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參加體驗活動(資料圖片)
曲江二小的博物館教育課程很受學生們歡迎(資料圖片)
新聞提示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西安博物院時,在聽取古代絲綢之路和西安歷史文化介紹後指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
5年來,陝西文物系統深刻領會新時期博物館社會角色和職能定位新要求,以「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為使命,以破解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為問題導向,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目標導向,以服務「堅定文化自信」為結果導向,在推動將博物館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拓展博物館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優化博物館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增強博物館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等方面勇於探索實踐,取得積極成效。
5年開展博物館教育體驗活動兩萬餘場次
「陝西是天然的歷史博物館」,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厚沃土,擁有一批享譽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博物館、紀念館。截至2019年底,全省備案博物館319座,基本形成了主體多元、類型豐富的博物館體系。全省擁有國有可移動文物774萬餘件,具有豐富性、完整性、至高性、多元性的藏品資源成為開展博物館教育的優質載體。
5年來,陝西文物系統積極踐行「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要求,堅持「創新發展、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原則,與教育等部門共同謀劃,統籌整合優勢資源,建立起上下一致、聯動有序、內外協調的博物館教育機制。2016年,與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聯合成立陝西博物館教育聯盟,與團省委、省文明辦聯合成立陝西青年文博志願者聯合會,聯合教育等部門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推出完善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規範中小學研學旅行、開展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等新舉措、新模式、新機制,陝西博物館教育工作始終走在全國前列。2016年,與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聯合下發《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活動方案》,通過65家博物館與610餘所學校結對子深入開展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活動。隨後,與省委教育工委、陝西廣電網絡(600831,股吧)傳媒集團等聯合開展「博物館校園大講堂」公益巡講,由省內10餘家重點博物館優秀講解員組成宣講團,在陝西各大高校巡迴宣講。活動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5年來,陝西積極推動博物館教育由認知教育向文化教育轉變、青少年教育向全民教育轉變、由講解型教育向專家型教育轉變。2017年,省文物局立足陝西文物資源優勢,努力將博物館教育全方位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大力實施文物惠民工程,打造25家「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要求各基地「圍繞一個傳承主題,策劃一系列原創展覽、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設計一系列研學課程、開發一系列文創產品、編寫一套主題教材,建立一個優秀品牌」的「七個一」要求,針對不同需求提供個性化歷史文化傳播和菜單式互動體驗服務,不斷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依託25家基地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全省博物館公眾服務水平顯著提升。5年來,全省博物館共舉辦展覽近4000個,開展教育體驗活動超過2.3萬場次,開發研學課程1600餘節,接待觀眾超2億人次。
陝西博物館教育形成「三位一體」格局
5年來,全省各博物館挖掘博物館教育新手段,探究博物館教育新方法,拓展博物館教育新領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精心策劃系列主題鮮明、特色突出、互動性強的教育案例和體驗項目,目前已經形成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常態化公眾教育和對外合作的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格局。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西安博物院打造社會教育專屬空間「樂知學堂」,策劃「快樂中華節」和專門針對特殊人群的系列主題活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優秀歷史文化進校園」活動走進香港等地;西安半坡博物館「史前工場」等教育活動走進省外上百所學校、社區和文博單位……這些優秀教育案例融入「快樂的體驗和感知、實踐中收穫與發現、學習遊戲化」等策劃理念,讓參與者在互動中學習、在遊戲中感悟、在實踐中感知。陝西省文物局通過開展首屆「博物館教育項目優秀案例」評選和集結出版獲獎案例,加大其示範和帶動效應,促進博物館教育活動系列化、菜單化、常態化,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公眾服務水平。
