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畫像之謎︱蒙古家鄉

2021-02-23 蒙古家鄉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貫道

劉貫道(約活動於十三世紀後半期),生卒年不詳,大概在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在世。河北人,字仲賢,善畫。至元十六年稱旨,補御衣局使。所畫道釋、人物,全宗法晉、唐。畫山水宗李成、郭熙,佳處逼真。花竹鳥獸,亦能集合諸家之長,成為當時畫壇的高手。

元 劉貫道    皇后察必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劉貫道   畫元世祖出獵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作於西元1280年,屬於大幅作品,畫北方沙漠地帶,一片黃沙坡地,景色單調。在沙丘無垠的遠方,正有一列駱駝馱隊橫越。近處人騎數眾,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其中騎著黑馬、身穿白裘的,應為元世祖,與世祖並駕的婦女,似為帝後,其餘八人,應是侍從,其中尚有中亞黑奴一名。 圖中人物、馬騎無論衣著、裝備皆刻畫精細,表情神態自然生動,而世祖的面容,更與本院所藏冊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證兩圖的寫實。雖然劉貫道的畫作傳世甚少,但由此軸中人物的傳神,可明劉氏善畫的美名,非憑空得來。

劉貫道   消夏圖 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繪一文士赤裸上身臥於榻上,右手持塵尾,左手拈書卷作思考狀。後斜置一琴,榻後方桌上陳書卷、硯臺、茶盞之屬,點名畫中主人的生活情趣。榻旁為一屏風,畫幅另一側繪仕女二人相對而語。人物衣紋爽勁流暢,起止轉折略有頓挫,具宋代人物畫風格,而與其《元世祖出獵圖》的畫風有所不同。劉貫道山水作品不存,重屏中的山水畫是我們管窺其山水畫風貌的唯一資料。作者署「□道」二字款於竹枝空隙處,隱諱不易辨,清高士奇《江村書畫目》即誤定為劉松年的作品。拖尾有明虞謙詩跋,卷中分別鈐有清怡親王、安岐,今人王季遷等鑑藏印。《江村書畫目》著錄。

明人畫 消夏圖 34.1 x 51.7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A Man Taking His Ease 
Artist: Anonymous 
Medium: Ink and color on silk

劉貫道  夢蝶圖 藏美國王己千先生懷雲樓

此圖取材於「莊周夢蝶」的典故,將此場景置於炎夏樹蔭。童子抵樹根而眠,莊周坦胸仰臥石榻,鼾聲醉人,其上一對蝴蝶翩然而樂,點明畫題。筆法細利削勁,暈染有致,雖略似畫家的《消夏圖》,但其人物面貌、神情、衣紋及木石器物法與《消夏圖》頗異,且文獻著錄中不見此畫,故是否為劉氏所作尚存疑問。

劉貫道 (款) 元世祖馭馬圖

劉貫道 人物故事圖冊五開 私人藏



忽必烈畫像作者之謎破解:「題款」設四重密碼

臺北故宮南燻殿入列的元代皇帝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畫像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然而此兩幅帝後像作者是誰一直成謎。日前,中國著名工筆畫家、鑑定專家徐啟雄教授成功揭秘,作者為——元代畫家劉貫道。

四證據佐證作者為元人劉貫道

現藏於臺北故宮南燻殿的圖像是由宋、元、明三代收集累積而成,共五百八十餘幀,其中元代帝後像冊中的元帝忽必烈、皇后蔡必兩幅人物畫堪稱另類,凡到過臺北故宮南燻殿的人,在觀賞五百八十餘幀圖像後,均會對這兩幀畫印象尤深,因為此兩幅畫均是中國古代肖像畫史上的傳神寫實典範。然而這卻是兩幅畫面無作者字款的畫像,七百多年來,留給後人的始終是一個不解的謎團。

徐啟雄教授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此兩幅畫的作者就是劉貫道。徐啟雄認為,首先,從基本要求上分析,能為皇帝皇后畫肖像的作者,必定是在宮廷內供職、有官職,且是受皇帝信任的畫家,要有為皇族成員服務過的良好實績。元末夏文彥在《圖繪寶鑑》中記述劉貫道「至元十六年寫裕宗御容稱旨,補御衣局使」。畫家為皇太子寫真得到元帝稱心並給畫師賜使的信息,這在元史中是僅有的記載。

