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下 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傳播探究 ——跨文化傳播學習有感
楊儒豔
【作者簡介】楊儒豔(Me Me KO),女、25歲,緬甸曼德勒華人。是中國北京舞蹈學院歷史上錄取的第一位緬甸學生,曾參加第八屆北京外國留學生「漢語之星」大賽榮獲「十大漢語之星」的稱號,本科-曼德勒大學-法律系,研究生-北京舞蹈學院-藝術管理專業(在讀)
【內容摘要】緬甸傳統舞蹈藝術作為緬甸民族藝術中的珍寶之一,是向世界展示緬甸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目前這個文化交融的世界,跨文化傳播以彰顯民族優越性成為舞蹈藝術領域新生代的課題是當今時代不可避免的一項研究。本文以傳播學中的跨文化傳播相關理論為依據, 探究在網際網路環境下新媒體對緬甸傳統舞蹈藝術發展產生的影響以及其對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價值意義。
【關鍵詞】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傳播,網際網路時代
Research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Myanmar Traditional Dance
InInternet Times
——Reflections of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learning process
ME ME KO
Abstract:It is inevitable toshow the superiority of Myanmar traditional dance to the world as one of themost important subjects in the field of Myanmar traditional art. Based on thetheor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 this paper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the development of Myanmar traditionaldance art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as well as its role and value in the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MyanmarTraditional Danc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Internet Times
一、相關概念的闡述
當今21世紀的網際網路時代,是一個經濟,政治,藝術,文化各方面全球化的時代。各個國家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也出現了空前的盛況。緬甸有著各自己獨特的本土文化,有著自成一套的價值觀,而緬甸的舞蹈藝術中難免會帶著本國特色的文化氣息,傳遞著緬甸所弘揚的精神文化。緬甸舞蹈藝術如何在全球化巨大的文化衝擊甚至文化侵略的嚴峻形勢下,在保持著本國的特色文化之外,進行更大範圍的跨文化傳播?網際網路時代下,該如何進行跨文化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者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又是如何了解並接受緬甸傳統舞蹈藝術作品?
(一)緬甸傳統舞蹈
緬甸傳統舞蹈表現了緬甸的宗教信仰,農耕勞動,宮廷娛樂,民族文化等方面。它在整個緬甸的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緬甸的文學,藝術,傳統習俗等都是受到佛教文化的深遠影響。緬甸傳統舞蹈分為兩大類的古典戲劇舞和民族民間舞。
緬甸古典戲劇舞蹈: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舞蹈特別突出曲線,風十分 鮮明。主要以半蹲、全蹲、跪為基礎,協調配合手、腳、腰、胸、頭等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舞蹈形態,形成獨具風採的人體三道彎的造型動作,典雅柔美、婀娜多姿。此舞蹈一部分是由流行 於民間的佛本身故事劇發展而來的,另一部分是從緬甸宮廷劇經再創作而形成的。[①]在緬甸有 「舞蹈戲劇源於木偶」 之說。緬甸的提線木偶藝術相當發達,木偶高達一米以上,最初,身上有 13 根提線,後來發展到 60 多根。舞蹈時的木偶,手指、關節、頭頸、 眼睛、下頜、腳趾都可以隨意動作。緬甸的木偶戲分 「木偶模仿人」 和「人模仿木偶」 兩種。緬甸木偶是牽線型的。傳統有 28種木偶,有動物、神仙及帝王等人物。初期僅有一白幕無道具。操縱木偶者和演唱者由 2 人分擔。演出分 3 個部分,首先表演開天闢地 和動物舞蹈。其次表演宮中活動、王子公主相愛等。最後演佛本生故事或自編劇目。
