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不能太過,過猶不及

2021-01-10 凡人凡舉

人生在世,都希望自己能擁有完美人生,也希望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完美,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美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我們能「止於至善」,凡事不要做過頭,要懂得適可而止,掌握好一個「度」,完美就自然而然實現了。

我們人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論是行動,還是認知,甚至於包括我們的生命,皆是如此,由此可見,世事本就無常,而完美一說應當理解為知足,知足則心安,心安即完美,如此,我們便不會強迫自己以有限的認知獲得無限的知識,亦不會以有限的生命想要獲得無限的財富。

凡事不能大過,過猶不及,也正是說的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我們能把握一個度,完美是可以做到的,而做到完美的同時也懂得了如何保持完美——凡事不能太過,要懂得知足。

我們仔細看看周圍的人和事,就不難發現,不知足的人一般都過得很糟糕,因為沒有多少事能讓他們滿意,於是總是生氣、抱怨,哪裡還有快樂可言,就像一個人口渴,喝第一杯水很解渴,會回味無窮,兩杯就太飽,感覺也沒什麼可留戀,幾杯再下肚,那就不是享受了,而是妥妥的難受,道理就這麼簡單,凡事不能太過。

適當地不知足讓我們有進取心,懂得奮鬥,促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而適時地知足能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能夠更好地讓人掌握分寸,擁有智慧,能讓我們心地坦然,不會有太多的雜念紛擾,從而使我們能脫離不切合實際的欲望和要求。

如此,我們做任何事都會理性對待,讓自己的心進入一種全新境界,能夠笑對人生,在知足心理作用下,相信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也懂得做任何事都不要貪得無厭,將「凡事不可太過,過猶不及」牢牢記在心裡,並付諸實施,給自己留有了足夠的餘地,絕不會庸人自擾,生活自然而然也是輕鬆自在,幸福無比。