其次,再以能為皇帝皇后畫肖像的作者應具有的技藝條件來分析,元初畫家中,劉貫道的技藝「集諸家之長,故尤高出時輩」,被當時評家認為是最為高超。當時畫家中具備其它畫家不可相爭的人物寫生技術優勢的,也唯有劉貫道。評家用「畫道釋人物眉睫鼻孔皆動,真神筆也,雖吳道子、王維當無忝矣」的高評,確立了劉貫道在元初畫家中的超群地位。

其三,以劉貫道的工筆畫《元世祖出獵圖》和兩幅帝後畫像對比驗證,南燻殿的元代皇帝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畫像服飾和人物造型同《元世祖出獵圖》中的造型特徵十分相符。《元世祖出獵圖》和兩幅帝後畫像均屬工筆重彩畫,將作品對照後,可見三幅畫所使用技法特徵和色彩搭配均十分吻合,猶出自一人之手。

第四,「御衣局使」的官職使然。從《元史》考證得知:劉貫道不僅是傑出畫家,還是元初級別最高的宮廷服裝設計師,這在他為皇帝忽必烈及「第一夫人」——皇后察必畫像的服飾上均得到了極致的發揮。尤其是皇后察必的畫像「很酷」,個性特徵異常突出。她的頭冠最為特異,稱「罟罟冠」(又稱姑姑冠),是蒙古大汗皇后所戴用的冠,用金銀飾裝飾,並插以小珠花朵。服飾一改歷代皇后傳統樣式,更顯現新穎、鮮豔、華貴而「新潮」。這又旁證了既作為宮廷畫家,又主管皇室服裝設計、採購、製作和管理的「御衣局使」劉貫道,正是最合適作此畫像的人。

劉氏畫設多道「防偽密碼」

劉貫道是元代畫家,據史料描述:「劉貫道,字仲賢,中山人,工山水,鳥獸,花竹,尤道釋人物,應真人物變化,態度尤雅,一展玩間,恍然置身五臺國,與阿羅漢對語,眉捷皆動。」其存世作品已知的僅3幅:《元世祖出獵圖》、《消夏圖》和《晴雪圖》。工筆重彩人物畫《元世祖出獵圖》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雖題款有「至元十七年二月御衣局使臣劉貫道恭畫」,標明是劉貫道所作,但書畫界卻對其真偽一直持有爭議。

徐啟雄對這3幅作品照片圖錄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3幅畫的題款上均有一系列反常表現。劉貫道為了防止別人造假,給作品設置了一套獨特的個人防偽組合密碼。由此,長期困擾中國美術史界的《元世祖出獵圖》真偽問題有了定論。

徐啟雄表示,劉貫道在這三幅畫上的落款設置有四項共有的「防偽密碼」,分別是:一、故意將落款位置緊靠作品邊緣,將下款押款落位偏低偏底;二、故意將款識設置在不易被人看到的僻角;三、故意將款識字體與作品畫體不對應;四、故意把姓氏「劉」字隱去或者將真名「貫道」改用代名「母道」(取貫字上半「母」字)。多項反常設置變為一套獨特的防偽暗記,這就是於700多年前就「捉迷藏式」隱匿設置在各畫之中的「劉貫道」式組合防偽密碼。

