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中學生當眾銷毀手機引熱議: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教育部...

2020-12-22 騰訊網

近日,一條5名中學學生當著幾千名師生的面將自己的手機丟在水桶裡銷毀的視頻引發熱議。

據報導,這是洛陽一所中學。事後,校方回應稱,學生銷毀手機系自願,家長也支持。

對於視頻中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一些校長、教師和家長都認可並,不排斥使用,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有效」

當眾銷毀手機這種做法,從短期來看,確實很「有效」——

可以解決眼下學生偷偷玩手機的問題,

可以迫使學生專注學業、提高學業成績,

可以扭轉孩子對家長和老師要求不服從的狀況……

但是,要讓學生合理使用手機,從根本上講,需要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靠禁是禁不住的,即便禁得了一時,一旦離開約束環境,就可能會失控。

而且,這種粗暴的做法對培養一個健全的人未必有效,甚至對學生之後的健康生活產生傷害,比如,讓學生對上學的美好記憶從此消失。

這些道理,相信學校和家長未必不懂,但「合理使用手機」是需要契約精神的,如果孩子自制力差、不配合,家長和校方也找不到更好的方式,那麼,粗暴的「一刀切」也實屬無奈之舉。

這些年,由於孩子沉迷手機帶來的家庭矛盾、引發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杭州濱江一小區,一名15歲的初三女孩從19樓墜下,落在三樓陽臺上,當場死亡。警方認定為自殺。事發前,家人發現女孩又在玩手機,提出反對意見,雙方發生爭執,隨後女孩跳樓身亡。

河北廊坊市,一名13歲女孩很晚還在玩手機。母親一怒之下,將手機給摔了。女孩帶著20多塊錢離家出走,時至今日,仍無音訊。

安徽池州青陽縣,一名16歲的中學生,被沒收手機後和母親發生爭吵,隨後女孩離家出走,跳入附近4米深的河水中,心生悔意,呼喊求救,被及時趕來的消防員救出,僥倖脫險。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一名初二的男生因成績不理想,被父親沒收了手機。索要無果後,孩子跳樓自殺。兩天後,無法忍受喪子之痛的母親,也跳樓自殺。

河南正陽縣,一位初二少年因玩手機被父親批評,一怒之下喝了家中的農藥,在醫院搶救一周仍昏迷不醒。這個農民之家,本就因女主人身患腦瘤一貧如洗,兒子的服毒讓這個因病返貧的家,更雪上加霜。

這樣的事件發生刺激著家長們的心。

「孩子玩手機該不該沒收」

成為家長心中的「世紀大難題」。

要想解決這個「大難題」,

我們首先要找出

孩子沉迷手機背後的「真相」。

1.

作為家長,你沉迷手機嗎?

如今,青少年的觸網年齡越來越小。對於孩子來說,手機是一個新奇的世界,它可以拍照、可以聊天、可以玩遊戲,可以了解更精彩的世界。

有人說,每一個手機成癮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手機成癮的家長。儘管現實中一定有不少自律的家長,但我們的確也能看到一些家長,一邊呵斥孩子不要玩手機,一邊又在孩子面前醉心於手機不能自拔。

許多時候,是父母親手把手機送到了孩子手裡。

當孩子「鬧騰」,需要人陪時,就給他一部手機,讓他可以聽故事、看動畫、玩遊戲,瞬間整個世界都安靜了,父母也省心了。

殊不知,孩子的「手機癮」,就是這樣慢慢染上的。

最後,家長苦惱孩子沉迷於手機與網路遊戲,擔心被不良信息所傷害,擔心孩子直線下降的視力,更擔心手機對孩子的學業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而孩子也曾抱怨父母總是無時無刻不盯著手機,總是「沒有時間」和自己聊天、玩耍,卻不想允許自己玩手機。

手機似乎成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道牆。

2.

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

手機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能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機的家長是極少數。

所以,家長儘量做到在孩子向你發出「我想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說話」的信號時,果斷放下手中的手機,認真投入地陪伴孩子,認真傾聽他們說的話。

而當孩子對手機開始漸漸沉迷時,家長們就要敲響「警鐘」了。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不盡相同。

社交型依賴

手機通訊錄、微信朋友圈、QQ群,這些平臺裡面有這麼多好友,便捷的溝通交流方式,讓孩子難以割捨。

遊戲型依賴

手機裡面的網路遊戲特別多,在長期的戰鬥中積累下來的功勳和經驗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滿足。

娛樂型依賴

手機裡面好友不多,遊戲也不多,但有很多電影、音樂、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馬,不想寫作業總想摸手機。

如果孩子特別依賴手機,作為家長,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到底是屬於哪一類的,然後再對症下藥,找到應對方法。

3.

