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萊州保衛戰」的勝利,提升了濰縣人對萊州府的認同感

2020-12-23 膠東故事會

明清時期,地處膠東半島西部的萊州府共管轄七個州縣,即史籍所謂的「萊郡七屬」。這七個州縣分別是掖縣(附郭縣)、昌邑縣、濰縣、平度州、膠州、高密縣和即墨縣。

以上州縣當中,平度、即墨等地在明代之前就就與萊州關係密切,而濰縣、昌邑縣和高密縣則是明初才劃到萊州府範圍內。相對來說,前者對「萊州」這個概念的認同感更強一些,而後者相對就有些疏遠。其中,濰縣在明代之前本來是濰州,與升級為府之前的萊州平級。兩者的地位長期相埒,而濰州在洪武年間降級為縣,歸屬萊州府管轄,使得當地士紳在心理上很難一下子就接受。

(萊州府和濰縣的示意圖)

實際上,到了兩百多年後的萬曆年間,濰縣人依舊對「濰州」具有很深的懷念之情。被視為當時濰縣士紳領袖的劉應節(進士出身,官至尚書)在給《濰縣誌》做序的時候就寫道:「濰在東土,故稱北海郡,其後並隸不常,迨洪武年始置縣,聲名文物衰然,猶稱他邑首,非褊壤也。」字裡行間,多少能體現出牢騷情緒。

不過,到了清代,濰縣人對「萊州府」的認同感似乎有明顯提升。同樣是濰縣籍的進士,清末的陳恆慶在自己的筆記(《諫書稀庵筆記》)中,提到這片土地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制銅之工,以吾萊屬為最巧。」

「他邑首」(東萊首邑)和「吾萊屬」這兩個詞前後對比,顯然陳恆慶的語氣更為親切。管中窺豹,以見一斑,這也能大體反映出濰縣士紳對「萊州府」認同的變化。

(以下配圖均為萊州磨盤街的場景,這相傳就是明末保衛戰時的產物,圖片作者「萊州灣人」)

為何會出現這種變化?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個原因就是時間的積累。明清兩代,四五百年的時間,濰縣一直屬於萊州府管轄。尤其是清代中期平度州降為散州之後,濰縣直轄於萊州府,彼此之間的頻繁互動,經過時間的積澱,也逐漸轉換為了民間的親切感。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不能忽略,那就是明朝末年「萊州保衛戰」勝利的影響。

萊州保衛戰發生在明崇禎五年,當時孔有德叛軍自登州向西,接連攻陷黃縣、招遠、平度等地,然後圍困萊州府城。城內軍民堅守不屈,為明廷調集大軍勝利平叛贏得了時間,後世稱「鐵打的萊州」。

關於戰事的經過,相關的史料有很多,在此就不再贅述。下面重點說的是「萊州保衛戰」對濰縣認同產生的影響。

就全局戰略而言,當時的萊州之於山東內地,有如安史之亂時的睢陽之於淮南。因為萊州堅守不下,使得山東內地免遭了戰火塗炭。倘若叛軍攻陷萊州,主力下一步可能就要渡過膠萊河向西,而昌邑和濰縣就會首當其衝。從這個意義來說,濰縣也是萊州保衛戰的受益者,自然對此有感激之情。

此外,在萊州保衛戰過程中,山東巡撫徐從治、登萊巡撫謝璉、萊州知府朱萬年的表現都很英勇,尤其是朱萬年,被叛軍誘捕押至城下勸降,他大義凜然,痛罵叛軍,讓城中發炮,壯烈殉難。作為萊州府的父母官,朱萬年的事跡也讓治下子民相當感泣,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屬縣對府城的認同感。

在此之後至清末,萊州府下屬州縣都有祭祀朱萬年的傳統。陳恆慶在筆記中記載的一個比較傳奇的故事,就是例子。

根據陳恆慶的記載,清末高密籍進士王星瑞在貴州黎平(朱萬年的故鄉)為官。他剛到任,聽說當地有「朱太守祠」,就專程去祭拜。在祠中,他還看到一塊碑文,記載了鹹、同年間戰亂時,朱太守顯靈護城的傳說。在今人看來,顯靈的說法多少帶有迷信的觀念。不過,王星瑞卻信之不疑。他還專門寫信給萊州府在京的同僚告訴此事。