依託省內豐厚的文化遺產資源和優秀教育項目,省文物局積極開展對港臺的文化交流,連續承辦六屆「臺灣歷史教師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常態化開展香港教師中國歷史文化教育活動、臺灣文物修復鑑定從業人員實習創業就業研習營,充分發揮文物博物館在強化文化認同和歷史認同,促進與港臺民心相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開放融合拓展博物館教育渠道和模式
陝西文物系統跨界合作,與中國移動、中國知網等企業合作,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文物及其文化元素為載體,推動文物事業和文化產業有機結合。近年來,先後舉辦「陝西歷史文化使者」評選、「我心中的博物館」徵文大賽、「陝西歷史文化動漫遊戲大賽」等活動,在引導大眾「保護文物、傳承文明、發展文化」和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言人的同時,讓「文化遺產人人保護,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特別是正在舉辦的第二屆「陝西歷史文化動漫遊戲大賽」,在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時期,大賽組委會倡議參賽者積極創作疫情防控相關作品,切實履行文化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賽後省文物局將聯合三秦出版社,在已收集到的1400餘件「抗疫」作品中遴選出優秀作品編輯出版《我們一定贏——動漫版抗疫讀本》,生動直觀地講述疫情防控知識,記錄「抗疫」一線最美逆行者的感人畫面。目前該書的電子版已經面世。
除了開展跨界合作,陝西文物系統在博物館教育方面積極開展融合創新,逐步從單一走向多元,強化館校合作,在課題研究、科普讀物編寫、研學旅行等方面共享資源,將博物館與中小學課程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體驗式教學有機結合。省文物局組織編寫面向中小學生分低、中、高年級的歷史文化遺產叢書——《陝西歷史文化遺產》,向全省8122所中小學10.2萬個班級贈送28.4萬冊,讓青少年更好地了解陝西歷史文化。獲2017年度「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一等獎的「陝西博物館教育聯盟」,目前已吸收76所大、中、小學校和49家博物館、4家企業。「陝西博物館教育聯盟」組織館校結對共建,建立長效機制,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在西安曲江二小博物館試點「校內博物館課+校外博物館實踐課、參觀學習+對照研究、課程學習+學習成果展示」3R博物館課程教學模式。通過博物館在校園內舉辦展覽,教育人員作為校外輔導員與學生建立長期聯繫,師生們走進博物館辦沙龍,為博物館教育課程制定出謀劃策等方式,促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機結合。
借力科技讓沉睡在庫房的文物「活」起來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陝西省文物系統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新媒體助力博物館社會教育,讓更多沉睡在庫房的文物「活」起來,實現文物資源共享。
據了解,陝西數字博物館已完成144家數字博物館網絡虛擬館、145個專題講座、900多件文物介紹等數位化項目,讓更多沉睡在庫房的文物「活」起來,實現文物資源共享。與中國移動陝西分公司籤署「網際網路+中華文明」戰略合作協議,建成「網際網路+文物教育」平臺線上線下體驗中心,上線全國首個5G「網際網路+革命文物」平臺。不少博物館利用AR、VR等現代技術手段開展線上教育活動,通過漫畫、拼圖、答題闖關等互動體驗項目,使觀眾能隨時隨地參與活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美國華盛頓國際學校首開「秦兵馬俑遠程教育課堂」,該項目作為中國博物館數字教育海外傳播的創新成果,成功入選中組部幹部教育局所編《開放發展—新發展理念案例選》。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豐富的數位化展示利用成果為豐富民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近一個月來,各博物館「閉館不閉展、謝客不怠客,服務不缺位、精彩不缺席」,運用陝西數字博物館、陝西文物之聲電臺、「網際網路+文物教育」平臺和百餘家博物館已有的數字平臺,策劃推出數位化展覽、線上講座、文化遺產知識普及、語音講解等服務,向公眾傳播歷史文化知識、數位化展覽、防疫常識、線上講解等,讓公眾足不出戶盡享陝西歷史文化資源。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陝西文物系統將以「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為指引,肩負起優秀傳統文化代表者、傳播者、推廣者的責任,充分彰顯文物工作在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作用,創新博物館教育方式,講好陝西故事,讓公眾在博物館中獲得歸屬感、滿足感、幸福感,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為彰顯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陝西新形象而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本報記者趙爭耀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