相關焦點

  • 人在職場:凡事不能不認真,凡事不能太認真
    從小到大,我不是一個凡事認真的人,但我凡事認真起來不是人,而是拉磨的驢。童年時,我以為自己長大後可以拯救整個世界,等長大後才發現整個世界都懶得拯救我。於是,凡事認真、精益求精的我們,有了過硬的業務素質,也搖身變成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職場達人。我的朋友小Z,利用業餘時間,鑽研攝影技術,同樣的風景,別人拍出來平淡無奇,他拍的則是美不勝收的藝術品。不由讓人心生感嘆:同一雙眼睛,同一個場景,為何有著天壤之別?
  • 《七分剛剛好》:凡事無須強求完美,掌握平衡與適度,七分就好
    相反的,她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一切順其自然又恰到好處,在她精緻美感的生活背後,藏著「凡事七分剛剛好」的生活哲學和一顆安逸從容的平常心。現實生活中,匆忙的步伐,忙碌的工作,是常態。當我們長時間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時,勢必會疏忽身邊的家人和家庭,甚至會與生活產生一種疏離感。
  • 佛說:凡事太過,緣份必盡
    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盡,凡事太過,緣份勢必早盡。所以有時,難得糊塗才是上道。............................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 科學解釋:凡事過猶不及
    但雞蛋也並不是什麼神奇的妙藥,只是保證我們的日常營養需求,並不能改善或治療我們身體上的疾病。雞蛋的營養成分雞蛋是我們日常常備的食物,它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是最具性價比,最簡單獲得的日常營養食物。其所含蛋白質的胺基酸比例易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率接近百分之百。
  • 愛情的世界裡「過猶不及」
    其實一段感情最好的狀態毫無疑問是「勢均力敵」,當然沒有感情是能夠完全做到的,男孩本來就應該多一些付出,但是付出總該有個度,不能對方要什麼你就給什麼,需知人是有貪慾的,過猶不及,如果她想要的你給不了,那就不要去招惹。而對於女孩而言,多一些理性的索求,少一些無理的需要,過猶不及,即使今天你獲得的,未來可能也會失去。
  • 過猶不及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適用於所有領域|《儒家思想...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筆者注】本章講的是過猶不及的道理。賢,指人的德行,包括人自身要正和要對他人好。過猶不及,指過分與不夠一個樣。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人自身要正,正到什麼程度?人要對他人好,好到什麼程度?
  • 凡事都會懂得變通,不會太過固執,非常好相處的三個生肖
    凡事都會懂得變通,不會太過固執,非常好相處的三個生肖生肖鼠生肖屬鼠的朋友,他們是一個活得比較清醒的人,平時在生活中總是會按照自己想法去做,從來都不會得過且過,而且他們往往會比較固執,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總是懂得尊重他人,因此是一個比較好相處的對象,遇到一定要懂得珍惜
  • 在你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在你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經文: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以弗所書5章18節)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題目名叫《在你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為什麼作為基督徒不能喝醉酒呢?就是因為醉酒會讓人喪失理智而變得瘋狂,放蕩,而做出各種違背了神的旨意,不討神所喜歡的行為和事情來。這樣的後果是離棄了神,而神也不再與這個醉酒的人同在,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罪過,因此作為一個合格的基督徒,最好是不要喝醉酒!
  • 印星為善,過猶不及,印星太旺有哪些壞處?
    於艦程老師之前的文章,有講過印星的作用,比如印星是代表保護我們的,代表長輩,也代表學問教育,仁慈善心等。但凡事以中和為貴,即使為用神,太多了也可以為禍,這就是所謂過猶不及的道理。什麼情況說明印星過旺呢?
  • 關於凡事不要計較太多的句子 做人不要太計較是非得失
    關於凡事不要計較太多的句子 做人不要太計較是非得失時間:2018-07-02 19:1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關於凡事不要計較太多的句子 做人不要太計較是非得失 拿得起,放得下,人生得失很正常;站得高,望得遠,是非恩怨莫掛懷;想得開,看得透,生活困惑自然開。
  • 特大帝的過了
    凡事過猶不及。 特大帝也不例外,他本可以躺著連任,結果卻被疫情拖了後腿。即便如此,他仍可以在競選中一爭高下。即使輸了,他也可以四年後東山再起。可現在,在結果已成定局情形下,仍做困獸之鬥,間接導致了華盛頓之亂,出了人命,把自己拖入了萬劫不復境地。
  • 凡事讓三分,能不能做到?
    凡事只要別人不太過分,自己能夠接受,還能說得過去,那就告訴自己,算了,沒太大關係。你會自動地把遇到的事情,都在心裡讓它三分。道理讓三分,不講那麼滿。利益讓三分,不賺那麼滿。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做,你都一笑而過,不會放在心裡。
  • 心理學家:凡事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拒絕人,是種非理性行為
    他深知不能再這樣下去,一定要跟領導好好談談,要拒絕同事的求助,可是領導和同事一開口,拒絕的話就說不出來。想找個同事幫忙下吧,結果一看大家都有事情做,他又不好意思開口麻煩別人。這個月的績效考核,他終於排到墊底的名次,再這樣,離末位淘汰就不遠了。
  •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
    因為感覺太完美了,我反而覺得不安。有趣的是,我從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智慧。總覺得某個東西太完美,就隱藏著一種不太好的東西。我當時特別害怕家裡會出事。所以,後來我們家的豬一死,我反而鬆了一口氣,覺得可能就是這個事吧。但過了一段時間,弟弟就病重,沒多久就死了。  當然,我強調的不是這個現象,而是這種思路。
  • 【見證】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直到木塞持續打了十分鐘,鋼鐵便開始不安定;再過十分鐘,鋼鐵便有反應;過了半小時後,鋼鐵竟在空中搖搖擺擺,如同鐘擺搖動一樣。照樣,只要我們肯持續不斷的禱告,即使禱告看似微弱,但再大再難的事,神也會成就。因為每一個禱告都是摸著神的寶座,只要禱告一多,神自然起來作事。『耶穌看著他們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
  • 跳健身操理解,過猶不及。
    太注重「道」,而不去實踐「術」,就成了書呆子。太注重「術」,而忽略了「道」,就會「南轅北轍」,就會離成功越來越遠。這也許就是孔聖人教導我們不要「過猶不及」的原因吧!
  • 人生最好的活法:凡事不過度,適可而止
    這不禁讓想起一句話:「凡事不過度,適可而止,過猶不及。」一、喜怒不過度,適可而止《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意思是說:人高興到極點就容易發生使人悲傷的事情。等到秦始皇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比起他的父親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每天繼續著以往歌舞昇平的快樂生活,一點都不顧及百姓的死活,他的行為也不斷導致社會矛盾地激化,最終引發了農民革命,秦王朝也最終在農民起義中滅亡。人們在高興得意的時候往往會無所顧忌,這樣很容易為以後的發展埋下隱患。人們常說:怒大傷身。
  • 運動雖好,但過猶不及
    運動雖好,但過猶不及研究人員參加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試驗小鼠分成2組,第1組舒適地躺在它們的籠子裡,另1組在跑步轉輪上跑到筋疲力盡為止。3天後將兩組小鼠暴露於流感病毒中,結果發現第2組小鼠死於流感的數量不僅高於第1組,而且症狀更嚴重。之後有有個「升級版」實驗:用流感病毒感染三組小鼠,然後讓第1組休息,第2組悠閒地跑20-30分鐘,第3組跑2個小時。
  • 易經—節卦:自製有度,過猶不及,節制要知權變而不能固執
    易經——節卦:自製有度,過猶不及節制要適時而知機,當處於「泰」、「大壯」、「豐」等事業發達時期,適度節制容易膨脹的欲望和雄心,知泰知否,量力而行,這便是適時而知機。節制要知權變而不能固執。在情況有利、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迅速決策並付諸實施,而不能猶豫不決,那樣就會喪失良機,而且招來禍害。恰如其分地節制是處理好問題的實際需要,不是人為地強加,也不是為節制而節制。因此,節制宜順其自然,依據我們所面臨問題的實際發展情況、隨機應變,做出決策。該節制則節制,不該節制則不節制,如此為上策。任何人為的節制目標都只能達到相反的效果。過分的節制只能適得其反。
  • 佛說:凡事都有定數,不能強求
    佛也說:凡事皆有定數,不能強求。人活一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一味糾結某些事的得失,便不甚遺憾,實在是不美。縱覽歷史的歲月長河,你會發現,從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夠遇到,幸甚至哉的完美結局。若非要找出幾個,仔細思辨之下,你會發現你所知道的完美之人,卻也曾在某些事、某些人上求不到一個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