關於使用手機的6個建議

防止孩子沉迷手機,關鍵不是決定給不給孩子手機、幾歲給孩子手機,而是教會孩子如何防止無意義的沉迷。

在家裡設置「手機專區」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機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頻繁用手機,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機就難有效了。

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監督使用手機情況。孩子放學或者父母下班後,統一把手機放在一個地方。真的必須要使用手機的話,需要向對方提出申請。

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機

對於成人來說,手機已經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聯繫工具,但是還是建議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

比如,可以乘孩子睡覺或者寫作業時,發完所有該發的簡訊和郵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飯時間,最好把手機收起來,沒有一個孩子喜歡父母在陪自己的時候經常被手機打擾。

別把手機作為哄孩子的工具

手機被一些家長喻為「哄娃神器」,手機裡一部動畫片就可以讓孩子安靜很久。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歲以下的孩子不應該有任何屏幕時間,包括電視、影片,以及玩電腦遊戲;而兩至四歲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時,愈少愈好。

幫孩子選擇接觸的內容

網絡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對於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們來說,家長更應該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

多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

父母只要有時間,就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多參加戶外活動,如逛公園、跑步、跳繩、打籃球……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呼吸新鮮空氣的同時,也讓他們的精力得到充分釋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約了孩子本有的活潑和玩耍。電子產品給孩子帶來的快樂是暫時而非持久的,更不是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當孩子在真實世界裡得到了快樂,哪有心思會沉迷於電子產品呢?

睡前1小時不接觸電子設備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機會干擾睡眠質量。睡前使用手機會抑制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減少深層睡眠的時間。

在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科技進步的時代,電子產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便利,同時,也對一些自制力還不夠的孩子造成了學業上的負面影響。

在這種情形下,我們不應全盤否定電子產品,它不是洪水猛獸,是好是壞,還要看我們怎麼去引導。

最近,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中稱,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加強對中小學健康上網、合理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教育引導工作,加強對中小學生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日常管理,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發揮家長監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全文如下:

向上滑動閱覽

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

教基建議〔2020〕335號

您提出的「關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收悉,現答覆如下:

建設綠色網絡,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是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重要內容。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取得良好成效。

一、加強政策指導

2018年8月,教育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等8部門印發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

學校教育本著按需的原則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教學和布置作業不依賴電子產品,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採用紙質作業。

「停課不停學」期間,教育部要求各地合理安排線上教學時間,控制學生電子產品使用時長,科學規範指導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產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和用眼衛生習慣。

二、強化網絡素養教育

針對學生沉迷網絡和不理性消費等現象,在學校教育教學中,要求學生「了解迷戀網絡和電子遊戲等不良行為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信息技術教學,推薦了「我是信息社會『原住民』」「趣味編程入門」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學校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

推動各地通過課堂教學、主題班隊會、專題教育、編發手冊、一封信等多種形式,持續開展網絡知識教育、預防網絡沉迷教育。

開通國家中小學網絡雲平臺,設立「網絡安全」專欄,從分析網絡沉迷危害性、解讀相關法律法規、講解防範辦法等多個角度進行教育引導,不斷提升中小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和素養。

三、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開展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引導青少年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和技能,幫助青少年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

2017年起,教育部組織遴選了兩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實踐基(營)地,持續開展「圓夢蒲公英」暑期主題活動,鼓勵各地組織開展校外主題活動,引領中小學生走出校園、走出虛擬世界,防止網絡沉迷。各地各校組織開展合理上網主題演講等活動,通過主題班會、板報廣播、校園網站、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開展網絡道德、網絡法治和網絡安全專題教育。

四、規範學校日常管理

教育部督促各地各校嚴格規範和加強學校日常管理,要求各地研究制定預防學生沉迷網絡工作制度,並指導學校加強對校園網內容管理,建設校園綠色網絡。各校積極將預防沉迷網絡工作責任落實到每個管理環節,規範學生使用手機。

五、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

為淨化網絡環境,教育部積極配合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文化和旅遊部開展「淨網」「清朗」「護苗」、涉少年兒童APP集中整治、嚴格規範網路遊戲商場管理等各類網際網路領域專項治理工作,營造有利於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網絡環境。

2020年8月,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先後部署開展網課平臺專項整治、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網絡文化、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網路遊戲等問題進行集中整治,清理社會網課平臺違法有害信息,全面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

六、密切家校協同配合

推動各地落實《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要求,指導家長陪伴孩子時應儘量減少使用電子產品。印發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的《致全國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提醒廣大家長從教育引導、以身作則、注重陪伴、疏導心理、配合學校等方面做好「五要」,推動家長履行監護職責。研製《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將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培養良好的媒介素養作為重要內容,引導家長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構建家校協同育人的格局。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一是積極推動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加強對「網絡保護」章節內容的法律宣傳和權威解讀,保障和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

二是將加大工作力度,進一步強化正向引導,加強對中小學健康上網、合理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教育引導工作,鼓勵各地各校積極創新教育方式和手段,完善學校設施設備,加強對中小學生網絡和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日常管理。

三是會同相關部門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淨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

四是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發揮家長監管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

是教育需要面對的一大問題

需要家校雙方通力合作

希望家長們以身作則

通過言傳身教幫助孩子養成

健康、良好的習慣

對於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

你有哪些解決方法?

