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畫像之謎

2021-02-07 蒙古圈

元 劉貫道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貫道

劉貫道(約活動於十三世紀後半期),生卒年不詳,大概在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在世。河北人,字仲賢,善畫。至元十六年稱旨,補御衣局使。所畫道釋、人物,全宗法晉、唐。畫山水宗李成、郭熙,佳處逼真。花竹鳥獸,亦能集合諸家之長,成為當時畫壇的高手。


元 劉貫道    皇后察必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 劉貫道   畫元世祖出獵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作於西元1280年,屬於大幅作品,畫北方沙漠地帶,一片黃沙坡地,景色單調。在沙丘無垠的遠方,正有一列駱駝馱隊橫越。近處人騎數眾,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其中騎著黑馬、身穿白裘的,應為元世祖,與世祖並駕的婦女,似為帝後,其餘八人,應是侍從,其中尚有中亞黑奴一名。 圖中人物、馬騎無論衣著、裝備皆刻畫精細,表情神態自然生動,而世祖的面容,更與本院所藏冊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證兩圖的寫實。雖然劉貫道的畫作傳世甚少,但由此軸中人物的傳神,可明劉氏善畫的美名,非憑空得來。

劉貫道   消夏圖 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此圖繪一文士赤裸上身臥於榻上,右手持塵尾,左手拈書卷作思考狀。後斜置一琴,榻後方桌上陳書卷、硯臺、茶盞之屬,點名畫中主人的生活情趣。榻旁為一屏風,畫幅另一側繪仕女二人相對而語。人物衣紋爽勁流暢,起止轉折略有頓挫,具宋代人物畫風格,而與其《元世祖出獵圖》的畫風有所不同。劉貫道山水作品不存,重屏中的山水畫是我們管窺其山水畫風貌的唯一資料。作者署「□道」二字款於竹枝空隙處,隱諱不易辨,清高士奇《江村書畫目》即誤定為劉松年的作品。拖尾有明虞謙詩跋,卷中分別鈐有清怡親王、安岐,今人王季遷等鑑藏印。《江村書畫目》著錄。


明人畫 消夏圖 34.1 x 51.7 cm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A Man Taking His Ease 
Artist: Anonymous 
Medium: Ink and color on silk


劉貫道  夢蝶圖 藏美國王己千先生懷雲樓


此圖取材於「莊周夢蝶」的典故,將此場景置於炎夏樹蔭。童子抵樹根而眠,莊周坦胸仰臥石榻,鼾聲醉人,其上一對蝴蝶翩然而樂,點明畫題。筆法細利削勁,暈染有致,雖略似畫家的《消夏圖》,但其人物面貌、神情、衣紋及木石器物法與《消夏圖》頗異,且文獻著錄中不見此畫,故是否為劉氏所作尚存疑問。


劉貫道 (款) 元世祖馭馬圖



劉貫道 人物故事圖冊五開 私人藏



忽必烈畫像作者之謎破解:「題款」設四重密碼


臺北故宮南燻殿入列的元代皇帝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畫像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然而此兩幅帝後像作者是誰一直成謎。日前,中國著名工筆畫家、鑑定專家徐啟雄教授成功揭秘,作者為——元代畫家劉貫道。


四證據佐證作者為元人劉貫道

現藏於臺北故宮南燻殿的圖像是由宋、元、明三代收集累積而成,共五百八十餘幀,其中元代帝後像冊中的元帝忽必烈、皇后蔡必兩幅人物畫堪稱另類,凡到過臺北故宮南燻殿的人,在觀賞五百八十餘幀圖像後,均會對這兩幀畫印象尤深,因為此兩幅畫均是中國古代肖像畫史上的傳神寫實典範。然而這卻是兩幅畫面無作者字款的畫像,七百多年來,留給後人的始終是一個不解的謎團。

徐啟雄教授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此兩幅畫的作者就是劉貫道。徐啟雄認為,首先,從基本要求上分析,能為皇帝皇后畫肖像的作者,必定是在宮廷內供職、有官職,且是受皇帝信任的畫家,要有為皇族成員服務過的良好實績。元末夏文彥在《圖繪寶鑑》中記述劉貫道「至元十六年寫裕宗御容稱旨,補御衣局使」。畫家為皇太子寫真得到元帝稱心並給畫師賜使的信息,這在元史中是僅有的記載。