筆記中是這樣說的:「寄京萊屬同鄉官,將立碑於萊州,俾鄉人鹹知朱太守生而為英,死而為靈,萊州一廟,益當敬謹奉祀,必當呵護全府七屬數百萬生民也。」

從這個記載來看,朱萬年相當於明末至清代凝聚整個萊州府的精神紐帶,他在「萊州保衛戰」中的英勇事跡,也明顯提升了下屬州縣包括濰縣對「萊州府」的認同感。

相關焦點

  • 【奇談】鐵打的萊州,紙糊的登州
    其中萊州府轄:掖縣(府治所在)、平度州(轄濰縣、昌邑)、膠州(轄高密、即墨);登州府轄:蓬萊(府治)、寧海州、黃縣、福山縣、棲霞縣、招遠縣和文登縣等(其間略有調整,但變化不大)。萊州府全圖明朝中後期,由於對外貿易和海防的原因,登、萊二府地位逐步提升,明末設登萊巡撫(省級管理單位,登萊巡撫與山東巡撫平級)於此,清朝曾設立登萊青道,民國時青島曾為八大特別市之一,歸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 膠東半島西部有不少綦姓人,平度和萊州為集中分布地
    但在膠東半島區域內,有不少綦姓人分布,尤其是在半島西部的平度和萊州等縣市,綦姓分布較為集中。 那麼,平度和萊州兩地的綦姓人都有什麼淵源? 萊州市舊稱掖縣,在明代與平度同屬萊州府範圍內。
  • 【青青島觀察】聯通南北 青島至萊州高鐵意義重大
    【青青島觀察】(記者 任俊峰)隨著青島至平度至萊州高鐵正式納入規劃,膠東半島南北大通道即將打通。近日,在省委、省政府剛剛發布的《山東省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實施意見》中,青島至平度至萊州高鐵成功納入,為項目早日實施提供了有利支撐。
  • 千古萊州 豐功殊勳
    中共萊州市委萊州市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十月立萊州革命烈士紀念碑之所以選址玉皇頂,碑文之所以稱玉皇頂為「聖地」,是因為玉皇頂對於黨領導的萊州革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玉皇頂是萊州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地方,打響了萊州武裝抗日的第一槍。
  • 【萊州記憶】鮮為人知的萊州「急公好義」牌坊!
    「急公好義」牌坊  【牌坊上的釋文】  清誥奉中賢大夫四品銜後選員外郎兵部  主事戊寅乙卯連捷進士候選知縣張爾牧)  南慎餘堂後人父親張君亭於1957年回掖縣探親時拍攝  此牌坊位於萊州府  【關於張氏家族的故事】   張家主人張翬(庠生)早年家境貧寒,在萊州府城東北演武場後種瓜。
  • 萊州這個地名在隋朝開始出現,建築大師宇文愷曾做過萊州刺史
    萊州,是膠東半島一個歷史很悠久的地名。不同時期,萊州指代的範圍也不同。如今的萊州,指的是一個縣級市,範圍就是原來的掖縣。明清時期的萊州,指的是一個府,管轄昌邑、濰縣、高密、膠州、即墨和平度,駐地在掖縣。
  •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和南京保衛戰的失敗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和南京保衛戰的失敗北京和南京從元代開始,中國的首都就形成了北京為主,南京為輔的格局。
  • 提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激發他的自信潛能
    人的自信源於對自我的認同,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認為「我可以做到」,那麼勇氣就會帶來信心與力量,哪怕能力並沒有足夠的強大,卻也可能實現超常發揮;但如果認為「我可能不行」,那麼不管做什麼都會心生遲疑、自我懷疑,大腦對技能的操控能力也將減弱,原本的能力也將發揮不完全,從而導致失敗。
  • 傾聽歷史的迴響——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凝眸
    濰坊市花大力氣,在2019年,完成濰縣樂道院暨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提升改造項目一期工程。今年9月3日,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樂道院·濰縣集中營博物館與中國文物報社等共同設計製作的展覽與觀眾見面。展覽由「楔入的風景——樂道院歷史基本陳列」「西方僑民集中營專題展覽」「樂道院世界反法西斯陳列」三部分組成。
  • 濰縣歷史上有不少從登州遷來的姓氏,於、姜、孫、牟在列
    有研究者認為,明初濰州降級為濰縣,就有此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洪武年間的大移民過程中,濰縣就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移民輸入地。根據民國版《濰縣誌稿》的記載,當時遷入濰縣的移民,來源相當多樣。遠則雲南烏撒衛,中則洪洞、棗強,近則昌邑、莒州及登萊。其中,由登州遷來的姓氏就不在少數,本文就選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姓氏,進行簡要介紹。
