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教程:山水樹法之蘆葦、竹、雜草畫法

2021-02-16 國畫藝術

素材摘錄自《中國畫技法入門100問:山水雲樹》,王忠富繪著,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節選網絡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怎麼畫蘆葦?
蘆葦植棵高大,莖幹或直立,或隨風飄揚,葦葉互生,頂端尖銳,呈披針形,生於溼地或淺水,一般會作為山水畫的配景出現在畫作中,以增強畫面的生氣。
在勾畫蘆葦葉時,根據葉子的生長結構規律進行刻畫,運筆時要起筆實,落筆虛。
步驟一:起筆實、收筆虛,畫出蘆葦的莖。↓↓↓


步驟二:注意要有穿插,有前後層次,要呈現出一邊倒之勢。↓↓↓


步驟三:根據蘆葦莖的形態畫出蘆葦葉,葉子傾倒方向要與莖的傾倒方向保持一致。↓↓↓


步驟四:添畫葉子,運筆時要起筆實,收筆虛。↓↓↓


步驟五:蘸淡墨,繼續畫蘆葦葉,葉子要有交叉、穿插與重疊。↓↓↓

...
怎麼畫竹子?
竹,是山水畫家喜愛的題材,它既能當「主角」,也能當配角,用途廣泛。竹子一般採用先立幹,再畫枝,最後添葉的順序來刻畫。
畫竹子時,下筆要兩頭輕中間重;用幹筆畫樹梢的墨色要比葉淡一些,枝與葉交叉要有一定的角度,不宜完全一致。
步驟一:蘸取重墨,中鋒運筆,畫出竹子、竹節。↓↓↓

...
步驟二:筆觸要留有飛白,以表現竹竿的堅韌感。↓↓↓

...
步驟三:在竹節處生出互生的筆桿,線條起止要有頓挫。↓↓↓

...
步驟四:用筆肚蘸取淡墨,筆尖蘸少量的重墨,繪製較遠的葉子。
步驟五:蘸取重墨,繪製靠前的竹葉。竹葉應分布在竹竿的頂端而不是末端。↓↓↓


怎麼畫雜草?
雜草在山水畫一般作為點綴,具有豐富畫面,增加層次,調節虛實,以及增加對比與襯託的作用。在畫雜草時筆墨瀟灑沉穩,形態豐富,富有生氣。
步驟一:畫雜草,起筆較重,在行筆中逐步提筆,然後收筆,要有回鋒。↓↓↓