民族民間舞蹈:緬甸的主要八個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比如每逢喜慶節日,緬族的潑水節時,有專業團體表演活動。又如克欽族的木瑙盛會和克倫族過新年時,村民都要通宵達旦地唱歌跳舞。緬甸民間舞蹈主要表演歷史劇題材,戰爭題材。緬甸傳統舞蹈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伴隨著緬甸民族生存發展上千年的古老舞種而言,其舞蹈的組織形式、動作動律特點以及藝術風格,都與這一民族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文化構成以及精神底蘊息息相關。
(二)跨文化傳播
作為人類傳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傳播與各個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流動,互動和共享,其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發生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交往,以及人類各個文化要素的擴散,滲透和遷移。[②]人類的生活始終離不開跨文化傳播,它總是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交織在一起,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活動。正是經由跨文化傳播,維繫了社會結構和社會系統的動態平衡,促進整個社會整合,協調和發展。
(三)網際網路時代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科技的發展,對文化復興起到的推動作用,網際網路儘可能的把各個方面的內容連接起來,搭建共享平臺。人們在生活中離不開網際網路,通過網際網路影響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的出現、網際網路技術的日益廣泛應用,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網際網路媒體作為一個新興媒體在短時間內成為了主流媒體並且滲透各個領域。在當下萬物皆媒的時代,或者說新媒體是一個場,人們利用最新的技術來實現信息的共享與交流。在這個數位化媒體時代,新媒體嚴格說亦稱之為數位化新媒體,新媒體也涵蓋了所有數位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位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位電視、數字報刊等。
二、網際網路時代對緬甸傳統舞蹈的影響
傳統舞蹈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導致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生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網際網路時代下,緬甸傳統舞蹈藝術從線下走向線上。無論是展現方式,主題,還是傳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當代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在資訊時代到來的時刻裡,傳統舞蹈藝術資訊藝術思想以最快速便捷的方式進入藝術家的生活中來,這無形中極大地擴展了藝術家的視野。由於人們可以輕易的獲取到大量的信息,從而促使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迅速轉變,因此也使許多藝術家開始藉助網際網路尋找一種新的內容與傳統舞蹈藝術表達形式。
(一)商業化促進緬甸傳統舞蹈良性發展
一個國家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會直接影響其價值觀,世界觀,秩序觀,利益觀,交往觀等,這些實際是其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會影響國家行為。如果對行為背後的思想,理念認識不足,就會對行為產生誤解和誤讀。樸素的傳統藝術承載著緬甸民族從古至今的歷史,傳統,凝結著緬甸人民的智慧結晶,反應著緬甸民族的審美追求。在傳統藝術文化保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現代管理理念與市場經濟融合的條件下,經過市場商業化經營,大力發展保護工作,促進了傳承人從事文化傳承工作的熱情,加速了大眾對傳統藝術的接受和愛護,以達到傳統藝術發展的長遠追求。傳統藝術的利用與開發是當下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存,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並舉,審美價值與使用價值共生的理念展開了傳統藝術的創造性轉化,才會讓傳統藝術永久活下去。