其次,再以能為皇帝皇后畫肖像的作者應具有的技藝條件來分析,元初畫家中,劉貫道的技藝「集諸家之長,故尤高出時輩」,被當時評家認為是最為高超。當時畫家中具備其它畫家不可相爭的人物寫生技術優勢的,也唯有劉貫道。評家用「畫道釋人物眉睫鼻孔皆動,真神筆也,雖吳道子、王維當無忝矣」的高評,確立了劉貫道在元初畫家中的超群地位。

其三,以劉貫道的工筆畫《元世祖出獵圖》和兩幅帝後畫像對比驗證,南燻殿的元代皇帝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畫像服飾和人物造型同《元世祖出獵圖》中的造型特徵十分相符。《元世祖出獵圖》和兩幅帝後畫像均屬工筆重彩畫,將作品對照後,可見三幅畫所使用技法特徵和色彩搭配均十分吻合,猶出自一人之手。

第四,「御衣局使」的官職使然。從《元史》考證得知:劉貫道不僅是傑出畫家,還是元初級別最高的宮廷服裝設計師,這在他為皇帝忽必烈及「第一夫人」——皇后察必畫像的服飾上均得到了極致的發揮。尤其是皇后察必的畫像「很酷」,個性特徵異常突出。她的頭冠最為特異,稱「罟罟冠」(又稱姑姑冠),是蒙古大汗皇后所戴用的冠,用金銀飾裝飾,並插以小珠花朵。服飾一改歷代皇后傳統樣式,更顯現新穎、鮮豔、華貴而「新潮」。這又旁證了既作為宮廷畫家,又主管皇室服裝設計、採購、製作和管理的「御衣局使」劉貫道,正是最合適作此畫像的人。

劉氏畫設多道「防偽密碼」

劉貫道是元代畫家,據史料描述:「劉貫道,字仲賢,中山人,工山水,鳥獸,花竹,尤道釋人物,應真人物變化,態度尤雅,一展玩間,恍然置身五臺國,與阿羅漢對語,眉捷皆動。」其存世作品已知的僅3幅:《元世祖出獵圖》、《消夏圖》和《晴雪圖》。工筆重彩人物畫《元世祖出獵圖》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雖題款有「至元十七年二月御衣局使臣劉貫道恭畫」,標明是劉貫道所作,但書畫界卻對其真偽一直持有爭議。

徐啟雄對這3幅作品照片圖錄進行對比研究後發現,3幅畫的題款上均有一系列反常表現。劉貫道為了防止別人造假,給作品設置了一套獨特的個人防偽組合密碼。由此,長期困擾中國美術史界的《元世祖出獵圖》真偽問題有了定論。

徐啟雄表示,劉貫道在這三幅畫上的落款設置有四項共有的「防偽密碼」,分別是:一、故意將落款位置緊靠作品邊緣,將下款押款落位偏低偏底;二、故意將款識設置在不易被人看到的僻角;三、故意將款識字體與作品畫體不對應;四、故意把姓氏「劉」字隱去或者將真名「貫道」改用代名「母道」(取貫字上半「母」字)。多項反常設置變為一套獨特的防偽暗記,這就是於700多年前就「捉迷藏式」隱匿設置在各畫之中的「劉貫道」式組合防偽密碼。

