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勝,湖北天門人,石首市作家協會理事,編著《審苑筆耕》一書。曾在《中國審計報》、《中國審計》、《審計月刊》、《詩苑》、《楚望詩刊》等報刊雜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署》網站上發表散文、詩歌和攝影作品百餘篇,多篇詩文入選《詩話審計》一書。
我愛紅色聖地,因為她給我的不僅僅是心情的好與壞,視野的寬與窄,而且教給我對世間的愛與憎,人生的堅與韌。我愛紅色聖地,韶山、井岡山、延安、西柏坡是我久仰之地,每次去一個紅色聖地,總忘不了必須寫點文字用以留念。對於此行第三次去韶山,依然如故。
一路上,我們一行人坐在車裡欣賞著沿途美麗的風景,時而高歌紅色歌曲。經過4個多小時的長途車程後,我們終於到達了韶山。
韶山,一塊山明毓秀的地方,四周群山環抱,峰巒聳峙,松柏蔥蘢,氣象萬千,據說這裡的山嶺間暗藏著「龍脈」。韶山的魅力,從毛主席的傳奇一生開始。
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首先瞻仰了毛主席銅像。主席銅像屹立在廣場上,手握書卷,面帶微笑,注視著遠方。看到毛主席那高大威嚴的身軀,我們立刻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感。為了表達對主席的深深敬意,我們獻上了一個最大的花籃,用毛筆寫上「瞻仰偉人風採傳承紅色精神」!
主席銅像重3.7噸,高10.1米,意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是10月1日。據導遊介紹,主席銅像於1993年12月6日從南京啟運,運載主席銅像的汽車途經江西井崗山的時候,汽車突然熄火了,無論如何檢查也沒有查出車子有任何故障來,大夥急的沒法,這個時候,一個70多歲的當地老人說:「這兒是毛主席拿起槍桿子鬧革命的地方,他老人家是想想在這兒住上一宿看看故地啊!」第二天,車子居然在沒有檢修的的情況下開動了。由於下雨,車子來到一個「人」字型的山坡上,因為路滑,隨行的100多輛車都不同程度受損,有的甚至開不動,可是運有主席銅像的車居然輕輕鬆鬆的開過去了。1993年12月26日,銅像抵達韶山,早上太陽與月亮同時增輝,盡顯瑞相,銅像的左邊是太陽,右邊是月亮。因為是12月份,寒冬臘月的季節,可是發生了一件有違自然規律的事情,韶山滿山的杜鵑花都開放了,比往年三至四月份開放的花期提前了好幾個月。
站在主席銅像前,思索良久。1910年毛澤東在離家赴湘鄉縣立東山高等小學求學前夕,寫下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109年前,主席從韶山沖到帝都北京,從恰同學少年到數風流人物,從秋收起義到開國大典,從遵義會議到政治協商會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最激動人心的是參觀毛澤東故居,這裡依山傍水,環山圍繞,青松鬱郁,翠竹婆娑,只見人頭攢動,排著長隊等候參觀故居。主席故居是一座泥磚的平房,背倚蒼松翠竹,面臨清澈荷塘,是南方常見的普普通通的農家住房。故居堂屋大門上端掛著鄧小平1983年題寫的「毛澤東同志故居」的貼金木匾。
我們踏入主席也曾經踏入過的門檻參觀堂屋,堂屋的東邊13間小青瓦房是毛主席的故居,西邊4間茅草房為鄰居,堂屋為兩家共用房。緊靠堂屋的東側是廚房,屋內有口大鍋灶,還擺放著主席家人早年用過的水桶等生活用具。穿過廚房是橫屋,這裡通常是吃飯的地方,擺放著一張舊式的方桌和凳子。據介紹,主席在韶山開展農運時,在這間小屋裡開過會,並寫下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再過橫屋,依次是毛主席父母親和他自己的臥室。主席臥室牆上掛著一幅他與母親文氏及弟弟毛澤民、毛澤覃的合影,室內有一張主席早年睡過的木床。房內陳設簡單樸素,床邊的一盞桐油燈,曾伴隨著毛澤東度過無數個不眠之夜。我們在毛主席住過的房間久久停佇,仿佛看到了毛主席的身影,感到離毛主席是那樣的近,那樣的近……很難想像,那麼低矮的草屋竟能走出這樣偉岸的巨人。隨著人流,我們走出了故居,故居門前不遠處是兩口池塘,正逢夏季,池塘裡荷葉田田。故居並不寬闊,但布置十分合理,小巧卻不失大方。
這次韶山行最震撼的是晚上那場實景演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去看實景演出的路上,只見沿路有很多高大的松樹,其中有不少都是百年老樹,而且都長的青翠挺拔。讓人無不感嘆:韶山集天地之精華,才長得如此茂盛!
