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家看電影跟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能夠帶來的感官衝擊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巨幕的畫面衝擊, 還有色彩的還原度、聲音的高保真,都使得電影在對現實世界的還原與重構上具有了極大的幻真性,電影能夠帶來的臨場感和沉浸感是家庭影音空間望塵莫及的。
陳凱歌:《霸王別姬》
作為誕生於早期科技時代,受到技術發展影響最大的一門藝術體系。不同規格的影院技術和各色的拍攝技術和手法,就是為了增強電影的臨場感而存在的,拋開攝影器材的升級換代之外,特效處理技術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一些影視聽技術&藝術的知識,幫助感興趣的同學建立認知體系。
· 技術帶動藝術 電影技術發展迅猛
在「阿凡達上映之前,我們並不用糾結電影該看3D還是2D」,技術的突破,能讓電影的呈現形式更加多樣化,一部好作品一個大導演,逆推全球院線開始了放映技術的大更新,《阿凡達》和卡梅隆能夠做到改變觀眾的觀影習慣,這無疑是一部裡程碑式的作品,筆者個人也認為,從技術的應用和商業價值層面上出發,卡梅隆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或許可能沒有之一。
卡梅隆:《阿凡達》
我從來不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表現出如此強個人偏好的言論,但卡梅隆把當時本不成熟的3D技術,憑藉《阿凡達》完成了一次蛻變,而《阿凡達》也確實不負重託,狂掃27.88億美元票房,成為了世界影史上的最大贏家,改變了觀眾觀影習慣的同時,也將3D變成了後來的商業大片的固定拍攝模式。
2、電影的發育歷程
視像技術從誕生之初,就對電影及電視兩種視像傳播媒介,定下了標準。即便進入了數碼拍攝時代,電影及電視視像技術依然受其影響。當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為電影採用更專業的設備與更高成本,其呈現的標準,無論任何時代都是要高於電視的。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
自從18世紀90年代盧米埃爾與奧古斯特,製造出世界上第一臺比較完善的攝影器材,電影藝術正式開始了它的旅程,電影本身就是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誕生的,電影藝術發展至今100多年,受到影像技術飛速發展的影響,電影的發展速度要比其他藝術體系(音樂、繪畫等)迅速得多。
電影在誕生之初,並不能夠稱之為藝術,僅僅是一種記錄的手段,但凡是一門藝術就都要有自己的規律,從美術學開始向其中介入開始,到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在器材與技術不斷成熟之後極短的一段時間裡,電影就逐漸開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體系。
·誕生於無聲的世界
美術學的介入,讓電影在美術學的幫助下,形成了最初的鏡頭語言以及對於鏡頭的運用,以及電影場景的風格,隨著這些手段的成熟,電影藝術也就逐漸的開始成型,並且具備了規則,從這一階段開始,正式成為了一項藝術被人們所接納。
電影誕生的初期,我們或許可以將其稱之為「先鋒時代」,此時的電影藝術,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衍生出了不同的風格,在當時,英國和美國是電影技術發展的主要戰場,這兩個地區對於電影這一藝術載體的影響走向了兩個極端,這些影響甚至一直延續至今。
· 英國:文藝復興的後遺症,無聲時代的超現實主義
無色彩的默片時代,歐洲走上了貴族式的先鋒主義藝術道路,當時的歐洲毫無疑問是自負的,文藝復興的自豪感依舊存在,在後期的在三次電影運動期間,以英國為代表的歐式電影也有較大起伏。基本上電影運動時期是發展的高潮,而低谷時期的英國電影比起國內更加不堪。
布努埃爾:《一條安達魯狗》
要知道在當時,電影正在處於無聲的時代,只有畫面和動作的呈現,所能夠承載的信息量相對現在是非常有限的,當時的電影藝術體系中,英國的電影人始終在探索新的拍攝手法以及呈現方式,當時的英國對於電影技術的掌握是非常熟練的,拍攝方式方法更是雲裡霧裡,超現實主義的電影也正是在這個時代大量的登場,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路易斯· 布努埃爾的作品《一條安達魯狗》這部片子的拍攝手法和內容,至今還在被爭論中。
· 美國:生存和現實,顯然更接地氣
電影藝術自從在美國落地生根後,在美國迅速的商業化,在默片時代美國的電影文化,與商業化是密不可分的,同期誕生了大量的電影作品,卓別林就是當時的代表人物,也擁有《大獨裁者》、《摩登時代》、《城市之光》這樣的電影作品。
卓別林
美國的藝術文化,與歐洲的貴族式藝術文化不同,這一點從美國的文學作品中就能看出來,《老人與海》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美國的文學、電影、藝術充滿著當時美國街頭的粗糲,生存是美國早期文學作品的主基調。這一點從當時的美國文學作品和電影作品中都能看出來,相較於英國的藝術形式,顯得更具有親和力更接地氣。
加布裡爾·穆奇諾:《當幸福來敲門》或許就是從先鋒時期一脈相承的美式電影
· 設身處地的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破去電影新浪潮藝術的外衣,世界上迥異的電影文化,在哪裡生根發芽,在哪裡開花結果,最後的決定其歸屬的始終都是地域的文化土壤。
· 從無聲到有聲:更豐富的表達與色彩衝擊力的形成
電影史也不過就是100多年,在黑白默片時代之後的不久,有聲電影技術的問世,將電影藝術進行了又一次的革命,因為聲音與臺詞的加入,每個鏡頭裡的信息量變得空前的豐富,音畫技術進步的同時,膠片技術的革新也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藝術在第三次革命中完成了由黑白到彩色的華麗蛻變,在黑白電影階段恐怖效果都是由意像形態與氛圍烘託出來的,直到更有衝擊力的色彩到來,電影才變得更加真實。
我們繼續回歸到今天的主題,「電影本身就是因為技術的進步而誕生的」,膠片技術也好,聲音技術也罷,電影藝術在變革中變得愈發豐滿,而電影技術革命的最後一次變革「有聲有色」,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黑澤明:《用心棒》
北野武:《座頭市》
以日本的早期的劍戟片為例,從黑澤明到北野武經過了多長的時間呢?從《用心棒》到《座頭市》其實就是黑白有聲到彩色有聲電影的步進時間節點,這種說法或許並不嚴謹,也僅僅是筆者的個人見解。
· 巔峰時代到來,世界電影技術步進加速
將視角拉回現代,以《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為例,4k、3D、120幀,幾個詞彙加在一起,的確有些嚇人。4K已經普及了好久,現在連手機都可以拍攝4K視頻了。而《阿凡達2》也離我們越來越近,究竟它會不會再次改變電影院的基礎設施,會不會將電影技術的拔高到新的水平?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已經開始不願將現在的視聽技術和電影兩種媒介區分開了,因為門檻降低了,曾經高高在上的電影也已經落下神壇,但藝術體系始終是藝術體系,這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更傾向於將其叫做「視聽藝術」,它服務於視覺和聽覺,是感官中最重要的部分,電影技術和呈現技術發展,都在為更強的幻真性和沉浸感服務。電影技術&藝術的下一個百年已經開始了,我們都期待著那一部承上啟下的作品出現。
(7497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