來源:蒙古圈

相關焦點

  •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之謎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貫道劉貫道(約活動於十三世紀後半期),生卒年不詳,大概在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在世。元 劉貫道    皇后察必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元世祖忽必烈的歷史貢獻》
    元太祖成吉思汗統一和奠定了蒙古民族、建立蒙古帝國、頒布《札撒大典》、滅國四十、遂平西夏、遠徵亞歐大陸、奠定蒙古帝國三大西徵等豐功偉績和軍事武功震驚了世界,並打通了蒙古人與世界各國的關係,建立了國際關係新秩序。因為有了成吉思汗西徵,人類社會才第一次擁了世界史。與祖父成吉思汗相比,雖然忽必烈在武功(軍事)上遠遠不及,但忽必烈卻有著極強的文治(政治)才能。
  • 圖說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改元中都為元大都並定為國都
    ▲大元帝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畫像。 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語稱為Dayidu,突厥語稱為「汗八裡」,意為「大汗之居處」。
  • 蒙古族學者解讀《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
    一、《元世祖出獵圖》的簡介    《元世祖出獵圖》是臺北故宮博物館被選進的580多幅古代圖畫中元朝皇帝忽必烈和他的第一個夫人皇后察必畫像和《元世祖出獵圖》特別吸引諸多參觀者的目光。其中《元世祖出獵圖》是絹本設色,縱182.9,橫:104.1釐米。
  • 【研究成果】解讀《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下)
    者勒篾和成吉思汗兩人商兌如何戰勝泰亦赤兀惕時說:「把哈喇蘇力德搶回來/舉起蘇力德的人殺掉/所建的蘇力德給踩到/公眾立起兀良合蘇力德/敵人的威風給壓倒/撲滅它重新起立的能力!」⑥這段歷史文獻記載無可爭辯的證明了哈喇蘇力德是振興軍威的聖物。而不是用在野獸身上的打獵玩耍的東西。《馬可·波羅遊記》中專題大篇幅記載元世祖忽必烈狩獵實記。其中也沒有記道元世祖出獵帶哈喇蘇力德。
  • 元世祖忽必烈傳
    元始祖忽必烈(Qubilai,1215-1294,1260-1294年在位),元朝創建者,廟號始祖,蒙古語尊稱薛禪皇帝。拖雷正妻唆魯禾帖尼的第二子。       蒙古滅金,據有中原地區以來,習慣於遊牧的蒙古貴族,不懂以漢法治理漢地。這些不利於中原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著蒙古對中原統治的穩定。
  • 蒙古國子嗣為何尊崇成吉思汗,卻極度反感忽必烈
    按說忽必烈也算是「開國之君」了,可是蒙古的後世子嗣尊崇的卻一直是成吉思汗,卻十分討厭這個元世祖忽必烈,這是什麼原因呢? 他在位期間,南徵北戰,滅亡了南宋實現了大一統局面;同時,忽必烈注重人才的選拔,恢復的行政機構治癒了一個世紀之久的戰爭創傷;農業方面,他設立「司農司」、「勸農司」等專管農業的機構,以勸農成績作為考核官吏的主要標準,並令人編輯《農桑輯要》於至元二十三年頒行全國。
  • 元世祖忽必烈平雲南
    元世祖忽必烈可汗     蒙古憲宗三年(1253)9月,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統軍,發動了對大理國的大規模徵伐,兵分東、西、中三路。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於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大軍以皮囊為筏渡江,到達麗江,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其後,忽必烈採納姚樞等人的建議,改變了過去蒙古軍的屠城惡習,下了止殺之令,並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勸降。大理相國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
  • 元代沒有宮廷畫院專責為皇帝作畫 成吉思汗畫像是出於何人之手?
    探討成吉思汗畫像出於何人之手,眾說紛紜,但有一共識,就是成吉思汗畫像是以元世祖忽必烈像為本,修飾變化為暮年之像,神情沈穩,充滿了睿智,後經元世祖欽定。因為元代並未如宋朝設有宮廷畫院專責為皇帝作畫,且這些畫像上也無畫家的落款署名,這些皇帝、皇后的畫像究竟出於何人之手,當然也引發筆者一窺堂奧之妙的興致。
  • 《元世祖忽必烈的歷史貢獻》繼續
    大理在高氏幕府的統治下,凡大理皇帝到了晚年人慾即七情六慾盡滅之時,必須出家為僧。不是大理皇帝想出家,而是高氏幕府的命令!一一一這種制度持續了一百五十年(1096一一1251年)。1252年7月,忽必烈的遠徵大軍從漠北禡牙祭旗出發。按照蒙哥汗的旨意,全軍由老將速不臺之子兀良合臺節制管領,忽必烈負責居上統轄。
  • 從蒙古崛起到元朝滅亡,雖歷經一世紀,但著名君主非只有成吉思汗