走進實景演出現場,映入眼帘的是一塊巨大的中國版圖形狀的演出舞臺,由每個省的版圖拼接而成。整臺演出分為序、5個篇章、結尾共7個部分。故事脈絡以毛澤東走出韶山、秋收起義、萬裡長徵、民族抗戰、渡江戰役、開國大典等眾多事件為重要素材和線索,展現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悲壯史以及一代偉人在這一歷史大環境中的豐功偉績,讓人不能忘卻這波瀾壯闊的紅色革命歷史。
演出採用了多媒體、高科技立體舞臺裝置等演藝技術,將歌、舞、戲劇、雜技、水火特效等多種元素融入表演。整個舞美創意有質感,再現秋收起義、紅軍長徵過草地的場面時,舞臺地屏出現了豐收的田野、蘆葦叢、碧綠的草地,畫面中的每一棵小草、稻穗清晰可見,仿如真實。舞臺影像更是逼真,呈現了戰火紛飛的環境,時而是飛機的襲擊,時而是飛奪瀘定橋的艱險,時而是延安革命根據地的曙光、時而是渡江戰役的悲壯,時而是開國大典的雄壯。有位老同志看了實景演出,感慨地說:「讓人很震撼,很感動,給了我一段全新的回憶。最喜歡飛奪瀘定橋那一段,飛來飛去,還有水彈,很炫酷」。
前兩次來韶山,我們一行人去過滴水洞。毛氏族譜中有詠滴水洞的詩:「一鉤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鍾人未識,石橋如鎖幾重關。」滴水洞據傳原在一條溪橋的橋頭,有一個1米見方的石洞,不管天幹天雨,洞內總是滴水,連年不斷,水滴入洞,產生回聲,優雅動聽。然而後來在修建水庫時,卻把這個山洞淹沒掉了,致使許多遊客在尋洞不著的情況下惋惜地發出「滴水洞無洞,花明樓無樓」的調侃之語。當年毛主席南下視察到韶山,在滴水洞一號樓住了十一天。滴水洞青磚灰瓦,流簷飛角,古樸自然,著名黨史專家馮文彬這樣讚譽滴水洞風光:「三湘靈秀地,洞中別有天。」
我們夜宿韶山市區的茗典賓館,賓館共五樓,極其普通,但感覺舒適。第二天清早,獨自一人晨練,沿著韶峰東麓的林蔭大道英雄路往南健步,經過韶山市政府大樓,樓前「為人民服務」五個金色大字和樓頂上的「偉人故裡和諧韶山」八個紅色大字熠熠生輝。政府大樓對面便是韶山廣場,廣場門前左右大理石上鐫刻著「人民公物」,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一輛輛公用自行車。往前走就到了天鵝山腳下,韶山烈士陵園坐落於此。為了紀念英勇獻身的韶山英烈,韶山人民在毛澤東誕生百年之際,建起了一座氣勢雄偉的韶山烈士陵園,紀念滿門忠烈的毛主席一家六位親人和韶山1579位革命先烈。陵園門樓正中,兩根方形門柱似輓聯,合力高託起一個淡黃色的圓形門徽,門徽遠看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近看又如敬獻於烈士靈前的鮮花。登上天鵝山山頂,就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烈士塔,其造型為銀色長戟,紅旗翻卷,取自毛澤東《七律·到韶山》的詩境。
陵園裡盛開的紅杜鵑像烈火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韶山沖最早的夜校燈光,到秋收起義的烈火,都是主席和革命先輩們親手點燃。革命鬥爭的烈火映紅了長江,映紅了安源,映紅了井岡、映紅了二萬五千裡草地雪山,映紅了陝北、華北、中原、江南,一個紅彤彤的新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看完烈士紀念塔、淚飛泉、五傑亭、聚英亭、三英陵、六親臺、烈士詩詞及徵集詩詞碑廊等人文景觀,沿臺階而下,再次來到韶山烈士陵園門樓前,逐字逐句拜讀了《陵園志》,英烈壯情激越,前僕後繼,「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韶山精神永存心中,「寧為黨死,不為貪生」的悲壯永昭日月,烈士英名炳千秋!
紅色韶山,紅色教育,我們的腦海裡留存的是紅色的記憶,猶如血與火在心間奔流!
風土人情面向全國有獎徵集優秀散文。欄目下設四個板塊:
山水靈音。您走過的山水,多少風情被您看透?您遺落的腳印,刻下多少難忘的留戀?一程山水一程歌,有多少旅途見聞和奇遇故事等您來說。山水靈音,專發您的遊記散文。
故園之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不論您是在故園廝守,還是浪跡天涯,您對家鄉的有幾許深情,幾多留戀?告訴我,您的家在風中的歲月裡老去,還是在您的心上被念念不忘。是深情是感慨,把您的心情寫給我們。
地理人文。就某地的習俗以及自然景觀,用您獨具的慧眼去發現她文化價值,挖掘她的文化底蘊,傳承她的文化氣質。要有一份溫暖和善的氣息瀰漫出人文情懷的味道。
傳說歷史。地域性較強的歷史傳說故事,有哲思有反思有啟迪當下意義的文章最佳。
要求文字控制在兩千字以內。語言優美簡潔,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投稿信箱:1365960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