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哪個是水稻、稻稗、稗草?答案在文中
前 言
近些年來,水稻田禾本科雜草越來越複雜,不同草的抗藥性水平也不一樣,識別它們對於選藥非常關鍵,但苗期禾草看起來區別很小,怎麼辦呢?
1. 水稻 、稗草、稻稗
稗屬植物是水稻田危害最嚴重,最難防除的頭號雜草。稗草發生嚴重的地區已經到了「談稗色變」的地步,不同稗草的化防難度有所不同,因此清楚的區分對人為防除尤為重要。注意:此處稗草為除稻稗之外其他稗草的統稱。
稗與稻稗小穗(種子)形態特徵
如不是專業的分類人員從稗屬小穗(種子)區分識別是有一定難度的。那怎麼區分?不急,往下看。
水稻、稻稗、稗草葉舌部位形態特徵
從葉舌部分區分,我們以水稻為參考對照對象,水稻有葉舌葉耳,而所有的稗屬雜草都無葉舌和葉耳,稻稗葉枕處生有髯毛,這是明顯區別於其他稗屬雜草。這個重點你是否記住了? 謎底揭曉:
你答對了嗎?
2. 千金子、蟣子草、碎米知風草(亂草)
千金子和蟣子草都是千金子屬植物,從去年長江流域個別地點反應有抗多種除草劑的千金子發生,到今年已發展到多個地點發現打不掉,雜草抗性的發展就是如此的迅速。
雜草越小越容易防除,千金子和蟣子草也是如此,「早識別,早治療」。
千金子、蟣子草和碎米知風草
小穗(種子)形態特徵
三種小穗(種子)大小對比
千金子葉舌葉鞘特寫
千金子葉舌長1-2mm,膜質,常撕裂具小纖毛;葉鞘長短於節間,光滑無毛。
蟣子草葉鞘部位特寫
蟣子草葉舌膜質長約2mm,多撕裂或頂端作不規則齒裂,葉鞘疏生有疣基的柔毛,葉枕部位隨著植株的生長,會成為淡紅色。
千金子植株形態
蟣子草花序、植株形態(中國植物圖像庫)
碎米知風草,學名為亂草,千萬不能與知風草混淆。亂草與知風草同屬畫眉草屬,但是不同亞屬,亂草為斷軸亞屬,知風草為畫眉草亞屬。在此不做過多介紹。碎米知風草多發生在稻田田埂邊緣地帶,部分田塊發展成為優勢草相,但還還未成為稻田主要雜草。
碎米知風草(亂草)葉舌形態
碎米知風草葉舌千膜質,長約0.5mm,光滑無毛。
碎米知風草(亂草)植株形態
碎米知風草,稈直立或膝曲叢生,葉鞘一般比節間長,松裹莖,無毛,葉片平展。
碎米之風草(亂草)花序(中國植物圖像庫)
3. 馬唐屬雜草
馬唐屬雜草是稻田第二大禾本科雜草,尤其是在長江流域直播田都有發生,發生面積逐年上升,近些年化防難度和成本也都在增加,所以早期識別和及時早防除是關鍵。
馬唐種子(小穗)形態特徵
馬唐屬小穗(種子)第一外稃通常生柔毛或具多種毛被;第二外稃厚紙質或軟骨質,頂端尖,背部隆起。重點還是在苗期有效識別。
先來看不同形態的馬唐屬雜草。
貼地生長的馬唐
直立生長的馬唐
剛分櫱的馬唐
葉鞘全部被毛的馬唐
馬唐屬雜草葉舌部分和葉鞘形態特徵
重點:馬唐屬雜草共同特徵:葉舌膜質,長1-2mm,頂端較尖,葉鞘無毛或具有柔毛,葉鞘多短於其節間。
4. 稻李氏禾、雙穗雀稗
稻李氏禾小穗(種子)
稻李氏禾莖節特寫
稻李氏禾為俗名,學名李氏禾,多年生。為假稻屬植物,假稻屬一個共的特徵為莖節膨大,密被倒生微毛。多年生,長發生在田埂,匍匐莖可向稻田內部生長,通常發生危害嚴重地塊多為將原有田埂翻耕,將根莖轉移至田間,導致成為小區域優勢雜草。
稻李氏禾植株
雙穗雀稗莖稈特寫
雙穗雀稗,葉鞘邊緣或上部被毛,葉鞘北部具脊,節處生有柔毛。
雙穗雀稗植株形態
雙穗雀稗,多年生,匍匐莖橫走。粗壯,長可達1米,向上直立部分20-40mm,葉舌長2-3mm,無毛。
雙穗雀稗田間生長形態
稻李氏禾和雙穗雀稗莖稈區別
稻李氏和雙穗雀稗在生長形態上容易混淆,如以上特徵分不清楚還可以參考:稻李氏禾莖稈為空心,而雙穗雀稗莖稈為實心。
5. 金色狗尾草、綠色狗尾草
綠色狗尾草、金色狗尾草小穗(種子)形態特徵
金色狗尾草種子要比綠色狗尾草小穗(種子)稍大,外稃上有一些差異,需要通過放大一定的倍數才能看清,所以作為化防前的識別重點還是在雜草植株。
金色狗尾草(上)和綠色狗尾草(下)
葉舌部位形態特徵
狗尾草屬植物葉舌極短,多數退化成為柔毛。金色狗尾草葉舌退化為1mm的柔毛,綠色狗尾草葉舌退化為2mm柔毛。水稻田發生的狗尾草屬雜草多為金色狗尾草。
6. 野黍
野黍作為水田雜草已經逐漸隱退江湖,個別地區稻田才能見到,在東三省成為玉米田常見雜草,水稻田化防難度不大。
野黍小穗(種子)和花序形態特徵
野黍幼苗期和葉舌部位特寫
葉鞘葉片常被毛,葉舌具長約1毫米纖毛;圓錐花序狹長,長7-15釐米,由4-8枚總狀花序組成;總狀花序長1.5-4釐米,密生柔毛,常排列於主軸之一側,小穗(種子)卵狀橢圓形。
幼苗期金色狗尾草、稗草和野黍形態對比
7. 剪股穎
剪股穎屬雜草,多發生在華東和華中地區,多年生,莖稈直立叢生柔弱,多在稻田田埂等邊緣地帶發生。葉鞘鬆弛,平滑,,葉舌透明膜質,先端圓形或具細齒,長1-1.5mm。
剪股穎小穗(種子)形態特徵
剪股穎植株(中國植物圖像庫)
禾本科雜草識別是一個細緻而又複雜的過程,不能「斷章取義」。每一個細節特徵的都是識別和區分的參考,每一種雜草的區分是需要多個細節綜合起來判斷。
來源:清原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