緬甸傳統舞蹈本身就具有美感,並不會因為 商業化而失去它的美感,它帶給觀眾的是另外一種 享受。商業化對於舞蹈還具有反作用力,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們並不是單純地觀看舞蹈,欣賞舞蹈, 網際網路也同時提供給他們體驗反饋權利和平臺。緬甸傳統舞蹈在人們的反響中精益求精,舞蹈編導和舞者會 在人們的反饋中影響著自己的創作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創造出更受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舞蹈藝術,這才是傳播的最終目的。許多的舞蹈藝術家以舞蹈作為經濟支撐,有了一定的經濟來源才有可能改善創作的環境,在追求舞蹈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進步。我認為就是讓每個作品具備可商業化運營的基因,讓文化長久地流傳下去。
(二)緬甸傳統舞蹈創作中的創新與改變
網際網路時代,緬甸傳統舞蹈創作過程中通過利用新媒體技術,改變了緬甸傳統舞蹈創作方式。並且新媒體技術為舞蹈工作提供了舞蹈創作的靈感,使得舞蹈工作者在進行舞蹈創作時,可以為觀眾呈現種類豐富的舞蹈作品,豐富觀眾的精神生活。同時新媒體技術為舞蹈工作者提供了舞蹈創作的技術支持,讓舞蹈工作者在進行舞蹈創作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對舞蹈作品的呈現提前進行欣賞,從而使舞蹈工作者站在觀眾的角度,對舞蹈作品加以修改,讓作品在呈現上更加完美。
創新舞蹈形式,轉變舞蹈審美觀。在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舞蹈創作時,舞蹈工作者應結合實際情況對舞蹈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在進行舞蹈創作的過程中,舞蹈工作者可以在舞蹈作品中融入新媒體技術,例如:互動投影等,使得舞蹈作品在呈現上,更加富有感染力與張力,讓觀眾對舞蹈作品更加具有代入感。同時舞蹈工作者在進行舞蹈創作過程中,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了解觀眾的審美觀念,在開展舞蹈創作工作的過程中,充分考慮關注的審美觀念,讓舞蹈創作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觀念,推動舞蹈創作的發展。舞蹈工作者在創作理念的影響下,舞蹈工作者會在舞蹈作品中利用新媒體技術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得緬甸傳統舞蹈作品在呈現上更加飽滿,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同時舞蹈工作者在進行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充分掌握好新媒體技術對自身舞蹈創作的幫助。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利用新媒體技術,了解舞蹈創作信息,促進自身舞蹈創作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方向,提高舞蹈創作水平。[③]
在傳統舞蹈創作過程中,舞蹈工作者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促進自身舞蹈創作思想發生轉變,並在舞蹈創作中利用新媒體技術融入新的創作元素,從而使舞蹈作品在呈現上更加富有感染力,吸引觀眾觀看,激發舞蹈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推動舞蹈創作的發展。但是在網際網路時代下,舞蹈編導者應該合理利用新媒體進行舞蹈的創作,在貼合大眾的理念中 ,仍然要從舞蹈藝術本身的規律出發,不讓世俗化流於新媒體技術下的傳統舞蹈。
三、網際網路時代下緬甸傳統舞蹈的跨文化傳播
(一)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傳播方式
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交流中就是要看所運作的傳播交流項目能否引起對方的興趣——如果你能夠通過一次文化活動促使對方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產生興趣,今後對方就有可能通過其他渠道繼續來關注、了解我們的文化與藝術這才是跨文化傳播真正的成功。傳統藝術的對外傳播不是只有一條路。我們應該開闢不同的路,並且同時都走起來,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舞蹈傳統文化藝術被更多人了解,在國際上擁有更廣的知名度。