步驟二:要注意雜草的交互形態。↓↓↓


步驟三:繼續添畫雜草,繪製時要注意前後的遮擋關係。↓↓↓

若喜歡,請點個 

相關焦點

  • 圖文教程:劉松巖講解芥子園畫傳樹法
    劉松巖老師教學視頻回顧:一、枯樹畫法學畫山水首先學畫樹,學畫樹先學畫枯樹。因枯樹無樹葉遮擋,可見到樹的枝幹全貌。畫樹先從畫樹幹起手,樹幹既立,則可可枝杈。葉從枝出,所以先畫枝後畫葉。枝杈向四方伸張,所以「樹分四歧」像道路伸向四面八方。最忌畫樹只有左右枝,而無前後交叉。
  • 圖文教程:山水名家劉知白示範畫樹及山水畫法要點
    晚年以造化為師,在自然中印證傳統,將古法化為己用,終臻隨心所欲之大境。其早年作品文雅清逸。晚年筆寫潑墨,清奇詭美、大氣磅礴。 樹的畫法 (1)練點:可以用禿筆點之。將筆尖用力往下點。順著點去,可以滿紙點之。(見圖左上) (2)練圈:練時濃淡墨皆可。
  • 圖文教程:幾種不同樹木的畫法
    畫樹幹時應有頓挫、轉折、虛實之筆,勾樹輪廓和皮紋時,要堅硬而不死板。松葉的特點是堅硬如針狀。畫時要筆筆有勁有力,筆觸排列疏密有序,切忌死板無層次。線條要流暢,有疏有密,有虛有實,勾後隨著著線條適當加以皴擦,達到蒼潤之感。樹葉的畫法,要隨著畫面的需要來運用不同的點法,點法有大混點,小混點,破筆點等等。無論點什麼點,都要點的統一,不要點亂,要組成成一團團,既有形又有層次。
  • 圖文教程:潑墨山水畫法
    本圖文摘錄自《潑墨山水畫臨本》,周易著,遼寧美術出版社2005年出版,僅節選部分內容供朋友們借鑑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步驟三:然後,畫樹勾幹點葉,潑墨部分以重墨「開醒」,設以淡綠色染雲。點雁,勾水紋並渲染淡色。↓
  • 國畫教程:各種樹的畫法!史上最全~
    樹木通常分為枝幹、根系和樹葉三個部份,根系有時可不畫,但枝幹和樹葉是必畫的,且要注意樹有伸枝,要敢於將樹枝伸出去,不要縮成一團。松樹畫法:松樹是北派山水不可或缺的景物,南派山水有時也畫,但南派山水松樹宜畫得簡略寫意一些,而北派山水松樹宜畫得大氣繁密一些。
  • 圖文教程:雁來紅寫意畫法薈萃
    不久前我們欣賞了白石老人的雁來紅作品,並學習了雁來紅的畫法,今天再介紹幾種雁來紅的畫法教程,供朋友們選擇學習。點擊回顧精彩內容:霜葉如花正佔春——齊白石雁來紅作品欣賞圖文教程:雁來紅的寫意畫法雁來紅畫法示範(一)來源:《蟈蟈·雁來紅畫法》,高士尊繪著;王石之編輯,人民美術出版社。
  • 圖文教程:春夏樹木畫法步驟
    春樹桃樹畫法1.中側鋒結合,從樹的主幹入手,抓住桃樹橫側出枝的特點,畫出主要枝幹。↓↓↓桃樹、梨樹畫法參考畫春天的樹還可以畫含苞的桃樹、海棠樹、杏樹、梨樹,但要注意不同樹的形態與色彩特徵。↓↓↓夏樹雜樹畫法1.中鋒雙勾畫出樹幹並皴點樹幹。↓↓↓
  • 圖文教程:小寫意花鳥畫教程之蘭花畫法
    蕙蘭畫法蕙蘭是自下而上開花,花梗較長,多取S形,花可多可少,花要有聚散,有全開、半開、花苞之分。花開四面,有的花可壓著花梗畫。如畫兩枝蕙蘭,花莖要一長一短,不可平行。蘭葉畫法畫蘭葉一般用硬毫筆,用重墨較多,以書法的撇法入畫,分為:自然下筆、下按、抬筆、收筆。如畫折葉,可中間抬筆再接著下按一次即可。
  • 圖文教程:山水各種畫法範畫步驟
    淺絳畫法範畫一步驟步驟一:這是一幅俯視式遠景圖,人站在高處,將江南春色的近景、遠景盡收眼底,有咫尺千裡之感。首先將心中的意境,用淡墨、虛實的筆法、鬆動的筆觸交替互用披麻皴和折帶皴畫出前景、中景和遠景的初稿。整個運筆過程是連勾帶皴,筆筆生發。
  • 圖文教程:山水畫中樹木怎麼畫
    柏樹的畫法柏樹,柏樹的姿態特點是:樹幹彎、轉、擰、絞,樹的根部和枝幹的分岔之處多有節疤,有凸有凹。樹皮的紋理呈繩紋狀,蒼老中見光滑。線條要流暢,有疏有密,有虛有實,勾後隨著著線條適當加以皴擦,達到蒼潤之感。樹葉的畫法,要隨著畫面的需要來運用不同的點法,點法有大混點,小混點,破筆點等等。無論點什麼點,都要點的統一,不要點亂,要組成成一團團,既有形又有層次。圖6
