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空間而言,高處有高處的境界與威儀,低處有低處的風景,同樣有令人敬畏的精神與力量!
這次,西魏遺少想介紹淶水的魚谷洞。
淶水縣,位於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東麓北端。
魚谷洞自然風景區,距北京100公裡,是京西南有名的風景區之一,以奇泉、怪洞為主體。
此處四面環山,拒馬河支流的小西河湍湍流過,是尋奇探險、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
魚谷洞的名字,源於洞口的魚谷洞泉。魚谷洞泉天下奇泉之一,每年的穀雨前後,這眼泉就會有許多魚遊出來,多時能有上千條。
民間的解釋是,這裡底下連著東海龍宮,每年這個季節有些小魚過來參觀野三坡。這當然是傳說了。
魚谷洞風景區名泉眾多,魚谷泉、神魚泉、神洞泉、神天泉四大泉群或以水取勝,尤以魚谷洞泉聞名。
魚谷泉流量大、流速快,泉水清涼甘冽,常年湧水不息,水中富含有多種有益於人體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經化驗該泉符合國家優質飲用水標準,是難得的天然礦泉水。
每逢農曆穀雨節前後大量向外噴魚,當地人稱為「石口魚」此魚學名為「多鱗鏟頜魚」,至今為魚科專家所關注,該泉堪稱世界奇泉。
魚谷洞長度大約有3000多米,現已經開發的1300米左右。魚谷洞共分5層,層層有景,洞中有洞,洞洞相連。
魚谷洞內地質奇特,有著形象逼真的石花、雲盆、鵝管等,特別是有著類似石人、石馬的鐘乳石和千奇百怪地石幔雕像,囊括了各種不同時期洞穴沉積物,可謂是別有洞天。
進入洞中,千姿百態的石筍石柱,曲折迂迴的通道,時而寬敞高大,時而雄險奇幽,在燈光的照射下宛若地下龍宮,讓人流連忘返。
從專業知識角度講解,魚谷洞由沉積巖、石灰巖構成。由於地下水年復一年地衝刷侵蝕,堅硬的巖層中形成一個個洞穴,水流形成的漩渦給這裡的洞頂留下一個個深深的圓洞。
據說幾億年前,這裡的水流以其巨大的衝擊力和無法理喻的耐心,常年累月地不斷撲擊和親吻山中的崖巖,以致於崖巖漸次碎裂成大小不洞穴,石塊一失足,大山卻成了千古奇觀。
魚谷洞最深處的湖水邊,立著一個石人、一個石馬。石人在離湖水不遠的路上站著,石馬貼在洞的右壁上。可惜的是,後來的石人、石馬都被毀掉了。
不論季節怎麼變幻,魚谷洞泉水溫常年保持14℃的恆溫。什麼樣的水源才能造成如此景象?
很多人認為這條魚谷洞裡,一定有一個很大的地下水系,但是地下水系在哪裡?這一直是個謎。
現在的淶水縣,在這「奇泉怪洞」區域建設了魚谷洞公園。冬季下雪、夏天下雨時,魚谷洞前的水面上,就會水氣蒸騰,像是人間仙境。
去年七月份,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西魏遺少走過那1000多米景區,曾到達洞的盡頭,看到了那一汪碧水。
這片水面長約有7米,寬4米,在潛水燈的照射下,一眼望下去接近20米的水深,清澈見底, 空無一物。
水底其中的一邊幽藍幽藍,手電的光被巖石擋住照不到了,不知是否會有通道連著其它的地方。由於洞穴四周的壁上頂上腳下全都是厚厚的淤泥,潛水員後表層的水很快就會渾濁。
從水面向下,到了接近20米的地方,開始陸續出現斜坡和分叉,隱約連著更多的洞,和水面上的洞穴系統非常相似,也是洞洞相連,層層疊套。
由於並非專業人士,西魏遺少在水下的世界,看到的只是淤泥和巖石,沒有遇到那些噴湧而出的多磷鏟頜魚。
它們究竟生活在哪裡,又是以什麼為食呢?
難道這裡的傳說是真的,東海的小魚因為感恩這裡善良的百姓,每年從遠處騰雲駕霧、呼風喚雨而來,小魚報恩的方式很多種,它自然不可能一定要留守此地,受困於石洞。
小魚可以藍天和大海為舞臺,去造福於更多的人。
魚谷洞距離淶水縣城很遠,每次從魚谷洞返回縣城,西魏遺少都一路上觀賞著城市高處的燈景,高檔小區的窗戶裡吐射出綺麗光芒,幸福的故事瀰漫其中。
物質世界光怪陸離,城市節節拔高,登山者心儀巔峰,還有人願意在魚谷洞,腳踩泥濘聽雨聲嗎?
還有人還記得這太行峽谷深處的野百合也有春天嗎?
那來自東海的小魚,有沒有高揚的人生、高攀的職位,它們心馳神往的為什麼不是龍宮呢?
淶水的魚谷洞,有著低處的率真與自然,這裡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展示著原汁原味的生活,最接近和貼近大地的地心,能連接「地氣」,就少冒「傻氣」,靈魂和境界就會走到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