真正使舞臺藝術踏入大眾化跨文化傳播是電影和電視到來的時代。電視是繼報刊、書本、廣告之後的 又一傳播工具,它集文字、畫面、聲音於一體,現場 傳真效果非常之強大。並且對於不同的接受群體,電視都在傳達舞蹈信息時使其得到更大程度的分享。另外,電視媒體的出現,使緬甸傳統舞蹈的記錄及保存變得容易且全面。電視舞蹈,它並不單純只指在電視上觀看舞蹈,它其實屬於一種新興的舞蹈樣式。在電視舞蹈的緬甸傳統舞蹈呈現過程中除了舞蹈編導,舞蹈演員 ,舞美 等主創人員的參與,還加入了電視、電影導演的藝術創造。[④]在劇場裡面看演出是有局限性的,觀眾席上只能承載那麼多觀眾,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經常去到劇場裡面欣賞舞蹈演出。看電視的觀眾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也許不一定都會去看舞蹈,但是也比劇院演出大眾化。比如緬甸電視臺舞蹈大賽,它利用媒介平臺的影響力將舞蹈真正推向觀眾,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電視舞蹈形式的出現 ,不僅讓緬甸本土觀眾更加接近傳統舞蹈藝術也讓全世界的外國朋友們認識了解了緬甸傳統舞蹈藝術的魅力。
網際網路時代,在緬甸傳統舞蹈藝術傳播的過程中,多媒體技術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電視網絡平臺觀看緬甸的傳統舞蹈表演和教學。緬甸傳統藝術舞蹈舞臺表演視頻和教學主要遍布在Facebook和Youtude上。在舞蹈教學傳播過程中 ,多媒體模式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視頻 ,錄像等其他手段學習舞蹈 ,而多媒體的功能除了能夠播放視頻外,還可以快進 、快退 、慢放視頻,讓學習舞蹈的方法更加多樣和便捷。對於傳統的媒介來說 ,具有著容量大 ,互動性強 ,傳播速度快,學習性強等優勢,而且成本低。在網際網路時代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如今,網際網路無處不在,人們的學習生活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眾亦可以利用手機自媒體隨時隨地分享交流舞蹈,舞蹈藝術的傳播與交流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總之多媒體和網絡的傳播速度,也加快了緬甸傳統舞蹈發展和跨文化傳播的步伐。[⑤]
舞蹈與各種新媒體技術的結合對於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傳播的發展而言都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很長時間以來,外國人對緬甸文化的基本印象是,木偶戲劇舞蹈為主要點。如今,在網際網路時代下,很多外國人利用網絡,媒體和電視,他們對緬甸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已深入很多,這是跨文化交流中一個可喜的變化。
(二)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傳播中的困境挑戰和對應策略
1、困境挑戰
攜帶著緬甸民族文化基因的傳統舞蹈,以其成熟的藝術形態與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緬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網際網路時代下,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與日趨多元的社會文化語境,對發展、成熟於傳統文明的緬甸傳統舞蹈的當代傳承提出了嚴峻挑戰。緬甸傳統舞蹈雖然是優秀的文化遺產,但去掉「瑰寶」的光環,傳統舞蹈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產品。文化產品要想變成緊俏商品,要以滿足消費者需要為第一要務。觀眾是緬甸傳統舞蹈的衣食父母,如不能打動觀眾,緬甸傳統舞蹈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緬甸傳統舞蹈演出必須要引起國內外觀眾的濃厚興趣。因此,保護和傳播的最終目的就是提供滿足觀眾需要的高質量藝術產品。
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傳播遇到的困境主要是,跨文化傳播的傳者和受眾所處的文化存在差異,導致其在藝術觀念和審美觀念上也必然存在差異。文化是一個民族在其經驗和習慣中逐漸形成的一套行為方式和觀念態度。各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對自然現象的理解程度存在差異。人們在改造自然環境中還可能會增加許多帶有民族特性的非自然因素,這些非自然因素會在社會中傳播,在歷史中衍生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傳統。世界各國的傳者和受眾,由於其背景文化的起因和起源不同,因此雙方文化會存在很大的差異。[⑥]