  • 國畫竹子的畫法圖文教程
    墨竹畫法:畫竹先立竿後出枝,彎節不彎竿,上下相承,再順形撇葉。撇葉用筆用乾淨迅速,實按虛起,一筆撇過,不可滯凝,有怒畫竹喜寫蘭之說。葉形有尖、有圓、有方,又有正側、仰偃之分,不可雷同。有高有低,有疏有密,穿插有序。其形有個字、介子、分字,而字字要破。每組葉有濃、有淡、有聚、有散、有粗、有細、有短、有長,總之用筆要變化多端,胸有成竹,自由揮灑。
  • 圖文教程:雜花畫法(3)
    上集回顧,請點擊:雜花畫法(1)  雜花畫法(2)牽牛花的畫法牽牛花屬一年生蔓性草本花卉。莖細長,葉互生有裂。花冠喇叭樣,花色鮮豔美麗。花的畫法:用白雲筆調曙紅(藍花以白粉加花青),筆尖蘸胭脂(或花青)側鋒帶弧形畫出花口裡邊的三至四筆,花口近處花瓣可一筆(或兩筆)畫出,使花口呈橢圓形,花筒下部色淡一些。花蕊可用濃墨(或色彩)加點以示效果。
  • 圖文教程:張世簡教你畫寫意竹、梅
    本素材摘錄自人民美術出版社《寫意花鳥畫法》,張世簡編繪,分享其中的部分內容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 竹子的畫法 畫竹的筆最好用的是一種叫「蘭竹」的狼毫筆,是畫蘭竹最適合的筆。紙,最好是生宣,初學時可買便宜的元書紙來練筆。
  • 圖文教程 | 王智勇工筆兔子畫法三篇
    擅長工筆花鳥和動物畫,作品線描功力精深,畫法嚴謹精道,展現出真實自然、清新靈動、典雅明麗,妙趣高逸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勇於創新,經過不斷的藝術實踐和對生活的體驗與悟化,以其平實質樸和淡然真切之心為作品營造出了恬靜優雅的,有韻律的和傳神的美感!畫中的各種花卉和動物都顯得生機勃勃充滿生命力。
  • 圖文教程:梅花基本畫法
    二、點梅畫法點梅即用點垛之法來表現,關鍵在於點的技法上,有別於圈梅的勾勒。點梅的傳統畫法其點為圓形或橢圓、扁圓形,點法要根據花瓣之姿態來決定,點法用筆須有輕有重,有點也有回鋒,其餘畫法與圈梅畫法相同。復瓣梅點法與上相同,只是在花瓣間補筆若干,以增加層次。點梅的各種姿態↓↓↓
  • 圖文教程:學國畫之石榴與石榴花畫法
    (三)石榴花蕾畫法1.點厾畫法石榴的花蕾與眾不同,實際上是它革質厚硬的花萼為主要描繪對象。圖中A和B只是側面和正面視角不同,畫法一致。2.花蕾的不同畫法步驟(1)先畫後勾,點厾法畫完後,用淡墨勾勒增強效果。(2)先用淡墨勾出形態,如表現嫩綠花蕾,筆調草綠,再蘸藤黃,然後再蘸朱磦,下筆要快捷準確。
  • 圖文教程:玉簪花的寫意畫法
    玉簪花頭畫法步驟一至步驟四:用大白雲筆蘸淡墨勾出花瓣。注意花頭的方向和花瓣的向心性,就是每片花瓣不管位置和角度,花瓣的根部都是向著花心。玉簪葉子畫法用提鬥筆蘸淡墨,筆尖再蘸重墨,側鋒用筆畫葉子。畫一組葉子時注意墨色濃淡變化。用大白雲筆,重墨按照葉子結構勾勒葉筋。中鋒、重墨勾葉梗。
  • 圖文教程:各種寫意蘭花的畫法
    9.畫蘭時要注意以下幾種敗筆和構圖忌諱 (1)無交叉排列,如竹籬笆。 (8)應該選擇(8)畫法,二組墨色有交叉濃淡變化。
  • 竹子畫法教程
    畫竹枝如同畫竹竿,此圖所示是較寫實的畫枝。古人所說的畫枝有鹿角枝、鵲爪枝與魚骨枝之說,在此圖中皆有所表現。       畫風、晴、雨、雪中的竹子,在出枝時就要表現,雨中之竹與雪中之竹的竹 枝走勢可相同。竹葉的畫法
  • 天地之心 · 竹丨竹韻風骨與歷代竹畫經典賞讀
    白居易在《養竹記》中把竹之品性總結為「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將之比作賢人君子,寫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