歡迎留言分享!

來源:教育部官網、河南省教育廳、光明日報、首都教育、安全嚴選、班主任研究會、科學家庭育兒、初中生學習、閒時花開等綜合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刪。

相關焦點

  • 教育部通知來了!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家長們都拍手稱好
    從以前的打電話發簡訊的功能一步一步的進化,手機已經全面的智能化,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孩子們對手機的依賴感越來越強,應不應該讓孩子帶手機進學校一直以來就是家長和老師糾結的問題!在今年有人對教育部進行了提議,建議教育部禁止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這一提議也引來了教育部的關注,教育部正式的做出了回應:「關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進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與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的網絡安全長效機制建議綠色網絡,引導中小學生合理上網,健康上網是加強中小學網絡保護的重要內容!
  • 馬上評|中小學生不能帶手機進校園:難在哪裡?
    馬上評|中小學生不能帶手機進校園:難在哪裡?4883號建議的答覆中稱,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 帶不帶智慧型手機進校園,中小學生也想有發言權
    每日商報訊 這段時間,微博上關於「禁止中小學生帶智慧型手機進校園」 討論得如火如荼。近日,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中答覆:他們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中小學生有話說看看現在大人們對我們伢兒用手機時的態度,據說跟當年阿公阿婆爺爺奶奶不準爸媽看電視那會兒簡直一模一樣。有句話怎麼說來著:「歷史不會重複,但會驚人相似」,我覺得說的就是這件事兒。有記者問我們中小學生怎麼看?
  • 禁止智慧型手機進校園?教育部已這樣公開答覆!
    明天起學校就不讓帶手機了。」 近日,某小學將「禁止學生帶手機進入校園」的規定一發出,學校裡的學生們就炸開了鍋,紛紛討論起來。 剛開始幾天學生還嚴守規定,能做到不帶手機進校園。但「手機癮」一上來,規定也就拋之腦後了。
  • 因勒令學生自行砸手機老師被停課,教育部對帶手機是怎樣規定的?
    導讀:2020年12月1日,「鳴鷲鎮中學3名學生在教室講臺被勒令自行砸手機」視頻在各網絡平臺傳播開來,網友爆料稱是雲南蒙自市鳴鷲鎮某學校,老師讓私帶手機的學生,排隊輪番砸手機。視頻中,老師一個個叫名字,讓其站在講臺上砸手機。該視頻迅速引起了網民的熱議。蒙自市教體局及時進行了核實,網傳視頻屬實。
  • 禁止手機進校園需要真抓真落實
    「學生使用手機,不利於身心健康,不利於學習和生活,易受不良信息的汙染,易造成非正常的人際關係……」江西一中學近日發布「關於禁止手機進校園的倡議書」,要求在校學生「以不帶手機為榮」。消息一出,便快速躥上熱搜榜。從網友留言可以感受到,這份倡議深得學生家長擁護。
  • 教育部對「手機」下手了,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家長拍手叫好
    但其實智能產品對於中小學生的影響不止於此,由於長期接觸手機,很多學生因此對手機產生了依賴,甚至上學也要偷偷擺弄,很多學生因為玩手機遊戲影響了成績,為此教育部坐不住了開始對「手機」下手了教育部發文: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課堂?
  • 教育部開始對校園手機下手,老師和家長拍手叫好,學生不樂意了
    教育部開始對校園手機下手, 老師和家長拍手叫好,學生不樂意了。不讓孩子帶手機又擔心聯繫不到孩子,耽誤孩子查詢學習資料,帶手機又擔心孩子不自覺天天打遊戲追劇,真是相當矛盾,老師也是對手機問題相當頭疼,學生帶手機來學校經常影響課堂秩序,從而影響教學進度。沒收手機又很難做到,搞不好還會出現家校矛盾。
  • 教育部終於對手機下手了,中小學生悶悶不樂,家長樂得拍手叫好
    一些學校裡的中小學生,有的時候也會帶手機去學校,但是作為中小學生,他們的自制力還不是很好,所以將手機帶入學校之後,難免會出現在課堂上玩手機的情況。在初中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小趙的成績由班級的前十名直接倒退到了34名,老師找小趙進行了談話並且聯繫了小趙的家長,通過溝通發現,導致小趙成績下降的罪魁禍首就是手機,於是最終家長沒收了他的手機,並且把小趙的由住校改成了走讀。
  • 對待「學生帶手機進校園」,宜管不宜禁
    近日,江西省鷹潭一中向學生家長發放《關於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的家長告知書》,要求所有學生用一卡通消費,為方便學生和家長之間聯繫,每個班級、每個宿舍管理員配備一部老年機供與家長聯繫,並組織專人監督檢查、不定期突擊檢查。