世界各國的文化存在差異,在欣賞藝術觀念上也必然存在差異。所以當編舞者創作傳統舞蹈藝術作品時,就會按照自己文化背景下慣有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觀對其進行理解和創作,在此過程中,受眾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藝術觀念會出現差異,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跨文化傳播的困境。緬甸傳統舞蹈藝術在實踐的創作過程中,以細膩見長,強調天人合一,注重兼容並蓄,因此審美意識注重的更多的是主觀情感的表達。比如西方國家藝術注重寫實,強調客觀呈現事物的本質。所以在傳統舞蹈作品中,由於緬甸和其他國家的藝術觀念存在差異,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審美觀念。特別是緬甸傳統舞劇題材都離不開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緬甸國內觀眾看起來會有些吃力,更別說外國觀眾了,他們難免會覺得緬甸傳統舞蹈內容難懂和審美出現偏差也是難避免的。所以不同的傳者和受眾對傳統舞蹈藝術的表達和感悟有所不同是難以避免的。
2、對應策略
緬甸傳統舞蹈可以堅持自己原有的特點和文化,但也要在創作時更加寫實化,更加生活化,促使國外的觀眾能從中更加容易了解緬甸,改變對緬甸原有錯誤的看法,從而能更加全面的認識現在的緬甸,對緬甸的印象不是一直停留在過去,應該與時俱進。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傳播中的對應策略方面首先,緬甸傳統舞蹈作品應該調成其著力點,開拓全球話視野,關注人類心理共性,而不再只是圍繞在幾個題材打轉,比如歷史劇題材,戰爭題材,表演宮中活動、佛本生故事題材等,而是應該開發更多表達人類心理共性的題材,比如親情題材,人性題材等。充滿人類心理共性的題材往往能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創作者應該善於挖掘體現人類基本情感的題材,為國內外的觀眾建構一個大眾的世界,一個雖然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價值。卻雅俗共賞的世界。
其次我們要在堅守優秀的緬甸傳統文化的前提下,豐富緬甸傳統舞蹈作品的內容。不要盲目跟風,進行不切實際的複製和模仿,這是傳統舞蹈創作上很重要的一點。第一,盲目複製市場上雷同的舞蹈藝術作品的內容,也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和無趣,這會失去自己國內的觀眾,就更別提「遠銷海內外」,進行傳統舞蹈的跨文化傳播了。第二,不要為了取悅國外的觀眾,就棄自己本有的傳統文化,雖不至於從洋媚外,但也不應該為了取悅國外觀眾的歡心而擺出低聲下氣的姿態,極力讚揚和模仿國外文化,甚至是借踩低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來提高外國文化。所以說傳統舞蹈作品的創作者們應該懷抱著更大的野心和遠見去考慮到跨文化觀眾的需求,在對各國文化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不斷挑戰自身作品的創作思路和發展方向,以適應全球話發展的趨勢。只有這樣,緬甸優秀的傳統舞蹈作品,才能更好的在世界範圍進行跨文化傳播,緬甸的形象才能讓更多人認識並想要加深了解。
結語
緬甸傳統舞蹈是緬甸藝術史上不容忽視的寶貴財富。網際網路時代下的緬甸傳統舞蹈已經開始在現代時空中不斷融合了新元素,當前隨著緬甸的改革開放,不同舞蹈之間形成了碰撞,不僅帶來了世界人民之間交流的的話題,而且促進了舞蹈之間的傳播與發展。未來的緬甸舞蹈必將是融合發展的產業,從這個意義上看網際網路企業不是攪局者,而是參與者網際網路企業的進入將會為緬甸傳統舞蹈跨文化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
【參考文獻】
【1】吳曉龍, 王丹汝. 簡析新媒體時代對舞蹈編創教學的創新影響[J]. 戲劇之家, 2019(16).
【2】黎羌. 緬甸與中國傳統樂舞戲劇藝術交流[J]. 民族藝術研究, 2014, 027(004):94-98.
【3】馬瓊. 重新審視"三道彎"體態在舞蹈教學中的運用[J]. 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4):114-115.
【4】吳婷.試析新媒體語境對舞蹈創作的影響[J/OL].黃河之聲,2016,(21):123.
【5】梁冬梅. 跨文化傳播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0.
[①]於海燕.緬甸古典舞[N] .中國文化報,1987-2-2.
[②]陳文智.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傳播探析[J].教科導刊,2014,(05):148-149.
[③]李東旭, 王棟. 新媒體影響下舞蹈的發展與傳播[J].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 2017, 032(003):92-96.
[④]徐娜.論電視論電視媒體對舞蹈藝術的影響[J].吉林 省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0,( 4) : 103-104.
[⑤]吳婷.新媒體舞蹈藝術研究[D].南京: 南京藝術學院碩 士學位論文,2013.
[⑥]唐白晶. 緬甸舞蹈:折射古老的傳統文化[J]. 民族藝術研究, 2010(05):73-7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