  • 老濰縣頤園
    說起西門張家,在當時老濰縣,也是舉輕若重的家族。多數人都知道老濰縣有「丁郭陳張」四大家族。丁家就是十笏園的主人清光緒年間的濰縣首富丁善寶,郭家就是明萬曆年間進士,曾任漕運總督直至戶部尚書的郭尚友,陳家就是曾任清五個部的尚書和協辦大學士(相當於副宰相)的陳官俊,而張家說的就是西門裡張兆棟一家。    張兆棟(1821—1887)字伯隆,號友山。濰縣(今濰城區)人。他以進士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外放陝西鳳翔府知府,後擢升四川按察使。1854年(鹹豐四年)調廣東,遷布政使。
  • 構建區域命運共同體 提升怡心人認同感、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經過半年實踐,一系列可視化成果逐一呈現,怡心人的認同感、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得到明顯提升。堅持黨建引領構建區域價值同心圓 提升市民認同感「我為怡心代言」「建設航空經濟之都我為怡心獻計品牌活動,已經把生活在怡心的每一個人都牢牢黏合在一起,讓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都能在怡心找到家的歸屬感,同時喚起了屬地單位對街道的認同感。今年以來,街道堅持黨建引領,以建組織、搭平臺、樹品牌為抓手,匯聚起推進街道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質生活的共同價值追求。「目前,我們已與轄區內的武警警官學院、中國核動力研究院等57家單位籤訂了共建協議,有效實現與轄區企業的互動融合。」
  • 濰坊一些市民用不同方式記錄濰縣戰役那段歷史
    濰縣戰役已經過去72年,為避免這段往事淹沒在歷史塵埃中,濰坊有這麼一群人,或收集與濰縣戰役有關的藏品,或收藏刊登濰縣戰役資料的相關報紙,或通過走訪親歷者出版書籍……他們用不同方式記錄著那段硝煙瀰漫的日子。4月25日至27日,記者找到幾位代表,傾聽他們記錄濰縣戰役的故事。唐朝展示他收藏的與濰縣戰役有關的藏品。
  • 讓臺灣人重新找回中國人的光榮感與認同感
    如何讓「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認同,重新成為臺灣的主流認同,將是兩岸重要的功課。首先,兩岸要揚棄操縱民粹,共同打造具同理心、耐心、有換位思考能力的善意平臺。不可諱言,「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弱化,和「獨」的力量增長有極大的關係,這中間經歷了近半世紀「滴水穿石」的演變,使臺灣的認同觀漸漸主客易位,「天然獨」高唱入雲,「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認同抬頭,連許多藍營政治人物都漸漸不敢說或避說自己是「中國人」。
  • 萊州人特別喜歡吃這種魚,關於這個魚的傳說你知道嗎?
    這個名字來自於 一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七 品 青 鱗 魚 孫洪鵬 清朝鹹豐年間,萊州府地有一個叫張邦昌張秀才的
  • 濰縣打出「英雄團」
    他們採用的是「平均地權」法,就是將人埋至脖頸處,然後再用鐵鍁鏟去人頭。孫同盛見狀舉起手槍,吼道:「弟兄們,給我狠狠地打。」孫同盛一槍將還鄉團團長遲仁心擊斃。隨從戰士也舉槍掃射,將所有的還鄉團團員擊倒在地。然後,孫同盛命戰士迅速將百姓救出,一共89人。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者5歲。
  • 鄭板橋:七載春風在濰縣
    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
  • 萊州府昌邑縣汲家窪子村,是不少東北汲姓人的祖籍地
    山東人是「闖關東」的主力。在近代的奉軍體系中,自然有不少將領的祖籍都在山東。前段時間在閱讀直奉戰爭的書籍時,看到一則奉軍將領聯名聲討吳佩孚的電文。在落款當中,有位將領的名字叫做汲金純。三者當中,昌邑位於北部沿海,在歷史上闖關東的人較多,因此,看到汲金純這個名字,很容易將他與昌邑聯繫在一起。汲金純是否闖關東的昌邑汲姓後人?雖然沒有詳細的族譜記載,但遼寧一期文史資料中提到了他的兒子汲紹儒,文稱:汲紹儒,字亞鵬,後改名為胡震,遼寧海城牛莊鎮金家灣子人,祖籍山東昌邑。兒子的祖籍在昌邑,顯然汲金純的祖籍也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