  • 禁止中小學生帶智慧型手機入校!如何杜絕中職學生玩手機的現象?
    據教育部網站11月13日消息,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中稱,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此消息一出,許多家長不禁拍手稱讚。
  • 學生能不能帶手機進校園?上海這些學校:「聽學生的!」
    「手機困局」正成為不少中小學校園面臨的難題。(圖片來源:網絡)近日,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4883號建議的答覆中稱,對於「禁止中小學生將智慧型手機帶入校園」的建議,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健全網絡安全長效機制。
  • 學生帶手機入校園,學校該怎麼管?
    一些學生喜歡使用暴力,在校園裡拉幫結派恃強凌弱;面對老師善意批評記恨在心,不顧事實在網上造謠誹謗;崇尚明星羨慕網紅,追捧虛榮奢靡價值觀……網絡上信息混雜容易衝擊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認知的混亂。中小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已經嚴重幹擾了校園、課堂秩序。
  • 「新小華」 兩會茶座|我為什麼反對智慧型手機進校園
    吳鐵俊:我的提案是建議立法禁止學生攜帶智慧型手機進入校園。我們要積極擁抱新科技和新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反對學生把智慧型手機帶到學校,這是我調研得出的結論。一年來,我研究了校園欺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基層學校老師亞健康等教育問題,但在做提案的時候,我選擇了「智慧型手機」進行深入調研。
  • 「聚焦兩會」胡杰:手機進校園弊大於利,亟需治理
    「對於中小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利弊,顯然是弊大於利的。尤其是對自制能力較差和尚未成年的中小學生。」商丘市政協委員胡杰說,「有人認為帶手機可以方便學生與父母聯繫,增加學生的信息量,但這點益處顯然沒有手機給學生帶來的危害大。」
  • ...生玩手機被開除,別讓手機毀了你的未來!附16張手機防沉迷專用屏保
    中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現狀 多位老師反映,當前中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並且幾乎都會帶到校園來。除了滿足最基本的和家長通訊的需求,絕大多數學生手中的智慧型手機是用來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刷QQ空間、玩遊戲、看視頻、定外賣和收快遞。
  • 學校三令五申禁止「手機進校園」,屢禁不止!怎麼辦?老師這樣說
    近日,學校又一次下達禁止學生手機進校園的禁令。這是今年秋季開學以來學校第三次下達的禁令,可是仍然屢禁不止。其實,對於學生攜帶來進校園仍然存在著不同的意見: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能控制自己,不沉溺於手機中的娛樂遊戲,對於學習和生活是有幫助的;也有一些家長認為,手機帶壞了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甚至迷戀其中而不能自拔,學校要堅決控制學生帶手機。
  • "高中生玩手機被退學"結果:還是被退學 但保留學籍
    9月25日,網傳一份柞水中學發布通知顯示,該校高二4班的學生張某某於25日早晨,在課堂上玩手機被老師發現。張某某不遵守學校制度將手機帶入校園並在課堂使用,其行為嚴重違反了校規校紀。根據《陝西省柞水中學學生行為十禁止》中的規定,經校長辦公會決議,給予張某某勒令退學處分,同時扣除高二4班本月量化考核分5分。
  • 安徽校長回應砸手機 公開砸毀只為警醒學生 你怎麼看?
    10月14日,網上流傳著一條安徽某中學教職員工公開砸毀學生手機的視頻,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視頻內容顯示,疑似在一所學校內,身著校服的學生面向主席臺列隊站在操場上,而主席臺旁幾個工作人員正用器械砸毀手機,畫面中可以看到被砸毀的手機正在冒煙。
  • 陝西一高中生玩手機被勒令退學,縣教育局:保留學籍
    新京報訊(記者 劉瑞明)陝西柞水縣柞水中學一名高二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被勒令退學一事引發關注。29日,新京報記者從陝西柞水縣教育局獲悉,柞水中學決定,對該名學生作「勒令退學」處理,但保留學籍,保障該學生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