相關焦點

  • 元世祖忽必烈畫像之謎︱蒙古家鄉
    元 劉貫道    皇后察必畫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劉貫道 (款) 元世祖馭馬圖劉貫道 人物故事圖冊五開 私人藏忽必烈畫像作者之謎破解:「題款」設四重密碼臺北故宮南燻殿入列的元代皇帝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畫像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然而此兩幅帝後像作者是誰一直成謎。
  • 圖說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改元中都為元大都並定為國都
    ▲大元帝國的開創者成吉思汗畫像。 元大都,簡稱大都,是元朝的首都,蒙古語稱為Dayidu,突厥語稱為「汗八裡」,意為「大汗之居處」。
  • 蒙古族學者解讀《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蘇力德文化傳承人那·嘎日迪腦日布  解讀《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
  • 《元世祖忽必烈的歷史貢獻》
    與祖父成吉思汗相比,雖然忽必烈在武功(軍事)上遠遠不及,但忽必烈卻有著極強的文治(政治)才能。一部《元史》裡最出色的兩個英雄帝王莫過於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了。       所以後人讀《元史》時就有了「武功(軍事)看成吉思汗,文治(政治)看忽必烈」這一說法。那么元世祖忽必烈的歷史貢獻究竟有哪些呢?筆者在這裡簡要說明一下。
  • 【研究成果】解讀《元世祖忽必烈出獵圖》(下)
    者勒篾和成吉思汗兩人商兌如何戰勝泰亦赤兀惕時說:「把哈喇蘇力德搶回來/舉起蘇力德的人殺掉/所建的蘇力德給踩到/公眾立起兀良合蘇力德/敵人的威風給壓倒/撲滅它重新起立的能力!」⑥這段歷史文獻記載無可爭辯的證明了哈喇蘇力德是振興軍威的聖物。而不是用在野獸身上的打獵玩耍的東西。《馬可·波羅遊記》中專題大篇幅記載元世祖忽必烈狩獵實記。其中也沒有記道元世祖出獵帶哈喇蘇力德。
  • 元代沒有宮廷畫院專責為皇帝作畫 成吉思汗畫像是出於何人之手?
    探討成吉思汗畫像出於何人之手,眾說紛紜,但有一共識,就是成吉思汗畫像是以元世祖忽必烈像為本,修飾變化為暮年之像,神情沈穩,充滿了睿智,後經元世祖欽定。因為元代並未如宋朝設有宮廷畫院專責為皇帝作畫,且這些畫像上也無畫家的落款署名,這些皇帝、皇后的畫像究竟出於何人之手,當然也引發筆者一窺堂奧之妙的興致。
  • 元世祖忽必烈傳
    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帝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先後任漢人儒仕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屯田唐,鄧都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裡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使關隴地區的吏治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些成就加深了忽必烈採行漢法的認識。忽必烈也因此而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士大夫的擁護。
  • 元世祖忽必烈平雲南
    眾所周知,公元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平定雲南,成為歷史上兩位到過雲南的皇帝之一(另一位是南明永曆皇帝。)。忽必烈親率中路軍,於10月過大渡河,抵金沙江,大軍以皮囊為筏渡江,到達麗江,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    其後,忽必烈採納姚樞等人的建議,改變了過去蒙古軍的屠城惡習,下了止殺之令,並派使者到羊苴咩城勸降。大理相國高泰祥主張堅決抵抗,殺了使者。12月,忽必烈大軍一路直下,長驅直入,進軍龍首關,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地直逼大理城。
  • 《元世祖忽必烈的歷史貢獻》繼續
    蒙古人所戴的帽盔,沒有帽簷,忽必烈嫌它不能遮陽,妻子察必依照忽必烈的意見,增加前帽簷,製成圓簷式帽盔,忽必烈大喜,於是命令定為元朝蒙古人帽盔的樣式。忽必烈又命察必縫製一種衣服,前有裳而無祍,後邊長度相當於前邊的一倍,沒有衣領和衣袖,綴以兩排褡襻,以便騎射,名曰「比甲」,人們爭相效仿。我們今天穿的馬甲,就是由此演變而來的。
  • 獲得宣稱: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米海爾八世與元世祖忽必烈是親戚
    但鮮為人知的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米海爾八世與中華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竟然是親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忽必烈的父親是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母親是克烈王汗的侄女唆魯禾帖尼。由於妻子身份高貴和自己壽命不長,拖雷的四個成年兒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都是唆魯禾帖尼生的同母兄弟。
