,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加強對中小學健康上網、合理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教育引導工作,加強對中小學生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日常管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發揮家長監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全文如下:
向上滑動閱覽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
教基建議〔2020〕335號
您提出的「關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收悉,現答覆如下:
建設綠色網絡,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取得良好成效。
一、加強政策指導
2018年8月,教育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採用紙質作業。
「停課不停學」期間,教育部要求各地合理安排線上教學時間,控制學生電子產品使用時長,科學規範指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產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和用眼衛生習慣。
二、強化網絡素養教育
針對學生沉迷網絡和不理性消費等現象,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要求學生「了解迷戀網絡和電子遊戲等不良行為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推薦了「我是信息社會『原住民』」「趣味編程入門」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學校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
推動各地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隊會、專題教育、編發手冊、一封信等多種形式,持續開展網絡知識教育、預防網絡沉迷教育。
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設立「網絡安全」專欄,從分析網絡沉迷危害性、解讀相關法律法規、講解防範辦法等多個角度進行教育引導,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素養。
三、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和技能,幫助青少年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2017年起,教育部組織遴選了兩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營)地,持續開展「圓夢蒲公英」暑期主題活動,鼓勵各地組織開展校外主題活動,引領中小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虛擬世界,防止網絡沉迷。各地各校組織開展合理上網主題演講等活動,通過主題班會、板報廣播、校園網站、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網絡道德、網絡法治和網絡安全專題教育。
四、規範學校日常管理
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嚴格規範和加強學校日常管理,要求各地研究制定預防學生沉迷網絡工作制度,並指導學校加強對校園網內容管理,建設校園綠色網絡。各校積極將預防沉迷網絡工作責任落實到每個管理環節,規範學生使用手機。
五、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
為淨化網絡環境,教育部積極配合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開展「淨網」「清朗」「護苗」、涉少年兒童APP集中整治、嚴格規範網路遊戲商場管理等各類網際網路領域專項治理工作,營造有利於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
2020年8月,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先後部署開展網課平臺專項整治、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網絡文化、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網路遊戲等問題進行集中整治,清理社會網課平臺違法有害信息,全面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
六、密切家校協同配合
推動各地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指導家長陪伴孩子時應儘量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印發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的《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提醒廣大家長從教育引導、以身作則、注重陪伴、疏導心理、配合學校等方面做好「五要」,推動家長履行監護職責。研製《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將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作為重要內容,引導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構建家校協同育人的格局。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一是積極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加強對「網絡保護」章節內容的法律宣傳和權威解讀,保障和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
二是將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強化正向引導,加強對中小學健康上網、合理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教育引導工作,鼓勵各地各校積極創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完善學校設施設備,加強對中小學生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日常管理。
三是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
四是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發揮家長監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
是教育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
需要家校雙方通力合作
希望家長們以身作則
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養成
健康、良好的習慣
對於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
你有哪些解決方法?
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教育部官網、河南省教育廳、光明日報、首都教育、安全嚴選、班主任研究會、科學家庭育兒、初中生學習、閒時花開等綜合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