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雙拉村雲霧繚繞,33歲的村黨總支書記王國才沒有停下奔忙的腳步,走訪群眾、查看地裡的草果、魔芋、黃精……
雙拉村,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是一個以怒族為主的村子。精準扶貧以前,大部分群眾都住在危房裡,以種植玉米、蕎麥等為生,甚至連溫飽都難以解決。2010年,全村11個村民小組只有1個小組通公路;建檔立卡初期,全村490戶中有434戶貧困戶。
王國才念完高中,因窮困交不起學費,沒再升學。「當時就想離開村子,到外面去看看。」王國才到縣城務工,隨後成為一名輔警,雖然每月只有600元工資,但也好過在家務農。
2010年,王國才回村競選武裝幹事。「從那時起,我逐漸理解什麼叫『為人民服務』。」王國才說。回村後,他輔助村總支書記管理低保、新農合等業務,逐漸萌生了要和鄉親們一起過好日子的念頭。
2011年,王國才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陸續接受各類能力素質培訓,並開始深入了解各家各戶生產生活情況。憑藉踏實的工作作風,2016年,他被選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王國才深知,要轉變群眾陳舊的思想觀念,必須從日常細節抓起。他開始謀劃打造「無酒瓶村」。
雖然雙拉村生活艱苦,但村民大都喜歡喝酒,不僅影響生產勞動,有的村民還得了酒精癲癇。
「以前,地裡、馬路邊都是玻璃酒瓶。」王國才說。
召開黨員群眾大會、集中清理村內酒瓶、教育和懲戒酗酒者……漸漸,村裡酒瓶少了,村民酗酒習慣得到改變。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雙拉村村黨總支書記王國才(左)與來訪群眾進行交流(2020年6月9日攝)。(新華社發)
「要想真正脫貧致富,還得靠產業。」王國才謀劃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更多產出,思考如何減少群眾發展產業的風險。
他們選定了魔芋種植,找到了一家有種植經驗的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指導,讓部分黨員帶頭種植了30畝,以保護價進行回收。今年擴大到80畝。
這些年,雙拉村通過這樣的種植模式,已發展了草果、黃精、櫻桃等產業。其中草果超過1800畝,櫻桃種植超過2700棵。
貧困戶餘尚珍此前依靠傳統作物為生,2017年村裡實施櫻桃試驗後,也跟著種植。雖然今年櫻桃受天氣影響,但也賣了2000多元。
雙拉村有著濃鬱的怒族特色,王國才同時致力於發展當地旅遊產業,以此帶動脫貧。
發展鄉村旅遊,需要挖掘、傳承民族特色文化,更需要讓外界了解怒族文化之美。王國才組織雙拉文藝隊走出大山,遠赴昆明、珠海等地推介怒族鄉村旅遊。如今,雙拉村已有11家農家樂,村民可通過表演怒族傳統歌舞、接待各地遊客,在家門口實現增收。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雙拉村村黨總支書記王國才(右一)入戶走訪(2019年8月13日攝)。(新華社發)
記者了解,現在,雙拉村貧困戶僅剩2戶2人,全村脫貧在望。更可喜的是,由於村裡經濟情況大為好轉,加上國家政策扶持,這些年,村裡貧困家庭學生可以享受「雨露計劃」的資助,以及村裡集體經濟收入的補貼,再也不用擔心學費問題。「全村在校大中專學生已有20名。」王國才覺得,這將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設家鄉的重要力量。
王國才也重新拿起了課本,認真上著大專的函授課程。「要讓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識,帶著大家擁抱美好未來。」他對記者說。(新華社昆明2020年6月28日電 新華社記者楊靜)
(本文節選自《共產黨員在扶貧一線》)
《共產黨員在扶貧一線》
ISBN:978-7-5166-5275-6
新華出版社 2020年9月24日
定價:68.00元