    蒙古帝國建立,尤其是成吉思汗去世後,整個蒙古帝國分成了若干的汗國統治不同的地區,元朝就是繼承了蒙古帝國中的中原地區,或者說是東亞地區建立的王朝,他實際上屬於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傳統蒙古士兵的裝扮整個元朝從建立到滅亡時間不到一個世紀,在歷代大一統的中原王朝中國祚不算是長得。在元朝歷史上一共傳了五世共十一位帝王,始於元世祖忽必烈,終於元惠宗妥懽帖睦爾。
  • 獲得宣稱: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米海爾八世與元世祖忽必烈是親戚
    但鮮為人知的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米海爾八世與中華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竟然是親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忽必烈的父親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母親是克烈王汗的侄女唆魯禾帖尼。由於妻子身份高貴和自己壽命不長,拖雷的四個成年兒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都是唆魯禾帖尼生的同母兄弟。
  •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成吉思汗(即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1227年8月25日),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遊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帝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成吉思汗生於漠北斡難河上遊地區,取名鐵木真。從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開始,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 蒙古帝國37位可汗高清美圖及簡介值得收藏︱蒙古家鄉
    孛兒只斤·蒙哥(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國大汗,1251年7月1日至1259年8月11日在位,史稱「蒙哥汗」。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唆魯禾帖尼。
  •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而它存在的意義就是定奪大蒙古汗國接班人的問題。除了成吉思汗以外,窩闊臺汗也是忽裡勒臺大會所推舉出來的。但是自從元世祖忽必烈,繼位以後,這個大會就再也沒有召開過。
  • 韜晦顧問第58篇: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奪權建國
    自公元1218年起,蒙古軍相繼滅亡了「契丹西遼」和「花剌子模」而打開西域至中亞的大門、並「西徵入侵」歐洲;成吉思汗的「佔有欲」和「徵服感」也使其在各地生子…此時已60多歲的他於是考慮「大汗之位」的繼承人問題。
  • 忽必烈是不是「蒙古帝國」的大汗?西方史學家:他只是元朝皇帝
    對成吉思汗來說,忽必烈絕對是個不肖子孫,不僅砸掉了他傳下來的「遊牧文明」金飯碗,還把他創建的大蒙古帝國退化為「農耕文明」的大元王朝。不過,忽必烈肯定不會承認的。年青時期就嚮往中原文化的忽必烈,對蒙古帝國的未來有濃重的憂患意識,他曾問計幕僚裡的漢人官員張德輝、姚樞等人:「遼金倏忽而亡,以儒生故?」
  • 蒙古美食 馬背民族的地道風味!
    蒙古飲食不僅造就了其強悍剛健的體魄,而且是其粗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體現。並形成了獨特的蒙古族飲食文化,箇中的奧妙讓國內外的美食家大為嘆服,被譽為中國第九大菜系!  一、烤全羊:烤全羊是蒙古民族的餐中之尊。據史料記載,它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也是元朝宮廷御宴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 〖蒙古名人〗蒙古帝國時期傑出五位女性
    1289年,伊兒汗阿魯渾遣使赴大都向元世祖忽必烈請婚,忽必烈選中了伯嶽吾氏公主闊闊真下嫁伊兒汗阿魯渾!馬可波羅奉旨護送,從泉州坐海船馳入波斯灣,途中屢屢遇到風險,大家都勸闊闊真公主,算了吧,海洋風險太大了,不如我們回去算了。但闊闊真公主堅韌不拔,毅然決然的要求繼續前行,她說,既然大汗命我下嫁伊兒汗國,我怎麼可以不完成使命呢?況且,這是關係到兩國友好的事情,怎麼可以出爾反爾呢?
  • 忽必烈只是個普通蒙古王爺,條件也差,為何脫穎而出建立元朝
    漠南地區,自古就是北方草原民族與中原漢族爭奪的地區,淮河以北的廣闊漢地,更是蒙古帝國重要的物資供應地,也是蒙古軍隊南下滅宋的戰略基地。在金蓮川幕府招納賢才忽必烈把金蓮川幕府,作為他統領漠南、漢地的王邸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