  •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死亡未解之謎
    己丑,崩於薩裡川哈老徒之行宮。」這一段話沒有交代成吉思汗究竟死於什麼原因,給後世留下了很多懸念,引來了很多的猜測。 成吉思汗畫像 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期間,義大利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在中國遊歷了17年。《馬可·波羅遊記》記載的都是他在中國遊歷時的所見所聞,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根據馬可波羅在書中記載,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時,親自指揮作戰,膝蓋中了西夏士兵的毒箭,成吉思汗無藥可治,毒發身亡。
  • 《三國志14》新武將追加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來了!
    今天又介紹了6名來自光榮旗下遊戲《蒼狼與白鹿》中的角色,包括國內玩家非常知名的成吉思汗及其對手扎木合,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等人物角色,這些角色將會在4月9日的免費更新中上線。官方介紹:距離《三國志14》更新還有兩天!今天介紹一下即將加入的6名來自「蒼狼與白鹿」系列的武將!蒼狼成吉思汗與對手扎木合,建立元朝的忽必烈等武將也將大顯身手。
  • 忽必烈戎馬一生身體健壯,但因飲食不健康,最後卻飽受肥胖之苦
    忽必烈的人物寫實畫像首先,遊牧民族的食物就不是很合理作為遊牧民族,在生活習慣和食物攝取上,和漢族有著非常大的不同。他們都是以肉類為主食,在蔬菜的攝入上非常的少,而這樣的肉類食物好友很多的高熱量和高脂肪。
  • 蒙古國子嗣為何尊崇成吉思汗,卻極度反感忽必烈
    公元1259年8月,大蒙古國的大汗蒙哥病逝於南侵途中,他的弟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最終忽必烈勝出,成功繼位。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確定以大都為都城,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 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成吉思汗而將蒙古族帶上輝煌時代的人有兩個,一個是成吉思汗,他是統一草原的人物,為以後的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另一個則是忽必烈,他將成吉思汗的事業發揚光大,並最終建立了元朝。忽必烈成吉思汗算是元朝歷代皇帝的祖先——蒙古族首領(可汗),成吉思汗是忽必烈的爺爺,成吉思汗死了33年忽必烈降生,元朝是其孫輩忽必烈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定都大都。
  •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但是自從元世祖忽必烈,繼位以後,這個大會就再也沒有召開過。至於原因,其實並不複雜,就是大家不服忽必烈的統治。 (一)、地位正統,有待商榷 《蒙古法基本原則》「成吉思汗的大札薩克規定,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
  • 韜晦顧問第58篇: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奪權建國
    窩闊臺即位後,曾多次派遣蒙古使者出使南宋,商討借道南宋包抄金朝的「聯合滅金」之計,但卻被主和派奸相史彌遠阻撓。直到公元1232年,蒙古軍在鈞州「三峰山之戰」圍殲金兵騎兵20萬、步兵15萬。金軍精銳在遭到如此重創、且此時的史彌遠已重病而無法幹政後,南宋才答應蒙古聯合滅金,以雪宋朝百年多的「靖康之難」之恥。
  • 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為何都失敗?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滅亡金朝之後,又迫使朝鮮半島稱臣,志得意滿之下定都於大都(北京)。他即位後很快開始進攻日本。
  • 淺析忽必烈時期元朝與真臘的關係
    當時忽必烈尚未滅掉南宋,他向南宋稱臣納貢,請求世襲,在南宋滅亡以後又感唇亡齒寒之痛向元朝稱臣,納貢。他向元朝稱臣,忽必烈按照慣例給稱臣的國家提出要求,但是陳光曬除了進貢以外其它都採取裝聾作啞,矇混過關的態度。比如說按慣例需要陳光曬親自到元朝的大都走一趟,去親自面見元朝皇帝,但是這件事一拖就拖了十五年,以至於後來元世祖忽必烈在詔書中說「歸附逾十五年,未 嘗躬自來覲」。
  • 成吉思汗死亡之謎
    在我上中學時,市面上正是武俠書盛行的時候,金庸的一套神鵰俠侶將我和同學們迷得如醉如痴,我們常常聚在一起議論書中的情節和當時的歷史背景,一個喜歡看雜書的同學給我們講了一個努爾哈赤之死的故事。為寫這篇文章我查了一些資料,得知關於成吉思汗之死有許多種說法,其中正史的說法是,成吉思汗64歲那年,親率大軍去攻打西夏,在路上的一次圍獵中受傷,從而導致高燒不退,最後身亡。但人們都不大相信正史中的說法,還是比較相信被西夏王妃咬死的說法。我本人也比較傾向於這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